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信息中心
2014年3月份以來,國際機構對世界經濟形勢、中國經濟形勢以及全球化進行了分析和判斷。主要觀點綜述如下。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 ECD)3月11日發布的經濟形勢評估報告顯示,全球經濟短期內仍將溫和增長,主要發達經濟體繼續鞏固復蘇,而除中國以外的新興經濟體增長將低于長期平均水平。
報告預測,七國集團(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加拿大和意大利)2014年上半年增速將高于2012年底水平,但低于2013年下半年約2.5%的水平。七國集團整體經濟第一季度將增長2.2%,第二季度增長2.0%。其中,美國經濟復蘇有望加速,第一季度增速預計達1.7%,第二季度有望達到3.1%;加拿大和法國經濟增長也將加速,英國將保持平穩,七國集團其他成員經濟增速將減緩。
報告顯示,新興經濟體增長仍然非常不均衡,部分新興經濟體可保持強勁增長,另一部分因國際資本流動沖擊而導致增長動力削弱。由于新興經濟體占世界經濟比重超過一半,新興經濟體整體表現將影響全球經濟在短期內加快復蘇。
報告指出,全球經濟復蘇仍然面臨一些長期風險:日本剛剛開始應對財政挑戰;歐元區經濟增長仍然脆弱,有可能大幅減緩;發達經濟體的貨幣政策調整將繼續對一些新興經濟體帶來負面影響;部分新興經濟體將面臨國際資本流動和匯率劇烈波動風險。這些風險一旦蔓延和擴大,有可能拖累世界經濟增長。
國際投行高盛集團4月3日指出,2014年全球經濟在開年之際遭受了一定的波折之后,將自第二季度起全面走入正軌。一季度時,全球經濟表現相對疲軟的狀況是暫時的,在暫時性因素消退之后,全球經濟復蘇進程就會再度如同各界此前預期的步伐進行下去。
高盛認為,在進入二季度后,除了日本以外的全球各主要經濟體的GDP增速都會有所提高。日本4月起將消費稅稅率由5%上調至8%,這勢必會對其經濟造成一定沖擊,并使其經濟增速在二季度大幅下滑。
高盛強調,美國經濟將會擺脫此前因為天氣寒冷和消化庫存而遭遇的暫時性低迷。此后,美國經濟的表現將足以證實該國已徹底進入復蘇模式。因為,目前美國金融市場面臨的融資環境是本輪經濟復蘇以來最為寬松的,而經濟周期性好轉狀況則將同時推升股市和國債收益率。高盛預計,美國經濟同比增速將在二季度達到3%,遠高于一季度的預期值1.5%。
對于歐洲市場,高盛同樣持有偏向樂觀的預期。因為,此前已有充分證據顯示,歐元區已經擺脫了債務危機的持續困擾。目前,唯一的變數在于,歐洲央行會否在此后采取進一步的寬松政策措施。若歐洲央行有意出手提振扶助經濟,那么歐元區經濟復蘇步伐或進一步加快。
其他發展中經濟體,雖然今年年初遭遇了美國縮減購債寬松措施力度引發的熱錢外逃沖擊,同時也受中國經濟局面堪憂的溢出沖擊,但這些經濟體在進入二季度全球經濟環境好轉后,其經濟及金融市場狀況將會有立竿見影的好轉。
根據布魯金斯學會和《金融時報》4月6日聯合發布的跟蹤指數,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復蘇勢頭正在增強,但若想恢復失去的活力,各國政府需要齊心協力。由于發達經濟體的形勢持續好轉,同時新興市場從年初的驚恐中冷靜下來,全球經濟步入平穩發展軌道,但短期內迅速加速的可能性依然很小。布魯金斯學會經濟學家兼高級研究員埃斯瓦爾·普拉薩德認為,最糟糕的時期可能已經結束,但實現持續復蘇的前景取決于各國政府能否表明進行實質性結構改革的決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4月8日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2014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降至3.6%,比之前預測下調0.1個百分點。報告認為,全球經濟將在今明兩年持續改善,全球經濟復蘇正在加強,預計全球經濟今年將增長3.6%,明年將增長3.9%,高于去年的3%。主要動力來自發達經濟體,發達經濟體今明兩年增速將分別達到2.2%和2.3%。其中美國的經濟復蘇最為強勁,2014年經濟增速將達到2.8%。
但報告同時指出,全球經濟復蘇仍然脆弱,面臨超低通脹率、新興市場的資本外流、地緣政治等帶來的風險。發達經濟體經濟強勁復蘇的同時,新興經濟體面臨的風險也加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3月24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4年年會表示,中國經濟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穩定的重要力量,但中國需要推進經濟改革和轉型,這一轉型將使中國走上質量更高、更可持續的增長道路,并進一步提升其全球領導作用。
她認為,中國上一輪改革使其變成一個制造業大國,下一輪改革必須以增強現代服務業部門的作用為目標,這不僅會釋放服務業部門的巨大增長潛力,而且會促進就業和消費增長以及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為了實現金融部門現代化,中國已經采取了值得稱贊的步驟,包括最近一段時間出臺的一些重大措施,中國在擴大匯率波幅方面已經取得了進展,貨幣政策操作的市場化程度也已提高。但中國若要成功實現下一次轉型,必須建立現代化的、強健的、全球一體化的金融體系,在這方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據美國雜志《福布斯》網站3月27日報道,英國投資公司巴克萊資本分析中國經濟形勢后稱,在政策刺激下,中國經濟形勢即將回暖。在3月份發布的全球展望中,巴克萊分析師稱,中國政府最終將扭轉經濟形勢,對此他們十分樂觀。這一觀點已成為看漲中國經濟人士的共識。巴克萊資本也并非盲目樂觀。事實上,3月26日,巴克萊預測2014年中國GDP增長速度為7.2%,仍低于7.4%的市場預期。
中國已經證明其扭轉經濟形勢的實力。目前,中國央行保持了較低的貨幣市場利率,從而削弱匯率,同時,盡管中國政府曾承諾將減少固定資產投資,但近期中國開始開展或擴大基礎設施計劃。巴克萊倫敦資產配置研究人員表示,在相關政策刺激下,中國經濟增長勢必加速。
亞洲開發銀行4月1日發布的《2014年亞洲發展展望》報告顯示,投資的放緩以及結構性改革的積極實施,有望在繼續保持更加適度但依舊穩健的經濟增長態勢的同時,促使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小幅走低。
該報告預測,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4年GDP將增長7.5%,2015年將增長7.4%。根據預測,主要外部風險在于影響出口需求的發達經濟體的復蘇弱于預期,主要國內風險源于貨幣管理效力的不確定性和對信貸質量的擔憂。
報告稱,中國政策制定者面臨的重要挑戰在于,以可控的方式管理投資增速放緩。中國人民銀行需要在抑制信貸增長和支持經濟增長之間找到一個恰當的平衡。快速減緩信貸增長,可能會給企業和金融機構帶來更大壓力,削弱投資者信心。然而,如果當前信貸增速持續下去,包括地方政府和國企債務在內的相關債務會繼續增加,也可能會加劇資產質量問題,進而削弱投資者信心。
世界銀行4月7日發布的《東亞太平洋地區展望報告》中,微幅下調2014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0.1個百分點,至7.6%。對2015年和2016年的經濟預期保持不變,經濟增幅仍為7.5%,跌幅小于整體東亞地區經濟增速預期跌幅。
報告同時指出,結構改革是減輕風險保持長期可持續性增長的關鍵因素。中國已經開始就金融、市場開放、勞動力流動和貨幣政策等方面進行改革,以保持有效增長并刺激國內需求。長期來看,這些改革將幫助中國保持一個更穩定兼容的可持續增長。而近期政府的稅務改革和降低私人投資壁壘,也將幫助中國短期保持增長。中國改革同時也將為其貿易伙伴帶來利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4月8日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指出,雖然中國經濟增長在2012年之后有所放緩,但從2013年下半年起中國經濟已經開始復蘇,今年將繼續保持穩健增長,今明兩年經濟增速分別為7.5%和7.3%,與之前預測持平。
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3月24日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根據其委托Prognos公司對42個國家1990年-2011年經濟增長數據所作的一份調查,發達經濟體與發展中經濟體相比,發達經濟體從全球化進程中受益更多。芬蘭從全球化進程中獲益最多,1990年-2011年間人均收入平均每年增加1500歐元,其次是丹麥(1420歐元)、日本(1400歐元)、德國(1240歐元)和瑞士(1220歐元)。從全球化進程獲益最少的經濟體是印度、中國、墨西哥、俄羅斯和巴西,人均收入平均每年僅分別增加20、80、100、120和120歐元。
該會主席德赫斯表示,必須認識到全球化加劇擴大了貧富差距。Prognos的研究人員建議,發達經濟體應更大程度地向來自發展中經濟體的產品敞開大門,減少農產品補貼以及向發展中經濟體的教育措施、基礎設施及生產設施擴建等提供資金支持。
美國《時代》周刊4月7日刊登題為《逆向全球化》一文,全文摘編如下。
最近,從烏克蘭、中東直到南中國海的沖突提醒人們,即便是在全球化時代,地理位置仍然重要。從政治上說,世界當然不是平的。新的經濟數據表明,在經濟上,世界也越來越不穩定。全球化常常被界定為商品、人和資金在各國之間的自由流動。近來,所有這些都面臨威脅,不僅僅是因為俄羅斯、美國和歐洲之間限制旅行和資金流動的制裁。過去兩年里,全球貿易的增速低于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速。這是二戰以來第一次出現這種情況,標志著全球經濟的一個轉折點,對國家、企業和消費者具有決定性影響。
全球貿易增速比過去慢,有很多原因。歐洲仍在努力結束其債務危機,新興市場的增速在放緩。但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美國經濟正經歷深刻變化,美國不再是世界最終消費者。在近五年的經濟復蘇之后,美國貿易逆差沒有增長反而在減少。實際上,從2012年-2013年,美國貿易逆差下降了約12%。
這對美國來說不一定是壞事。逆差減少的部分原因是,頁巖油和天然氣產量迅速增加,使得美國從國外進口的化石燃料減少了,而且其制造業在增長。但是還有一部分原因是,自危機以來工資沒有增加,所以消費支出仍然疲軟。美國和世界經濟要繼續增長,就必須有人購買美國過去消費得更多的電子產品、汽車和其他商品。
令人遺憾的是,沒有人這么做。仍然陷于債務危機的歐洲人也許今后五年都不會再花錢。處于不同混亂狀態的新興經濟體,其增速大約只有危機前的一半。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彌補了很大一部分全球消費缺口的中國,目前也陷入了金融危機。日本去年作出了貢獻,但是安倍經濟學鼓勵消費的政府計劃正失去勢頭。保險業巨頭安聯保險公司的首席經濟顧問穆罕默德·埃里安說,所有國家都存在消費意愿與錢袋不匹配的狀況。
由于至少從目前看,全球經濟一體化在逆轉,許多經濟學家和貿易專家開始談論一個各國都轉向國內的“去全球化”新時期。
然而,“去全球化”不一定完全是壞事。正如美國貿易代表邁克爾·弗羅曼最近在華盛頓的一個經濟峰會上所說,“去全球化”還意味著企業重新審視其擴展的價值鏈、供應鏈,然后決定是否需要把部分生產遷回母國。美國已經出現這種情況。
過去30年的全球化,其標志之一就是寬松的信貸環境。正如美聯儲主席珍妮特·耶倫在最近的記者會上所說,這個時代即將終結。在新的經濟時期,市場將開始沿著國界和行業界限分離開來。世界經濟格局就像政治格局一樣,會變得更加易變、更加不可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