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武器中,有不少與生物有著密切的關系。兵器專家或者是受到動植物的啟示,研制出仿生武器,或者是將微型武器直接植入動物體內,或者是借助動植物以假亂真,從而使其在戰場上發揮出巨大威力。
“愛國者”導彈與軍艦鳥
被稱為“空中強盜”的軍艦鳥,捕食飛魚的技能相當高超。當飛魚躍出海面時,它并不急于捕捉,而是瞅準最理想的時機,在飛魚即將落水的一剎那,迅疾地飛到飛魚的下方,張開嘴巴一下子將飛魚吃掉。軍艦鳥攔截飛魚從未落空過,可以說是百發百中。這一特殊的現象,引起美國兵器專家的關注。經過十余年的跟蹤調查和研究,終于揭開其中的奧秘。原來,軍艦鳥體內的傳導生物電流的細胞非常發達,它的視網膜與腦細胞構成了一套功能齊全的“生物電路”組織,這是一種比任何雷達都要先進的“生物雷達”,可以精確地判斷出飛魚滑翔的軌跡及“暫停”位置。兵器專家受軍艦鳥捕食的啟示,研制出先進的“愛國者”導彈,在海灣戰爭中成為“飛毛腿”導彈的克星,攔截成功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超級“大黃蜂”
大黃蜂體長可達四五厘米,它不像蜜蜂那樣采花釀蜜,而是個地地道道的食肉者。它是蟬的天敵,最喜歡捕食蟬。大黃蜂的飛行技術是一流的,能忽高忽低、忽快忽慢,還可以突然轉向。它長有鋒利的刺針,毒性大,喜歡集群“作戰”,像轟炸機似的飛來飛去。大黃蜂的生活習性,大大啟發了兵器專家的創造性,進而研制出一種體積與大黃蜂相近的攻擊型飛行器,即將投入戰場使用。這是一種智能化程度很高并且造價低廉的新概念武器,名日“超級大黃蜂”。它身上裝有微型高能炸彈,具有極強的攻擊能力:在對地面上的目標實施攻擊時,可以成群地在一二十米的超低空飛行。當追上目標時,它們便迅速集結,像大黃蜂那樣把身軀大它們數倍的目標團團圍住,然后引爆自身攜帶的高能炸彈,共同將敵方武器裝備或軍事設施炸毀。這種不畏強敵、不怕“犧牲”的精神,與自然界中的大黃蜂也很相似。
微型智能蟲
微型智能蟲是一種將微型電子智能器安裝在昆蟲身上的技術。作戰時,植入昆蟲神經系統內的電子智能系統,能操縱大批同類昆蟲飛往敵方指揮所內部,竊聽敵方人員的談話,拍攝敵方作戰圖片,并及時傳輸到自己的指揮部。另外,也可以利用植入昆蟲體內的微型炸彈,炸死炸傷敵方指揮所的指揮人員。
嗅覺飛行器
某些動物的嗅覺十分靈敏,譬如狗。兵器專家根據它們的嗅覺機制,研制出一種嗅覺飛行器。這是一種體積只有15立方厘米,嗅覺異常靈敏的感應式飛行器。在飛行中,它可以嗅到敵方武器裝備上的汽油機、柴油機所排放出的氣味,并通過識別系統判斷它們的類型和所處的位置,隨后經自身的傳輸系統將這些情報發送到數公里外的己方指揮部,以便判斷敵情并制訂相應的作戰計劃。
飛蛾與自控導彈
飛蛾在夜間活動時,是依靠月光來判斷方向的。飛蛾看到燈光時,錯誤地以為是月光,結果“撲火”葬送性命。飛蛾撲火給兵器專家以啟示,為一種自動控制的遠程導彈的彈頭,安裝一個由光電儀器和望遠鏡組成的類似飛蛾那樣的“眼睛”,以一定的角度對著一顆明亮的恒星,導彈發射后,就沿著預定的航線飛行,而那“眼睛”始終跟蹤這顆恒星并保持著既定的角度。如果導彈偏離了航向,“眼睛”就會把偏差傳到導彈的“電腦”,從而計算出精確的角度,然后命令操縱舵修正航向,飛向既定的攻擊目標。
烏賊與魚雷誘餌
烏賊體內有個囊狀物,里面儲存著黑色的物體。當它們遇到敵害的侵襲時,便釋放f}{黑色物質,將周圍的海水染黑,自己則借機逃走。烏賊的逃生術啟發兵器專家,研制出“魚雷誘餌”。它的外形極像一艘微型潛艇,可以完全按照原潛艇的航向航行,航速不變,同時還能夠模擬潛艇的噪音、螺旋槳節拍和多普勒音頻變化等。正是這種以假亂真的神奇表演,讓敵方潛艇或攻擊中的魚雷以假當真,而使己方的潛艇安全逃脫。
蛾子偵察
一天,一只飛蛾在阿富汗南部山區起舞,它扇動翅膀,飛向恐怖分子的訓練營地。當它還在蛹化階段時,就被植入計算機芯片,這意味著相關人員能夠遠程遙控這只蛾子的整套神經系統。蛾子落在營地外,不會引起敵方的任何懷疑,它能一路將自身拍到的視頻和其他信息,傳回控制人員那里。
基因武器
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生物遺傳T程,被大量應用于為人類造福事業。然而,卻有人用它來制造令人聞之色變的一種新型武器——基因武器。基因武器,是利用遺傳T程中的基因重組技術,將致病力極強的基岡或者耐藥基因等,轉移到易于培養、便于傳播的微生物戰劑巾,制造出致病力更強的新戰劑。基因武器一旦投入戰場使用,會使受害者改變遺傳基因,造成終生不育;或者使人因基因的改變而易患病或患病后不能治愈,使其喪失生存能力,甚至導致整個民族的滅亡。所以,基因武器威威力無比,遺患無窮,而且日前還沒有應付的辦法。因為只有破譯致病基因的密碼結構,才能找到相應的防御措施和治療的辦法,然而目前科學家還沒有破譯基因密碼結構的有效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