校企融合
“目前職業院校的校企合作還處于淺層次階段,僅僅是解決了學生的實習實訓和就業問題,如果從校企深度合作來說,還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做。”
——天津職業大學校長董剛
“校企合作是路徑不是目標,出發點和落腳點歸根結底是培育人才。首先,優化教師是關鍵。其次,促進學生成才是歸宿。實習即生產,作品即產品,畢業即就業,這樣的校企合作也會得到家長和學生的認可和喜愛。 ”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職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暉
“企業需要什么人才我們就培養什么人才,企業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對于職業學校來說,這其實是一個天經地義的道理。然而,職業學校的校企合作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校熱企冷”并不是個別地方的偶然現象。
新媒體教育
“大學生群體蘊藏著巨大的道德力量和主人翁意識。科學、理性、創新地應用新媒體,無疑是激發青年人踐行價值觀、成就心中夢的有效途徑。”
——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吳俊清
“新媒體信息傳播的開放性、平等性、參與性滿足了大學生追求平等自由的渴望,提高了大學生對以新媒體方式開展的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認同度與實踐度。”
——山西省教育廳思政處處長師東海
新媒體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個性鮮明,更服從于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和判斷。在價值觀念多樣化、價值主體意識提高的背后,也暗藏許多隱憂,如碎片化閱讀、跟風式思考等網絡征狀蔓延。當代大學生的“心”變化,正悄然發生。
高校總會計師
“高校總會計師的選拔要注意與現代大學制度銜接。現代大學制度應當實現大學自主管理,可現在很多時候我們還是主要依照行政指令對高校進行管理,缺少法理依據的話,就經常會遇到一些問題,最終還是要訴求于行政部門。”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
“總會計師設置的困難重重,與高校和主管部門之間的博弈不無關系。”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洪成文
上海市委常委會近日審議通過《上海市地方公辦高等學校總會計師管理辦法》,上海地方公辦高校將設總會計師專掌大學財權。此舉被認為是完善學校治理結構、規范財務行為的重大制度安排。
社會實踐
“學生的敷衍態度,一是因為對社會實踐在其成長中所起的作用缺乏清晰認知,二是有的學校只是硬性攤派任務,在社會實踐的整體組織、安排上沒能了解學生學習成長的需求。”
——華中科技大學校團委老師劉仁釗
“應憑借項目化、制度化提升社會實踐內涵,建立一個能長期幫扶的實踐基地,讓實踐更有目標性和持續性。”
——北京工商大學黨委副書記盧思鋒
高校在社會實踐時不能只給學生布置任務,而要開展調查,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打造相應的社會實踐內容和形式。還要在調研方法上給予引導,提供類型更多樣的實踐機會。
教師評價
“長期以來,我們的高校習慣使用統一的標尺來考評不同的教師,這種考評體系和標準較看重數量,卻沒有很好地體現‘人盡其才’的理念。”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楊衛
“用人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在教師分類基礎上推進聘用制度。要區別教學為主型、科研為主型、教學科研型等不同崗位,在精細化分類基礎上,對高校人力資源實行更加理性科學的管理。”
——教育部人事司原司長管培俊
通過“分類引導、科學評估、動態調整”,積極引導和激勵教師圍繞學校總體發展要求,根據自身特長,合理定位,明確職業發展目標和努力方向,從而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就業歧視
“如果在就業過程中,確實受到了明顯的就業歧視,也不能夠逆來順受,要敢于主張自己的權益,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權力。只有大家都起來抗爭,就業歧視的現象才可能逐步得到遏制。”
——清華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鄧宇
“從全世界角度看,大學生就業本來就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有結構性矛盾,有期望值的因素,但受到非議最多的就是就業歧視等各種人為設置的‘籬笆’。在這些歧視中,有很多是社會性的,比如對性別、學歷出身的歧視等。”
——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調查結果顯示,逾七成的高校畢業生在求職中遭受過不同程度、形式各異的就業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