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的清晨,沃爾沃商務車穿過料峭春寒,從深圳駛往江西。
車側窗上蒙了淡淡的
晨霧,慢慢凝結,最后在
車子的加速度中,匯聚成
一顆顆水珠,在晨光的襯
映中顯得格外晶瑩。鄭吉
花生命里的點點滴滴,就
像這些水珠,迅疾有力,
刻在生命列車的車窗上,
那么清晰,那么熠熠生
光……
奮斗之光:做了決定,就果敢前行
如今,鄭吉花的身份是深圳贏家服飾有限公司制衣事業部總經理。贏家的企業文化里,有一條十分重要的價值觀:“奮斗”——克服懈怠、自卑、脆弱等不良習慣,從而進入快樂工作的狀態——而鄭吉花,大概是身體力行詮釋這條企業文化的最佳人選之一。
從最基層——車間工人到高管的成長,特別容易烙上苦情的印記。鄭吉花的一路成長,卻始終拒絕這種苦情——苦情只會引人同情,與其如此,不如自己勤奮耕耘,獲得收成。
三十年前,縣里的婺劇團常到鄭吉花所在的鄉鎮演出。看到那些演員穿上漂亮的衣服,在臺上拖著長長的尾音唱歌時,鄭吉花萌生了做舞蹈演員的念頭。
半年后,她去考了婺劇團的演員。她付出的代價是,不同意這個決定的父親跟她半年沒講一句話。婺劇團需要 50元押金,這對當時的她是筆巨大的費用,她找到在信用社工作的叔叔,設法說服了叔叔貸款給她。在婺劇團,很快她通過刻苦訓練,成為一名成熟的婺劇演員。當她隨劇團前往自己的家鄉演出時,父親偷偷去看了她的表演,并像很多電視劇里演的那樣,鄭重其事地交代她:“既然選擇了這一行,就得好好地干。 ”
做了決定,就果敢前行,并勇于擔當這個決定帶來的影響,這是流淌在少女鄭吉花骨子里的行事風格,這種風格后來一路蜿蜒,成了她永恒的人生基調。
智慧之光:把聰明放在能力的真正提升上
每個人的人生經歷,都會伴隨歡樂和苦痛。這些苦痛和快樂,又會在歲月的流逝中淡化,等得多年之后想起來,再化作唇角的一抹笑容。隨著電影和電視機的普及,鄭吉花所在的婺劇團最終解散。之后,她從事過幼兒園老師、服裝店營業員等職業。
最值得鄭吉花回味的人生經歷始于 1992年。這一年,她南下深圳,在暉琨制衣廠做了車間女工。聰明伶俐的人有一萬種脫穎而出的方式,鄭吉花用了一種最笨拙也最誠懇的方式——把自己的聰明放在能力的真正提升上。只用了很短的時間,她在車間給襯衣裝袖口的速度,從一天 10件到了 50件,又到了 100件、200件。她成了車間最優秀的工人。
當奠定了起跳的基礎之后,再起跳,就有了強有力的支撐。1993年,制衣廠要招一名后道總查,鄭吉花勇敢地去老板陳靈梅那里毛遂自薦。及至現在,陳靈梅依舊記得鄭吉花站在她面前時的神情,篤定、自信,“讓我試試。”這一試,她成功得到了機會。很快,她又從后道總查晉升為生產組長、車間主管。
在此期間,從基層一步步做起的她,一直秉承的管理理念是,“沒有不好的員工,只有不好的管理者”,她也不認同“有權才有威”,認為“有為才有威”。在此期間,暉琨制衣廠遭遇危機,面臨倒閉,又從“暉琨制衣廠”過渡到“青睞時裝有限公司”,許多管理骨干先后跳槽,她不為所動,不離不棄,立場堅定地陪伴工廠走過風雨。
1999年,鄭吉花被正式任命為青睞時裝有限公司生產部門廠長。從車間女工到生產廠長,她只用了七年。
多年以后,不知鄭吉花再回想這些往事,心中作何感想。但她這些經歷,極易讓人產生天道酬勤的聯想。她的人生沒有捷徑——如果非要生搬硬套予人啟示,那也只是簡單的“奮斗”二字。
夢想之光:與企業成長,一樣可以成功
一個人可以非常清貧、困頓、低微,但不可以沒有夢想。關于夢想,有著太多的名言。沒有夢想的人生是不存在的。夢想也非一成不變。
鄭吉花曾經的夢想是創業。2003年,35歲的鄭吉花看到一篇文章,《三十歲前不要怕,三十歲后不后悔》。她被文章打動了,決定出來闖一闖,拼一拼。此時的青睞時裝有限公司,已成長為在國內極具知名度的贏家服飾有限公司。此時的生產廠長鄭吉花,手下管著 200來號人。為了實現創業的夢想,鄭吉花一狠心,辭了廠長的職務,在深圳的女人世界開了女裝店,創立了自己的服裝品牌。
那段時間,鄭吉花是興奮的。她一個人身兼多職,既當設計師,又當采購員、業務員。有次從廣州進貨返深圳,她拉著兩大包貨上大巴車,大巴車很擠,她把一袋貨放上車,正在拿第二袋貨時,大巴車開走了,她一邊叫一邊跑,才把車上的貨追回來。
同時,鄭吉花也是迷茫的。因為資金、人力、設計能力等問題,服裝店運營困難,她不得不開始考慮賣掉老家的房子。這時,她父親又患了直腸癌……
幸運的是,雖然鄭吉花離職了,但她為之奮斗十余年的贏家卻在一直關注她。在她最艱難也最迷茫的時候,贏家的總裁金景全先生向她及時伸出了溫暖之手——不僅真誠邀請她重返贏家,還為她付學費,送她在深圳大學脫產學習一年服裝設計……
這次短暫的離開,讓鄭吉花有了許多帶著痛感的收獲,也讓她更加清楚了成功的本質。“世上通往成功的道路千萬條,不一定非要自己創業。與企業一起成長,一樣可以成功。”這是她的切身感受,也是她未來的奮斗方向。
卓越之光:追求靈魂的快樂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收獲。在贏家,鄭吉花被屬下親切地稱作“花姐”。實際上,這個貼心的稱呼背后,包含著鄭吉花不為外人所知的無數付出。
1999年底,鄭吉花剛晉升廠長,有個員工不小心 將剛發的工資落在宿舍沖涼房,次日想起再尋找,整整一月的辛苦所得已不翼而飛。這個員工找到鄭吉花,邊說邊哭,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她身上。細心的鄭吉花很快發現了錢的去向。只是,新官上任的她并未揪出“撿”錢的人以彰威信,相反想了個巧妙的“還”錢方法。不僅讓丟錢的人失而復得,也讓“撿”錢的人從此改過自新。
直到現在,“沒有不好的員工,只有不好的管理者”,仍被鄭吉花視為自己的管理圣經。2005年,為滿足日益增多的生產需求,贏家生產線開始推行 SPS單件流生產模式。推行初期,員工畏難情緒嚴重,進程十分緩慢。面對困境,鄭吉花并不急于求成,更不強行推廣,反而“欲擒故縱”,每個月限制 SPS推行組名額,順利推行的小組則有精神和物質獎勵,一時之間,員工的畏難心理消除,申請推行的小組爭先恐后,全廠掀起 SPS生產模式的推行高潮。
2013年,飛速發展的贏家再添一塊版圖——建筑規模達 19萬平方米的江西于都工業園。自這塊版圖尚在規劃階段起,鄭吉花便馳著沃爾沃,頻繁往返粵贛兩地。從深圳到于都,對鄭吉花那不是 510公里的奔波,那是 510公里的思索與運籌。那段日子,鄭吉花每天睜眼想到的第一件事,是如何在保障深圳贏家工業園正常生產的基礎上,盡快讓江西于都工業園的生產人員穩定到位,并迅速形成產能。念念不忘,必有回響。2014年 2月 9號,將近三年的規劃、統籌、部署后,于都工業園如期投產,到位人員與生產能力均超預期。
鄭吉花最欣賞一句話:人有三條命。平庸的人只有一條命,即性命,他們只享受肉體的快樂,那是飽、暖、物、欲;優秀的人有兩條命,即性命和生命,他們追求的是精神的快樂,那是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游走天下;卓越的人有三條命,即性命、生命和使命,他們追求靈魂的快樂,那是責任、付出和奉獻,讓他人因為你的存在快樂。
“我要追求靈魂的快樂。”這是鄭吉花的不二選擇。
女人花
三月,花開的季節。用綻放的鮮花形容女人,再好不過。
女人味,比花開的顏色更動人心扉。30歲,玫瑰;40歲,百合;50歲,康乃馨。不同的花語像是女人的不同階段:嫵媚嬌艷、清麗知性、和藹溫婉。花開一季,十年一輪,女人的美與年齡無關,關乎的是每個人的心態與對自己夠不夠珍愛。
女人香,比花開的味道更馥郁持久。當年的溫莎公爵為辛普森夫人欲罷不能,甘愿放棄大不列顛帝國的王位,不愛江山愛美人——女人花的力量,勝過一個歐洲強國的大權。
愿愛花的女人一直如花般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