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當前,我國已全面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鄉統籌的發展新階段,農業農村經濟發生了重大變化,對生態農業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一是生態農業面臨著新形勢、新機遇,二是農業經營主體發生很大變化。三是資源環境約束越發突出。
從目前我國農業生態資源與環境承載能力來看,保障農產品供給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是必須兼顧的兩個目標。只有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現代生態農業發展道路,改善農業和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脫離了城鎮化的工業化,是拋棄了農村、農民的畸形工業化,會導致中國經濟無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脫離了工業化的城鎮化,是缺乏產業支撐的城鎮化,淪為單純的造城運動。必須通過激活縣域和廣大農村自身的經濟活力,將資本、科技、人才等戰略要素吸引到城鎮、吸引到農村,形成具有競爭力的合理的產業結構,才能達到振興縣域經濟、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形成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需求才是有效需求,才能激發當地居民的消費潛力,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
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實現縣域特別是農村的經濟發展,需要激發傳統的活力,培育新型的市場主體,擴大新的投資能力,挖掘新的消費潛力。在新常態下,國家需要改變投資增長的模式,但是農業領域還是需要進一步加大投資。培養新的經濟主體是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核心手段,因此,需要在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推動新型經濟主體的建設。農業規模經濟并不是土地的規模經濟,要提高勞動生產力,通過合作社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的產出率。農業生產已經大功能化,農業和二三產業進行融合,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常態,尤其帶動生物產業以及休閑物流產業等出現。產業鏈的延伸擴大了農業的生產領域,農產品與金融市場和能源市場的聯系日益緊密,催生了像生物能源產業這樣的一些新產業。
合作社才是農業發展的正確選擇。農戶一般都處在農業的中間生產環節,生產既需要向市場采購種子、飼料、化肥、農藥乃至農用機械等必要的生產資料,也可能需要短期金融支持和及時的技術指導,而完成生產之后則需要面對銷售、加工等產業鏈下游的問題,因此作為個體直接面對波動的市場具有非常大的風險,并可能因為缺少議價能力而被上下游的大公司所盤剝。加入合作社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改變個體農戶的弱勢地位,讓他們團結起來對抗市場風險和壟斷性企業,并分享合作社提供的各種公共產品。
新常態不是一個新的經濟周期,而是一個新的時期,新常態下,射洪縣發展大有可為。雖然射洪傳統工業發展面臨嚴峻形勢,但是始終堅持工業強縣不動搖,規上工業增加值仍然保持了11.7%的增速,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379億元。射洪縣將進一步加快轉方式、調結構步伐,穩中求進、穩中求變,做到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在新常態下,找準突破點,進一步強化工業在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結構優化、提質增效的主體地位。
在發展高端農業方面,要在充分尊重農民主體意愿和堅守生態環境保護底線的前提下,高點定位、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積極探索統一建設、統一引種、統一供料、統一銷售、統一服務的標準化方式, 大力發展特色養殖,帶動并輻射周邊百姓積極參與、更多收益,走出了一條生態、經濟效益協調發展的好路子。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環境問題也日趨嚴峻,處理好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努力。在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的同時,要理清思路,著眼長遠,落實責任,不能做表面文章。
當前,從宏觀形勢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總體上進入換擋期。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但絕不意味著發展放松,盡管我們不唯GDP,但絕不是不要GDP。劍閣當前最主要的矛盾還是發展不足發展滯后,最迫切的任務是把經濟建設搞上去。此外,新常態下抓經濟工作的難度增加了,抓機遇、抓投資、抓大項目引進更是難上加難,面臨嚴峻考驗,要樹立底線思維,確定主要經濟指標的必成目標就是底線,必須咬定目標不放松,全力以赴保完成。
(本欄目稿件由周淼葭、潘興揚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