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6月,吳伯雄率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抵達北京,這是習近平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后第一次會見他。有細心人士注意到,這次吳伯雄訪問大陸的行程,沒有按照慣例安排在那年8月底才舉行的年度“國共論壇”期間,而是專門為雙方會晤而設,當中可能有一定的特殊含意。
據臺灣《聯合報》報道分析,馬英九緊抓兩岸政策話語權,此次會面,從指定出席的團員、篩選接見名單到傳遞訊息內容,全都由他一手主導。
馬英九為什么會選擇讓吳伯雄來大陸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吳伯雄卻曾在媒體面前坦言他選擇馬英九的理由:“他的行政處理和人世處理不一定是非常好,但我一路挺他,就是他至少沒有邪念,沒有壞的念頭。”
“沒有邪念,沒有壞的念頭”,這些佛教里的基本理念,也印證著吳伯雄的從政生涯。
迷局收拾者
2007年2月,國民黨正面臨建黨以來最大的危機。因為“特別費”案被起訴,時任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迅速辭去黨主席一職,并帶著副主席詹春柏拜訪吳伯雄,希望第一副主席“伯公”接任代理黨主席,并正式競選國民黨主席。
此時,吳伯雄已經68歲,常年的骨刺之痛讓他處在半退休的狀態。從政40年后,他的精力已大部分放在自己成立的“伯仲文教基金會”上,并準備第一副主席任期結束后就專心從事佛教傳播活動。
他很清楚,國民黨已是危機重重:唯一的政治明星馬英九可能面臨牢獄之災;另一大佬王金平因黨主席選舉失利仍心存芥蒂;2006年的“紅衫軍運動”打擊了陳水扁,也敲打了國民黨;前“總統”李登輝又在挑動國民黨本省籍黨員“出頭天”;2008年要面臨大考——“立法委員”和“總統”選舉……
如果打不贏2008年的兩大選戰,國民黨——亞洲的第一個民主政黨就將面臨泡沫化的危險,甚至會面臨黨內再度分裂的局面。黨主席的位置已經是一個“燙手山芋”,一旦選戰失敗,這個主席就將是國民黨歷史上的千古罪人。
面對馬英九的請求,吳伯雄并沒有馬上答應。他向師父星云大師求教:“我該怎么辦?”星云的回答是:“菩薩也有金剛怒目時,你要救眾生。”
吳伯雄接下了這個擔子,在這一年多里,國民黨實現了空前大團結,并接連贏下“立委”和“總統”選舉。有一次,他還對跑新聞的記者開玩笑說:“因為實在太團結,所以沒新聞,對不起大家了。”
2008年5月,“胡吳會”在北京舉行。這是1949年之后,國民黨主席首次以“執政黨”領導人身份與中共中央總書記會晤。當胡錦濤感謝臺灣同胞“天災無情人有情”時,他回以——“誰都不能保證沒有天然災害,但可以透過人為的努力保證沒有戰爭”。
面對馬英九當選后的“黨政分離”趨勢,吳伯雄再一次發揮圓融的政治手法,強力團結國民黨和行政系統之間的關系,維系國民黨的影響力。而人們很難想象,這樣一個“有權有勢”的政治家,在今天的臺灣,沒有公務車,請客要自己掏腰包。
事實卻正是如此——吳伯雄說自己是“國民黨的最大義工”,他坐的車、請的司機,都是自己出錢,身邊沒有保鏢;選舉時幫馬英九去拜票請客,經常得自掏腰包買單;選舉要打廣告,國民黨沒錢支付廣告費,他就得動用人脈“替馬英九磕頭”。
權力道路
吳伯雄出生在臺灣桃園縣中壢市一個客家望族。吳家的產業包括新竹中小企業銀行、第一銀行、土地銀行、華南銀行、彰化銀行、桃園汽車客運公司、新光人壽保險等。吳家還投資了中壢醫院、新國民綜合醫院、新生醫院、中臺實業、南莊煤礦、新竹茶葉公司、至德投資、優美集團、信東化工、為邦實業、為邦租賃等。
家產雄厚成為吳伯雄進軍政壇的一大優勢。當選桃園縣長后,父親每月都給他一筆“生活補助費”,讓他做清官沒有后顧之憂,即便交際應酬多,也能夠應付自如。
如今,兩個兒子先后從政,吳伯雄也在經濟上給予支持,讓他們能夠不擔心家用,一心為民服務,當然這也是為了讓兒子們杜絕賄賂。
吳伯雄的家族里有不少從政者。他的大伯父吳鴻森,先后擔任過“縣參議員”“省參議員”“國民參政員”“省政府委員”;父親吳鴻麟,醫學博士出身,后進入政壇發展,曾連任三屆“縣議員”,并當過桃園縣長;母親林訪蘭,娘家是苗栗望族,“省議員”、鎮長、縣長也出過好幾個。
然而,“政治世家”“望族”這樣的詞匯,并不是吳伯雄樂意看到的,他更愿意說自己是書香世家。他的兄弟姐妹及晚輩當中,博士就有十幾個,尤以姐夫宋瑞樓院士學術成就最高。家族聚會時,父親對已經是“內政部長”的他說:“不要看你官大,但論起貢獻,哪里比得了你姐夫。”
不過父親也說:“伯雄雖然學歷是最低的,但是他對社會上的事情還是最了解的嘛。”
1962年,吳伯雄從成功大學工商管理學系畢業,服預備軍官役一年,還被指定為“國防部三民主義巡回教官”。這段經歷鍛煉了他日后面對群眾演講侃侃而談的好口才。
幾年前,他到廈門參加臺灣農產品推介會,在會上一張口就語出驚人:“40多年前,我就在這附近。”——那時他正好在金門服役,手中的幾個炮口就對著對岸的廈門。
1968年,臺灣選舉條例改變,在家人的鼓勵下,29歲的吳伯雄參選桃園縣第四屆“省議員”。憑借雄厚的家族實力,他順利當選,正式進入政壇,成為當時最年輕的“省議員”。1972年,33歲的吳伯雄當選桃園縣長,是當時最年輕的縣市長。
此時,吳鴻麟卸任縣長一職剛兩屆,吳伯雄最大的希望是擺脫“吳鴻麟兒子”的標簽,因為父親做醫生時常為窮人免費看病,很多鄉親都是感恩于他的父親才投票給他。所以,他一定能理解立志從政的兒子們的想法——今天,他的兩個兒子也希望擺脫“吳伯雄兒子”的標簽。
縣長任內,吳伯雄出手不凡,尤其在工業發展和交通建設方面。中壢工業園區在他的任內建成,桃園國際機場征地1000多萬平方米,也是他推動完成。不過吳伯雄也坦承,在今天的民主時代,再想要征用那么多的土地,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這時的臺灣政壇也在發生著變化。大權在握的蔣經國推行本土化政策,大力提拔年輕有為的臺籍人士。吳伯雄成了蔣經國計劃培養為財經官員的人選。1976年,吳伯雄出任“公賣局”局長,同年11月當選為國民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開始了他政治上的飛黃騰達。
“公賣局”是一個官辦機構,主營煙酒,是當時臺灣“政府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工商管理出身的吳伯雄大膽實行改革,用市場的觀念來營運,還把很多酒廠從市區遷出,更大膽地改變公賣銷售模式,不惜得罪相關人士。
4年后,吳伯雄因“公賣局假酒案”提出辭職,盡管受到“省主席”林洋港與蔣經國的挽留,但他還是堅決回到家鄉,任新竹中小企業銀行董事長。
吳伯雄說這是他最開心的一段日子,“事情不多而口袋里的錢很多”。
兩年后,蔣經國在“總統府”找他聊天:“可以了吧!玩夠了吧!年紀輕輕的,不要做生意了!”蔣經國的一句話,讓吳伯雄官運亨通。不久,他接任“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主任”,兩年后又擔任了“行政院”的“內政部長”。1986年3月國民黨十二屆三中全會上,吳伯雄進入國民黨決策核心,任“中常委”。
這時的“內政部”是首席部會,而且正逢蔣經國推動民主化時期。開放集會游行、開放到大陸探親、開放組黨、通過“《國家安全法》”、取消“回臺黑名單”等一系列民主化舉動,吳伯雄都曾參與其中。
早幾年吳伯雄要到香港去還被拒絕,因為香港方面認為“內政部長”是特務頭子。吳伯雄碰到香港前特首董建華后感慨:“你們香港人應該對我很熟悉才對啊,香港入臺的證件都有我的簽署,我讓上百萬人次的香港人到臺灣,為什么我自己卻不能到香港去?”
正在他平步青云、扶搖直上之時,1988年7月,吳伯雄卻從“內政部長”之職調任臺北市長。“行政院院長”俞國華安慰吳伯雄時說,“這是李登輝‘總統’的意思”。
1994,天王山之戰(關鍵戰役)
當了兩年臺北市長后,吳伯雄重新接任“內政部長”。這時候的他已經在臺灣政壇積累了豐富的人脈,目光也開始投向1994年舉行的臺灣“省長”選舉。
這是臺灣首次民選“省長”。在此之前,吳伯雄曾經爭取過“省主席”一職,卻被李登輝“調劑”給了宋楚瑜。
選“省長”首先面臨黨內提名。1993年8月國民黨“十四大”上,吳伯雄以最高票當選“中央委員”,可見其在黨內的聲望;同時,在多次“民意測驗”中,他也廣受好評。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吳伯雄毫不掩飾地說:“到目前為止,民選‘省長’絕對是我唯一的選擇。”
此時,宋楚瑜也公開表示要競選“省長”。面對強敵,吳伯雄喊出“上山下海,就算只剩阿里山,也要選到底”的豪言,并針對李登輝明顯偏向宋楚瑜的布局,頑強地聲明:“不要還沒開運動會,頒獎典禮就先舉行了。”
身為“總統”和黨主席的李登輝,最終還是做出了“棄吳保宋”的決定。他找到吳鴻麟勸吳伯雄退選,并向吳鴻麟允諾:“伯雄就交給我好了。”(當時外界還有一種說法:李登輝用徹查吳伯雄家族產業相威脅,逼迫吳鴻麟勸兒子退出競選。)
星云大師也告誡吳伯雄:“退一步海闊天空,人生何必過得這么苦,本來圈子就這么大,你自己劃一個小圈圈,讓自己蹲在那里干什么呢?”
最終,吳伯雄選擇了放棄,宋楚瑜隔日即到“內政部”感謝,吳伯雄大方接待,陪著宋楚瑜在“內政部”拜票,還說:“我今天心情好極了,真是退一步海闊天空。”
宋楚瑜當選“省長”后,為安撫吳伯雄,李登輝于同年底任命他為“總統府秘書長”。世事難料,僅過3年,李登輝就做出了“凍省”的舉動,使宋楚瑜大受打擊,而代表“總統府”撫慰宋楚瑜的人,就是吳伯雄。
1996年6月,吳伯雄出任國民黨“中央秘書長”,成為黨內大佬級人物。2000年,他又出任國民黨副主席。2005年國民黨黨主席直選,馬英九當選,請吳伯雄任第一副主席。
任國民黨“中央秘書長”后,吳伯雄開始考慮國民黨的改造。在吳伯雄看來,國民黨必須從“革命政黨”轉型為“民主政黨”,不然如此多黨工的薪水國民黨肯定吃不消,要向西方民主國家學習,走精簡黨工、精簡專職的方向,讓義工成為政黨的主要力量。在他任期內,國民黨第一次推動黨工大規模裁減,多年后,擔任了國民黨主席的他更是不遺余力,要讓這個百年老黨徹底擺脫“黨產”的困擾。
長期以來,吳伯雄一直和李登輝之間保持著密切的互動。他們倆是老鄉,祖籍都是福建永定,吳伯雄的才干也得到了李登輝的認可。不過和李登輝傾向的“臺獨”“親日”不同,吳伯雄一直覺得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
1994年對吳伯雄來說,無疑是改變命運的一年。宋楚瑜憑借那次選戰的勝利一舉奠定了政治基石,邁向臺灣最高層。直到今天,臺灣人仍對宋楚瑜“全省走透透”的做法心存感念。倘若吳伯雄能夠贏得黨內提名,極有可能問鼎“省長”寶座,并借此邁向2000年的“總統”大選,然而李登輝的選擇,讓他在壯年時期失去了登上最高峰的可能。
盡管和李登輝之間存在著這樣的芥蒂,但吳伯雄依然保持著對李登輝的尊敬。2008年5月20日“總統”就職典禮上,李登輝在典禮前十分鐘才趕到會場,吳伯雄立即上前寒暄,而當時在場的連戰并沒有起立,只是微微點頭致意;一旁的宋楚瑜則目視前方,完全無視這位曾與他情同父子的“李總統”出現。
身段柔軟的政治整合者
吳伯雄縱橫臺灣政壇40多年,雖幾起幾落,但一直屹立不倒,臺灣政界人士都尊稱他一聲“伯公”。這和他圓融的處世手法有著很大關系。
2005年,馬英九和王金平競選國民黨主席,雙方結下心結。
為避免兩敗俱傷,大年初二,吳伯雄以禮佛的名義,邀請馬、王齊赴自己老家中壢的禪凈中心共進晚宴。上香行禮后,晚宴開始。在吳伯雄的“慫恿”下,馬、王二人當場喝起了“交杯酒”。吳伯雄又趁機起哄,要把二人送入“洞房”。
為了營造“馬王合”的氣氛,禪凈中心的墻上貼了星云大師“退一步逍遙自在,讓三分吉祥平安”的對聯,而橫批是“諸事圓滿”。
巧合的是,當年就是在這個地方,李登輝勸退了和宋楚瑜競爭“省長”的吳伯雄。此時吳伯雄不惜現身說法,力勸二人團結,終于使馬、王達成“不管誰最終出線,都首先征詢對方是否愿意出任副手”的承諾,在臺面上維持了國民黨的團結形象。
2007年5月31日,王金平正式宣布婉拒馬英九請其擔任副手的邀請,但他強調說:馬、王雖然不搭配,但馬、王合作非常重要,謝謝吳伯雄的誠意,保證會全力配合馬英九,爭取使國民黨在2008年勝選。
2007年,吳伯雄和王金平代理人、“立委”洪秀柱競選黨主席(補選),他力主打一場高格調的選戰,堅決避免“贏了選舉,失了人心”。
開票當日恰逢洪秀柱生日。確定勝選后,吳伯雄特地提著蛋糕到國民黨開票中心為洪秀柱祝壽,兩人也熱烈擁抱,營造團結氣氛。這與馬、王2005年黨主席之役后反目、嫌隙不斷擴大形成鮮明對比。
就任黨主席后,吳伯雄立刻指定連戰心腹林豐正為第三副主席,掌“立委”初選、不分區立委提名事宜。這等于讓連戰也參與了黨內權力分配與資源重整,巧妙地平衡了連、馬勢力。2008年“胡吳會”之行,吳伯雄更是唯一指定讓連戰之子、“中常委”連勝文同行,表現出對連戰的尊重。
而在2007年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自美返臺時,吳伯雄親自到機場迎接,也給足了宋楚瑜和親民黨面子。之后他又承諾將在“立委”選舉時給親民黨預留六個選區,不但部分化解了兩人當年因“省長”之爭而留下的心結,而且為未來國、親兩黨合作打下了基礎。這也與之前馬英九吃定親民黨、逼走宋楚瑜形成鮮明對照。
吳伯雄的長子吳志揚舉行婚禮時,吳家低調處理,并沒有大宴賓客,而時任臺北市長陳水扁不請自到來祝賀。陳水扁說自己是為學弟慶賀(陳水扁、吳志揚兩人都是臺大法律系畢業),本意卻是向吳伯雄示好,足見吳伯雄的好人緣。
作為佛教徒,吳伯雄常說的一句話是“有佛法就有辦法”,他也把自己今后的人生規劃定為繼續傳播佛教。
“佛教不是自己到山上精研佛典苦修就夠了,應深入社會每個角落,發揚倫理道德,凈化人心。”吳伯雄說。
(本刊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