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部美國電影中,男主角與情人分離,某天開車回家經過一座大橋的時候,他忽然想起了她。他念出她的名字,這時畫外音說,“就像一種祈禱。”
反復的閱讀也是一種祈禱。
讀詩更是一種祈禱。這種反復的誦讀天生自帶強大的治愈力,它撫慰傷痛、激勵心靈,甚至能改變你的整個生命。
兩行詩句,勝過多年治療
黛西·古德溫編著的詩集:《激勵你的100首詩:最黑暗時分的明亮文字》
有些孩子有泰迪熊,有些孩子有安慰毯,黛西·古德溫童年的伙伴是一本書,《小公主》。
黛西·古德溫是英國電視制片人兼作家。她的父親理查德·古德溫曾制作過《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上的慘案》《印度之行》等電影,母親喬卡絲塔·英妮斯是作家兼室內設計師。自從她5歲時父母離異,年幼的黛西逐漸發現了文字的治愈力。
每晚當繼母關燈后,黛西會偷偷擰亮小燈偷偷看《小公主》。她每次都翻到第二章,看人稱“小公主”的薩拉因為沒錢付學費而被貶入閣樓,醒來發現閣樓在一夜之間變了樣那一段。她在想象中把自己的腳趾往紅地毯上蹭,聽小銀壺在爐子上唱歌……只有當她在腦海里完全布置好薩拉的閣樓,她才允許自己入睡。
這是黛西讓自己驚慌失措的童年回歸正軌的辦法。那些年里,她和弟弟杰森在父母兩家之間來來往往,薩拉的閣樓就成了她孤寂童年的出口。
黛西的繼父也是作家。托母親和繼父的福,黛西在15歲之前就讀了全部的托馬斯?哈代和大部分的狄更斯作品,因為只有那樣她才能加入他們的談話。與此同時,她的父親正在找阿加莎 .克里斯蒂的小說改編成電影,黛西11歲時的任務就是讀完克里斯蒂的小說,然后告訴父親哪些適合拍成電影。在心靈動蕩的年月里,克里斯蒂的偵探小說帶給黛西強大的撫慰力。
進入少女時代后,黛西發現了詩歌。葉芝的詩一度是她失戀青春期的主旋律。接著是青年時代,她像一些女人愛看雜志一樣狂迷小說。眾多女性形象中,她獨愛奧斯丁的愛瑪。她希望自己是人生的贏家,不能容忍成為被人同情的弱者。
30多歲時,黛西正在對要不要辭去在 BBC的工作糾結萬分。這時一位心理咨詢師幫了黛西:她抽出一本詩集,念了兩句給黛西聽:“拒絕的人不會反悔。你再問他,他還是說不。”那是一個有魔力的時刻——兩行詩句做到了多年治療都沒能做到的事。第二天黛西就遞了辭呈,一去不回頭。
去年 3月,黛西的母親患胰腺癌去世。照料臨終母親的經歷給了黛西靈感,她隨后編出了詩集《支撐你的 100首詩:最黑暗時分的明亮文字》。她說,當人們面臨絕境、束手無措時,她希望這些明亮的詩歌能為他們提供指引和撫慰,使他們堅強,穿透漫漫黑暗看見生之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