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微信的福,最近寶馬、 vivo、可口可樂很是有點火。
朋友圈被微信廣告強勢入侵,江湖流傳,刷出寶馬廣告的是土豪,刷出 vivo的是中產,如果活到現在,你看到的還是可口可樂,真抱歉,沒錢就好好去干活,別在這刷手機。網上有人調侃: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已經由“我坐在自行車上哭,你卻坐在寶馬上笑”變為“我只看到可口可樂,你卻能收到寶馬廣告”。
不論反響如何,這廣告的效果算是發揮到極致了。
其實,微信最大的作用是滿足了我們或明或暗、或多或少的虛榮心。朋友圈廣告、心靈雞湯刷屏太鬧心也好,孩子把你拉黑傷腦筋也好,失去也好,得到也好,玩微信本身只是一種娛樂,太認真你就輸了。
一張親手寫的明信片,勝過你在朋友圈為他點過的一萬個贊。
有人說,一個人如果在你面前無時無刻肆無忌憚地玩手機,那只能證明你在他心里不怎么重要。
這話曾讓我郁悶了好一段時間——朋友聚會,大家忙著刷微信,明明兩個人面對面,卻要去對方朋友圈剛發的信息下留個言;部門開會,同事在桌子底下偷偷刷微信,至于開會內容是什么,抱歉,一問三不知;更別提自從有了這個東西,我與老公的睡前聊天都變成了刷微信。不知什么時候開始,連我自己每天讀書的習慣也變成了刷微信。
看吧,微信就是這么悄無聲息又無孔不入地入侵了我們的生活。
那段時間,我每天能至少抽出一小時刷微信,卻騰不出 10分鐘讀書。盡管我十分清楚,讀書能給人一個安靜的空間,更有利于獨立思考,而微信這種碎片化的、經過集中處理的信息,就像走馬觀花一般,即便是很有價值的內容,熱熱鬧鬧看完過去了也就過去了。可我就是忍不住去刷呀!
看看同事朋友的最新動態,在群里和老友聊聊天,有時還要在微信上與同事說說工作的事,也接收大量外面世界的信息。有天半夜醒來,摸出手機刷朋友圈,還有人在曬自拍照,看看時間,凌晨一點,忽然就從心底生出了一種孤獨感。翻開通訊錄,自己都被嚇一跳。那浩浩蕩蕩的兩三百人,親人、同學、朋友、同事、上司、合作伙伴……甚至連街口米粉店老板娘也赫然在列。
有數據統計顯示,微信有將近 4億的活躍賬戶,不玩微信?除非你想自絕于人間。不信?你問問你身邊還有沒有不玩微信與世隔絕的“怪物”。我們獨處時、聚會時、起床后、睡覺前、走路時、乘車時時時不忘刷微信,我們沉迷在這個被每一個人粉飾過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微信已經織成了一張巨大的網,我們都被牢牢黏在其中。因為涉及的關系太多,我們不能將它卸載一了百了,但要擺脫它的“綁架”也并非不可能。
被自己的通訊名錄嚇一跳的那天晚上,我將通訊錄清理了一遍,不該留下的一個沒留,從此后不但朋友圈神清氣爽,連微信群都安靜了很多。為了朋友能好好聚會,大家干脆約法三章:誰要是在聚會時玩手機刷微信,誰就買單。這招果然見效,有位“刷屏狂魔”自從買過七八次單以后就老實了。
一個月前,妹妹向我抱怨,因為下屬沒看到她周末在微信里的留言,結果差點誤了大事。是的,因為微信的便利性和普遍性,工作已經無孔不入地滲透到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我毫不客氣地回答:既然是很重要的事,你為什么不打電話?妹妹不說話了,第二天上班就立了一條規矩:舉凡重要事,都必須親自通知到本人。
至于老公刷微信成癮的習慣,我曾抗議了很多次都沒什么用,可自他有一次吃著火鍋刷著微信,一不小心把新買的手機掉進了火鍋里后,就徹底改掉了。難道我在他心里還不如一個火鍋?自然不是。人總是習慣找到一個合適的契機才肯與某些人、某些事說再見。
依賴微信的背后,是我們內心的孤獨。明明大家在一起,卻個個活得像孤家寡人;明明工作、生活那么忙,卻有大把時間刷微信。我們沉迷其中,然后陷入越來越深的孤獨里。我們有多久沒有接到過朋友的問候電話,更別提自遠方而來的一封書信?其實,一張你親手寫的明信片,勝過你在朋友圈為他點過的一萬個贊。
說到底,微信這東西并沒有什么問題,需要調整的是我們自己。等某一天,我們學會了好好和自己相處、和身邊的人相處、和生活與工作相處,一切問題將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