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燁 編輯/張偉
關注貿易項下 “隱形外債”問題
文/吳燁 編輯/張偉
近年來,在境內外匯差、利差的影響下,我國跨境資金流入壓力急劇增加,借道貿易項下流入的隱形外債案件有增加趨勢。這些案件流入金額較大、隱蔽性較強、期限也不確定,加大了對跨境資金異常流動監管難度。
直接流入型
主要表現為在企業未來并無貨物流發生的情況下,資金以預收貨款的形式流入境內,構成實質意義上的外債。目前,A類企業在銀行辦理貿易收匯時,銀行原則上可不審核其交易單證,此項便利化措施給絕大部分合規企業帶來便利,也讓部分投機企業有機可乘。
案例:某公司于2013年初收到預收貨款165萬美元,預計2013年3月出口。通過后臺監測發現,該企業在一年半內多次延期貿易信貸報告預計出口日期。后據企業報告,實際上合同已取消,但未及時將預收貨款退回境外,而是與境外公司達成口頭約定,將上述需退匯的資金作為對外借款,充作企業自身流動資金。
資金滯留型
主要表現為企業進口不付匯或超長期延付,使資金滯留境內。特別是在資金充裕的前提下,一些企業通過將即期應付貨款延遲流出實現資金融通的目的,甚至利用滯留資金進行房地產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等。
案例:某公司自2011年以來進口不付匯導致資金貨物流嚴重不匹配,實質上形成凈流入900多萬美元。該企業將大量應付款滯留在境內且對此行為無法給出合理解釋。
構造交易型
一是虛訂合同先收后退。主要表現為境內企業與境外關聯公司虛訂出口合同,境內企業以預收貨款形式流入資金,待套利環節完畢,再告知銀行合同取消需退匯。
案例:通過非現場監測發現,某公司發生多筆無理由退匯業務,涉及金額80.4萬美元。該公司退匯次數頻繁,退匯時間與原收匯時間間隔較長,但基本能控制在180天以內,有明顯變道借入資金進行套利的嫌疑。
二是構造轉口貿易。轉口貿易是指由中間國分別與生產國和消費國進行交易,實現貨物從生產國到消費國的轉移,因此其資金流與貨物流分離。套利企業通過構造轉口貿易,利用遠期信用證實現先收后支的期限錯配,實質是進行低成本境外貼現融資,再將融資款以轉口貿易收入名義流入境內,成功繞道外債管理達到境外借款的目的。
案例:某公司2014年以來發生兩筆轉口貿易,收入共計4963萬美元。同一時期其選擇異地銀行開立超360天轉口貿易人民幣信用證,合計金額達3.09億元人民幣。該企業轉口貿易收支具有明顯錯幣種、錯期限的特點:信用證付款期限長而貨款回籠期限短,開立本幣信用證卻以外幣資金回流。
貿易項下“隱形外債”與資本項下外債均具境內主體承擔對非居民支付義務的本質特征。但二者以下差異則成為企業借道規避外債管理的動因所在。
交易項目和主體差異。資本外債主要由對外借款、對外擔保履約等資本性質交易引起,以外商投資企業為主;而“隱形外債”主要依附于經常項目交易,如企業發生貿易信貸中的延期付匯或預收貨款,可涉及境內所有企業。
管理方式差異。《外債管理暫行辦法》中規定,外商投資企業舉借的中長期外債累計發生額和短期外債余額之和應當控制在審批部門批準的項目總投資和注冊資本之間的差額以內,《外債登記管理辦法》規定了其進行登記審批和報告的義務;“隱形外債”主要由經常項目交易引起,依據《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指引》及其《實施細則》,對一定期限的貿易信貸采取“報告”管理方式,通過企業報告采集數據。
資金使用要求差異。資本外債對資金使用有明確規定,“境內企業所借中長期外債資金,應當嚴格按照批準的用途合理使用,不得挪作他用。確需變更用途的,應當按照原程序報批。境內企業所借短期外債資金主要用作流動資金,不得用于固定資產投資等中長期用途”。而企業流入“隱形外債”后,無相關文件對其使用進行限制。
由于“隱形外債”的隱蔽性強、時間期限不確定,現實管理中存在一定難度,對外匯“主體監管”的有效性造成沖擊。
退匯業務難把控,監管手段缺失。由于企業刻意分次退匯,規避了外匯局現有的相關監管規定,難以對其形成處罰。一是未超期限的退匯業務無需開立登記表。根據規定,“退匯日期與原收、付款日期間隔在180天(不含)以上”的退匯業務,需根據外匯局出具的紙質《登記表》辦理,對此,如果企業有意將退匯日期控制在180天內,就會導致外匯局對此類退匯業務監管的偶發性和滯后性。二是對跨境資金的外債性質認定存在難點。企業以預收貨款形式將資金流入境內,無貨物流發生,資本項目管理中無相關規定對其外債本質予以界定,因此無法根據“辦理貿易外匯收支違反外債管理規定”項對其進行處罰。三是分類監管的降級標準較為寬松。對B類企業的分類標準規定:“核查期內單筆退匯金額超過等值50萬美元且退匯筆數大于12次……”,而企業不難通過分拆等方式實現金額、次數在限定范圍內。
構造轉口貿易進行資金運作,企業規避監管意圖明顯。在境內外匯差、利差客觀存在的背景下,企業通過幣種錯配、期限錯配、銀企聯檔,利用轉口貿易實現資金的跨境擺布,加大了外匯局的監管難度。為最大程度地滿足轉口貿易企業提前收匯、延期付匯的需求,銀行會為企業提供“二合一”的組合產品,如“遠期信用證+進口押匯”。特別是人民幣項下的轉口貿易,資金使用周期可達360天,銀行可根據外債指標的占用情況,調整組合項。如果外債指標不允許,銀行還可以“遠期信用證+海外行委托付款”或“遠期信用證+他行代付款”予以替代。
預收貨款無有力單證支撐,真實性難以審核。現階段,A類企業在銀行辦理貿易收匯時,銀行原則上可不審核其交易單證,企業無需提供任何材料即可辦理收結匯;此外,企業預收貨款無報關單,其貿易的真實背景難以審核,加之又不受外債資金結匯方面的限制,促使部分境外逐利資本以預收貨款的形式流入并長期滯留在境內,一旦經濟形勢發生逆轉,又可以預收貨款退款的方式退回境外。
樹立主體監管思路,加強聯動性監管。一是加強監測項目聯動,對貨物貿易中各項目進行關聯分析,將貿易信貸數額較大、期限較長、發生次數較多且資金貨物比例異常的企業列入“關注企業名單”,綜合利用應用服務平臺中各個子系統進行跟蹤監測和排查,加大對可疑資金的篩選力度;二是加強部門聯動,綜合分析企業在經常、資本、國際收支各部門監測狀態,防止國際資本混入貨物貿易或通過無真實交易背景的貿易融資流入國內。三是加強本外幣聯動,將人民幣外債納入外債管理體系,將與跨境人民幣結算相關的遠期貿易融資業務納入銀行短債指標,對銀行本外幣聯動產品施行事前備案制。
建立健全預警機制,防范可能發生的外債風險。宏觀方面,應建立、健全“隱形外債”監測預警機制,從數量規模上對“隱形外債”加以控制,防止貿易項下“隱形外債”在一定條件下可能轉化為現實外債的潛在風險。微觀方面,綜合評判經營主體各項經濟行為,重點關注企業的資金流動和資產負債情況以及償債能力等指標,對重點可疑企業實行定向跟蹤監測。
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適時推進人民幣利率市場化進程,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縮窄國際資本套利空間,防范跨境資金的異常流動。
作者單位:外匯局無錫市中心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