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民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我國經濟工作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會議,會議系統闡述了新常態的思想,這不僅對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對我國今后經濟社會發展也具有綱領性的重大價值。會議提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認識新常態,就是要認識新常態的九個趨勢性變化。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九看”,從過去、現在、未來三個維度看我國發展面臨的變化。
第一,從消費需求看。過去商品匱乏,在消費心理上大家都差不多,“你有了我也得有”;客觀上來看,收入水平既低又均,“你能買得起我也能買得起”,所以拉不開消費檔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此定義為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費特征。現在雖然不排斥個別商品繼續有排浪式消費,但更多的是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這在今后將會成為主流。這就要求今后的經濟工作和宏觀調控思路要與時俱進,采取正確的消費政策,更多地通過供給來創造需求,通過創新供給來激活需求,發揮消費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基礎作用。
第二,從投資需求看。過去投資一直是我國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但經歷了35年高強度、大規模的建設以后,三大投資領域都出現了減速趨向。制造業越來越多的產業呈現了相對飽和;住房消費熱浪到了一個階段后呈現投資減速,甚至出現了區域性、結構性過剩;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巨大,但是大的基礎設施網絡即將形成,如全國性的高速公路網、高速鐵路網等,城市地上面貌也已發生很大變化,不過地下設施的投資空間還很大。未來農村、城市仍有許多投資空間,但這些新的投資空間,有一個很重要的共同特點是公共性更強、投資回報率更低。靠過去的賣地、貸款,恐怕很難適應這種新的投資需求。現在推動創新發展,新技術、新產品等投資機會大量涌現,但是我們的投融資方式、銀行貸款方式、發放貸款要求、資本市場上市的規定條件等等,只適應于傳統的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很難滿足新的創新活動需要。今后的政策要點,是消除這些投資障礙,創新投融資方式,有效破解公共設施投資從哪里來、創新活動投資從哪里來的難題。
第三,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前,全球需求主要依靠負債支撐,增長比較旺。我國有勞動力成本低的比較優勢以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制度紅利,因此,出口曾經是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但現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總需求不振,去債務化還在發生,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有了很大轉化,出口對增長的拉動力正在減弱。同時,過去我國對外開放主要是兩個方面的訴求,一是國外市場,二是國外資金。但是,如果開拓國外市場和開放國內市場不同步,會帶來國際收支不平衡問題。另外,國內的儲蓄率仍然很高,產能和資金都有“走出去”的愿望和需求。因此,現在到了一個高水平“引進來”和大規模“走出去”同步發生的階段。今后,要繼續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資金和對外投資三大平衡,最后逐步實現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
第四,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曾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主要矛盾。當時,擴大投資、擴大產能,就能迅速形成有效增長。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超出了需求,甚至有的產業已經達到或接近最終消費峰值,也有些產業達到了資源和環境承載力所約束的峰值。產能過剩必然帶來增長減速和結構調整的同步發生,而且容易形成兩者之間的負循環,即產能過剩會帶來減速,速度下降又會加劇產能過剩。今后,一方面要支持企業兼并重組,促進生產相對集中;另一方面,要適應新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發展帶來的新變化,支持新業態發展,支持基于互聯網的定制化、分散化、小型化、智能化的新型產業組織模式。
第五,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有源源不斷的勞動力,勞動力成本低是一大優勢。同時,我們的技術和管理與國外有很大差距,只要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并帶來經濟增長。現在,人口老齡化日益發展,農業剩余勞動力減少,新生勞動力總量減少。而一般性技術和國外的差距已經大大縮小,能夠引進來的技術差不多都引進了,也有很多技術無法引進。因此,靠要素規模驅動發展的動力已經明顯減弱。今后,要更多依靠質量,靠人力資本的質量和技術創新來提高、增強發展的動力,實行全面創新,使創新成為新的發展引擎。
第六,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在短缺和排浪式消費情況下,競爭更多依靠規模、價格。現在,競爭正在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對地方政府而言,過去在不合理的政績觀和唯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指揮棒下,競爭主要比政策、比優惠,甚至比帽子,如各類試點、試驗區、示范區等,看誰戴的帽子多。這導致政策的碎片化和市場的分割化,損害了資源配置效率,帶來全社會成本高企。我國這方面的成本在世界上是比較高的,特別是物流成本。今后,要打破地區封鎖,形成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第七,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水、土地、能源礦產資源和環境的空間相對較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放開手腳,不受約束地大發展、快發展。現在,水資源、土地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同時,人民群眾的需求也在變化,對改善生態環境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了。我們推動發展的根本目的是要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現在人民群眾的需求變了,就要與時俱進調整發展重點。比如,提出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出發點之一,就是希望能帶來更多的“APEC藍”。今后,要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有效約束開發行為,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新方式。
第八,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過去,高速增長、做大產業,再加上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和不當干預,使很多領域的風險被掩蓋了。現在,隨著增長減速、結構調整深化,各類風險逐步顯現。對于風險的總體判斷是,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不是短期之內就能夠解決的。今后,要標本兼治,有些要采取外科手術的辦法,有些要用保守療法,對癥下藥,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機制,堅決防止出現區域性、系統性的風險。
第九,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過去,在需求管理方面,因為當時潛在增長率較高,財政和貨幣政策空間較大,產能過剩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當增長出現減速時,采取增發貨幣、增加債務、擴大投資等刺激需求的辦法,很快就能收到穩增長的成效。這是我國1998年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采取的主要辦法,當時都收到了比較明顯的效果。現在,盡管增長也在減速,但上述條件已經發生變化,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遞減。在供給管理方面,過去很容易看清楚我國某一個產業和國外該產業的差距,按照發達國家走過的路,采取對特定產業扶持這樣一種差別化的產業政策,可以起到支持這些產業盡快成長的作用。現在,全球化深入發展了,產業分工轉化為產業鏈條分工,我國要占領微笑曲線的高端,靠差異化的產業政策不再靈驗,效果大打折扣。今后,在需求管理方面,要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的變化,科學地進行宏觀調控;在供給管理方面,既要全面化解過剩產能,也要通過市場機制來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
以上九個趨勢性變化,既是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直觀表現,也是新常態形成的內在動因。正是這些趨勢性變化,帶來了經濟發展的新常態。需要認識的是,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偉大成就的結果,是35年來經濟不斷成長,從量的積累發展到質的變化的結果。新常態說明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這就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適應新常態,就是要適應新常態的四個基本特征:一是增長速度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三是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四是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面對這種新常態,觀念上必須要適應,做法上也必須要適應,要順應大勢,順應規律來做工作。產業的發展、區域的協調、城鎮化的推進、生態文明的建設等各方面,都要適應增長減速、增長動力轉化等變化趨勢。
引領新常態,就是要堅持“一個中心”和“八個更加注重”的工作思路。“一個中心”,就是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八個更加注重”,就是在今后的經濟工作中,要更加注重八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更加注重滿足人民群眾需要,而不是為了速度推動發展,人民需要什么就應該發展什么;二是更加注重市場和需求心理分析,不能不顧市場需求和消費的變化,再進行盲目擴大產能、招商引資等;三是更加注重引導社會預期,市場運行有其自身的規律,不能逆市場和社會的預期而動,要順應市場心態來進行調控,市場心態也是這次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四是要更加注重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要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必須要給創新者、創業者產權和知識產權的保護,這是最大的激勵;五是更加注重發揮企業家才能,企業才是市場主體,企業家是經濟活動的組織者,同時企業家也是重要的創新人才,是創新的有效組織者,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既要有發明家,更需要有一大批擁有創新精神的職業化企業家;六是更加注重加強教育和提升人力資本素質;七是更加注重建設生態文明,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治標治本、多管齊下,朝著藍天凈水目標不斷前行;八是更加注重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