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國時期有一位廣陵太守叫陳登,陳壽的《三國志》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對這個人都沒有作重筆描述,但無論劉備還是曹操對他的評價都是很高的。劉備在與劉表、許汜一起談到陳登的時候,曾毫不掩飾地稱贊陳登“若元龍文武膽志,當求之于古耳,造次難得比也。”。一代奸雄曹操也是“每臨大江而嘆,恨不早用陳元龍計,而令封豕養其爪牙。”陳壽在《三國志》中對其評價是:“陳登、臧洪并有雄氣壯節,登降年夙隕,功業未遂,洪以兵弱敵強,烈志不立,惜哉!”對陳登也是充滿了惋惜之情。陳登(163—201),字元龍,東漢下邳淮浦(今江蘇省漣水縣)人,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其父是沛相陳珪,陳珪叔父是后漢名臣陳球。陳球曾經做過司空、光祿大夫、太常、太尉等要職。就是這位陳登39歲就得病死掉了,他得的什么病呢?
《三國志·華佗傳》中有這么一段記載:“廣陵太守陳登得病,胸中煩懣,面赤不食。佗脈之曰:‘府君胃中有蟲數升,欲成內疽,食腥物所為也。’即作湯二升,先服一升,斯須盡服之。食頃,吐出三升許蟲,赤頭皆動,半身是生魚膾也,所苦便愈。佗曰:‘此病后三期當發,遇良醫乃可濟救。’依期果發動,時佗不在,如言而死”。根據這段描述判斷陳登可能得了“肝吸蟲”病,又稱為“華支睪吸蟲”病。
肝吸蟲病,是由華支睪吸蟲寄生在人的肝膽管內所引起的肝膽病變為主的一種人獸共患寄生蟲病,是當前我國最嚴重的食源性寄生蟲病之一。在流行區,人們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魚蝦是主要的感染方式,如吃生魚片或者魚加工至半熟而食。華佗所說“食腥物所為也”,準確地說明了這種病的得病原因。陳登生活的地區廣陵也就是現在的揚州一帶,是這種病的高發地區之一。華支睪吸蟲成蟲主要寄生在人、犬、貓、豬等哺乳動物的肝膽管內,成蟲排出的蟲卵經膽汁入小腸后隨糞便排出體外。蟲卵入水后第一中間宿主是淡水螺,第二中間宿主是淡水魚或淡水蝦。當人和動物生吃了帶蟲卵的淡水螺或魚蝦以后,就會感染本病。肝吸蟲病對人的危害是很大的,患病以后常表現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脹,腹痛,發熱,黃疸,下痢等癥狀,嚴重的會出現膽管和膽囊發炎以及肝功能障礙,最后出現貧血,消瘦,常繼發其他疾病而死亡。
從華佗給陳登治病的例子可以看出,中醫對這種病的認識是比較早的,并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治療經驗。按照中醫辨證論治的方法,認為華支睪吸蟲病是應屬肝脾同病而以脾病為主之證,是濕熱邪氣外襲內蘊于脾胃與肝膽所致,根據臨床表現分不同的證型進行治療。對于早期發現、早期確診的輕癥患者,經特效藥物治療后,預后良好。重復感染并病情嚴重者,經反復治療后,也可獲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華支睪吸蟲病合并病毒性肝炎時,目前尚無特效療法。如果病情逐漸惡化,雖用治療華支睪吸蟲病的特效藥物治療,其效果往往也不理想,患者的全身癥狀及肝功能異常狀況不易恢復到正常水平,愈后較差。
既然“肝吸蟲”病都是因為生吃魚蝦惹的禍,那么喜生吃魚蝦的人就必須十分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