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慶
(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 北京100012)
1974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第十一屆大會通過章程,明確定義:博物館是一個不追求營利的、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永久性機構,為研究、教育和欣賞的目的,對人類和人類環境的見證物進行搜集、保存、研究、傳播和展覽。2007年,國際博協對博物館進行了重新定義,內容相差無幾,最大的變化是目的中的“教育”二字被提到了最前面,變成了博物館開放的首要目的。由此可見,隨著信息化時代的高速發展,知識的獲取途徑不斷豐富,人們對于博物館的教育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同樣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科技館,作為博物館領域中一個特殊的分支,區別于傳統博物館和工業博物館追求歷史和知識的系統性,更加注重于獨立展項的教育和啟發性,鼓勵公眾自身直觀的參與體驗和思維啟迪。因此,為展項匹配合適的教育活動,能夠很好地對展示內容進行引導、補充和拓展,是科技館展覽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環。然而,根據中國科學技術館科研規劃部在2010年對全國80余所科技館的統計調查中,有三分之一的科技館不曾開展教育活動,另外還有一些科技館只是簡單地將科普講座歸入了教育活動的行列,教育活動內容和形式都相當匱乏。這種現象將是未來科技館發展亟待改善的問題。
科技館的教育活動究竟應該如何策劃和運行?這是一個讓我們科技館人不斷探尋的問題。2002年,機緣巧合之下,德國的“巴斯夫小小化學家”活動進入了中國科技館,讓我們有機會了解了國外優秀的教育活動,也從中得到了啟發。
化學,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和神奇魅力的學科,它的反應現象生動且神奇,和我們生活也息息相關。但由于化學反應存在一定危險性和周期性,而且不容易通過展品來反映,科技館的化學展項一直在尋找一種穩妥而不失樂趣的展示方式。“巴斯夫小小化學家”活動于1997年創始于德國,2002年,該項活動首次傳遞至海外便與中國科技館進行合作。從那時開始,每年暑期,小小化學家活動都面向6-12歲小朋友,進行為期十天的化學實驗體驗,吸引全國各地的小朋友感受化學的神奇魅力。該活動的方案和組織實施主要由巴斯夫公司負責。中國科技館主要負責提供場地、組織協調和技術支持。
活動流程方面,前期首先選拔高校化工專業的大學生志愿者并培訓。活動開始后,第一天作為試運行,總結現場情況。第二天舉行開幕式并開始現場活動,開幕式邀請中國科技館和巴斯夫雙方高層代表發言、剪彩,并邀請媒體現場拍攝、采訪;現場活動,志愿者會分為入口組、出口組、物料組和實驗組,安排不同任務分工。參加活動的小朋友會在志愿者指導下穿上圍裙,圍坐在一起聽取安全事項,之后會3-4人一組進行實驗。實驗結束后填寫許愿卡并貼在許愿樹和圍墻上,領取證書和紀念品。活動每天會進行8至10場化學實驗,全天活動結束會舉行例會,把當天的問題及時交流和討論,提出解決方案。
迄今,小小化學家活動已在中國科技館走過十二年的歷程。十二年來,共有數萬名適齡兒童和數百名大學生志愿者通過這一活動領略到化學的神奇,家長、學術機構、媒體和廣大公眾也給予了廣泛好評。另外,此項活動的影響力也逐步擴大,現在已經推廣到了上海、重慶等多家地方科技館。此活動十分強調小朋友們在實驗中的動手體驗,注重實驗的趣味性,以及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宣傳,例如:“水的儲存”實驗,就利用尿不濕中的吸水劑與土壤結合,幫助改善水土流失。在2012年底,為表彰“巴斯夫小小化學家活動”的重大貢獻,中國科技館發展基金會為巴斯夫公司頒發了“科技館發展獎——貢獻獎”。在十二年中國科技館和巴斯夫雙方的合作中,深刻體會到了小小化學家這個教育活動的成功之處,也總結出了幾點未來科技館教育活動的改善方向:
每年,巴斯夫“小小化學家”活動都會精選2-5個不同的主題實驗,內容與化學相關。貼近生活,并且涉及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以2010年的“超級吸水劑”為例,該活動就是利用我們身邊嬰兒紙尿褲中的吸水材料來展示化學材料的奇妙:
實驗目的:以嬰兒紙尿褲為例,帶領小朋友認識“超級吸水劑”,并親自動手,簡單了解物質的吸水性及滲透作用,認識到化學為日常生活帶來的便利,并拓展知識,介紹“超級吸水劑”添加到沙子中,能夠為砂質土壤中保留水分,防范水土流失,并幫助植物在干旱的環境中更好地生長,使小朋友體會到化學對環鏡保護的重要作用,增強環保意識。
實驗材料:
(1)實驗設備:1個量杯,1個燒杯,1個茶勺,1根玻璃棒;
(2)“超級吸水劑”,自來水。
實驗步驟:
(1)用紙尿褲吸水做引導,讓小朋友觸碰吸過水的紙尿褲,引發思考:“為什么紙尿褲吸收的水不會滲出來?”并指導小朋友向燒杯中加入50ml水。
(2)指導小朋友向燒杯中加入2茶勺“超級吸水劑”,并用玻璃棒攪拌均勻。
(3)幾分鐘后,觀察杯中現象,解釋“超級吸水劑”能夠吸收并“粘住”水分不讓其流失,并介紹其運用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的巨大貢獻。
(4)實驗結束,再次拿出紙尿褲,讓小朋友相互解釋吸水的原理。
通過實驗方案,我們可以看出,該實驗的材料均為身邊簡易的生活用品,實驗步驟簡單,容易操作,現象明顯,能讓參與活動的小朋友產生喜悅和成就感,體會到科學的趣味性。而活動更加注重的是,小朋友在動手活動的過程中對于紙尿褲吸水和鎖水原理的思考,以及如何將科技惠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培養,將科學精神融入其中,以小見大。
眾所周知,巴斯夫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化工企業,并且擁有其獨特的一體化生產基地。而“小小化學家”活動大量的實驗內容,就是提煉自其研發和生產過程之中。例如,2013年的活動中,就增添了“紫外線光大搜查”實驗,旨在增強兒童對紫外線和皮膚保護問題的意識。孩子們將采用現場的抗紫外線原料自己調配防曬霜。他們還將通過紫外線試紙見證自己的調配物過濾紫外線的效果。這個內容就是源于巴斯夫的防曬產品。由于其貼近生活的內容,充滿趣味的動手形式,使得該實驗大受好評。該活動使我們深刻了解,企業科技產品的研發對于開發科普教育活動,有著其得天獨厚的優勢。相比企業,現階段國內的科技館大都以展覽教育為主體,鮮有科研項目和市場競爭的刺激,因此在科研方面沒有優勢。而現在科技館中教育活動的內容,大都是歐美科技館十幾年前就已經成型的一批經典活動,例如:靜電、液氮等。想要僅僅依靠科技館自身,從教育活動的內容上進行創新,難度非常大。科技館能夠與企業,尤其是大型跨國企業聯手開發教育活動,促進科技和文化兩方面的溝通和融合,將會是未來的發展途徑。
以中國科技館新館為例,建設5年來,與其他許多企業也開展了教育活動的開發。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與安捷倫和波音兩家公司的合作。安捷倫主要致力于通訊和生命科學領域,它們也有著積極回饋社會的歷史傳統。其中之一便是工程師在業余時間開發的AfterSchool科普套材,套材包含了制作材料、工具組和學習單,內容涵蓋了電動機、投石機、太陽能車等20余項內容。2011年12月21日,安捷倫與中國科技館正式簽約,共同開展科普活動。此后的2年里,科技館的科技輔導教師將AfterSchool的內容錘煉成教案,開展了免費的體驗課程200余課時,受到了參與學生的廣泛好評。與波音公司的合作則始于2013年初,雙方協議共同開辦“放飛夢想——波音航空科普教育大講堂”,通過中國科技館這一公眾科教平臺,將航空科普教育推向社會,尤其是吸引青少年對航空知識的興趣。2013年,大講堂共舉辦了四期活動,分別介紹了航模制作、飛機飛行原理等相關內容。此外,波音公司還在中國科技館掛牌了航空科普活動室,雙方共同研發了紙飛機系列課程,通過紙航模的制作和比賽來吸引青少年參與,實現他們的航空夢想。
不難看出,企業對于和科技館進行合作也十分熱衷。對于企業來講,科學中心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1)良好的口碑,在公眾中具有很高的公信力。(2)注重互動體驗,使觀眾在體驗過程中直觀感受科學的樂趣,獲得直接經驗。(3)開闊的展覽空間和沉浸式的環境氛圍,可以同時容納大量參觀公眾,彌補企業場地不適宜公眾大量參觀的缺陷。(4)多元化的公眾群體,及時獲得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文化的反饋意見,對企業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從歷史發展角度,科學中心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部分展項就源自企業的工業產品和設備,是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的科普設施。企業通過教育活動不僅能夠宣傳企業文化,提升其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更是其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表現,所以教育活動也是科學中心和企業合作的橋梁和紐帶,需要雙方更深入的合作來不斷為其注入活力。
“巴斯夫小小化學家活動”的場地設在科技館內的公共空間,很好地利用了暑假期間觀眾巨大的參觀流量,同時也能夠將自身的化學實驗內容完整地展示于觀眾面前,成為最直觀的宣傳。
對比日本的未來館,比利時的弗萊芒科學中心以及荷蘭的尼莫科學中心,這些國際知名的科學中心都包含專門進行實驗活動的場所——工房。觀眾可以在其中進行幾何結構、3D打印、化學實驗等內容的動手活動。而它們之間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工房置于常設展廳當中,而且工房外壁完全透明,使得每一名科技館的觀眾都可以在展廳參觀的過程當中,了解到工房內正在進行的活動。而反觀國內的科技館,仍然以中國科技館為例,這樣的工房被稱作活動室,分別劃分了動手、機械、多媒體和生物四大種類,歷經四年的開發,也已經開設了四十余節內容豐富的教育活動。但其本身的位置被隔離在常設展廳之外,地處偏僻,教室也完全封閉,導致展廳大部分觀眾不知曉其所在,宣傳上大打折扣。
回到科技館本身的定位,這樣的綜合科普場所必然要以其豐富的展覽內容為主體,教育活動也應當貼近展覽內容,為其進行補充和擴展服務。如果教育活動的場地能夠融入展廳,一方面可以直觀地將活動展示給觀眾作為宣傳,另一方面也更容易將活動與展覽內容呼應,將參觀與實驗結合,更好地引導觀眾。此外,展廳壓力大時也能起到一定的分流作用。
由于企業活動的特殊性,“巴斯夫小小化學家”的工作人員大部分是化工科的在校大學生,流動性較大。因此每年活動之前都會發放活動手冊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企業概括、活動背景、時間安排、活動內容、安全手冊等方方面面活動相關內容,甚至連細微的安全叮囑和往屆經驗都列入了文案之中。此外,在每天的活動后,負責人都會安排1至2小時的例會,將本日活動的突發情況和每名工作人員的心得進行交流總結,進行記錄。對比科技館教育活動的活動方案,一般只有教案和授課PPT,很多操作規則、實驗細節都沒有形成文字記錄,這在活動人員發生變更的情況下就顯得異常棘手,往往會導致些許差錯。在總結和觀眾反饋方面也沒有形成習慣,往往是活動結束就作罷。實際上由于科技館觀眾樣本的年齡、背景差異較大,很多活動方案不具備針對性,不能通用,而勤于總結出每一次活動反饋的差異,完善預案才能夠促進活動方案的不斷成熟。
“巴斯夫小小化學家”活動另一個成功之處,就是能夠將品牌深深植入參與者的腦中。許多參與過往屆活動的小朋友,在暑期來臨之前就會詢問展廳的輔導員關于今年小小化學家活動的消息,這無疑是一項教育活動最樂于接受的情景——被公眾銘記。活動的宣傳實際并不復雜:開幕式邀請媒體報道;精心設計卡通吉祥物;為小朋友發放帶有LOGO的紀念品等。而它帶給我們最重要的并不是這些宣傳細節,而是一種來自企業宣傳理念:打造品牌。科技館自身的教育活動,往往會因為館本身的公眾形象而忽略宣傳,但這并不矛盾,科技館的公眾形象是由本身的社會定位所決定,而教育活動的形象需要活動本身的影響和設計宣傳。一個好的活動品牌可以提升活動在公眾心目中的地位,這會為新活動的開發打下良好的公眾基礎,同樣也決定著該活動的社會影響力,因此需要我們在未來加以重視。
本文從“巴斯夫小小化學家”活動受到的五點啟發,從本質來看,其作用于科技館的意義在于:關注可持續發展,代表科技館對于如何平衡科技發展與和諧自然的深謀遠慮;加強企業資源的利用,代表著科技館與國際科技文化的接軌,與先進的科技生產力的接軌;將活動場所融入展廳,代表著科技館在尋求展廳展覽和教育活動更緊密地融合;完備的預案和總結,代表科技館人科學、嚴謹的思考方式;打造品牌,則代表了科技館教育活動在信息化時代,所需求的自我包裝與宣傳。如果能夠將這些啟發與科技館具體的教育活動相結合,將會有助于教育活動的改進,真正地惠及公眾。
[1]黃體茂.世界科技館的現狀和發展趨勢[C]//科技館研究文選.2006:20.
[2]姚強.企業產品體驗中心對科技館的啟示[C]//2010國際博協科技博物館專業委員會暨全國科技館學術年會論文集.2010:81.
[3]吳玲羽.淺談企業、高校、媒體對科技館的促進作用[C]//2011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科技館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