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例,每年的這個時候都要做過去一年的總結,新一年的計劃,難免糾結于對過去失的遺憾以及對未來得的期許。就像每天清晨,告訴自己,這一天我要做些什么,而深夜入眠前,又郁悶于這一天錯過什么。
這樣說來,聽起來極為矯情,因為很難有人真的可以做到沒有遺憾的回頭,亦不會有人真的每天每月的照著計劃表過日子。但人就是糾結的動物,糾結于事前,捶胸于事后。于是,便有了亙古不衰的句式“如果……那就好了”可是這種對于過去式的假設,本身已經是偽命題。
臺灣的林青玄先生寫過一篇散文叫《常思一二》,這像是一個回答,問題卻是800年前辛棄疾所說:“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又像是天平的兩端,悲觀的多數和樂觀的少數勢均力敵,前提卻是一個嘆,一個常思。
不過說來輕松,得與失的計較后很多時候仍然會直接影響人們的判斷,乃至決定。老子說的好: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得與失的認定亦需要很長的時間去驗證。前些天偶然一次看電視,講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幾個富商的故事,聽說日本人要打過來了,于是大家都賣掉所有的產業逃難,而男主角卻看中此時地價低廉,將所有的錢大量買地。他的理由很簡單,土地我是帶不走,可是日本人早晚有一天會離開中國,他們也帶不走土地。而那些賣地逃難的人,所得的金子、銀子幾乎都在逃難途中被搶個精光。
簡單說來,在做一個決定的時候,其實就是做一個投資,至于是血本無歸還是盆滿缽滿,很多時候就在于得失之間的那片刻計較。梁山的兄弟征方臘回來時候,幾個不愿意加官進爵的人,離開了隊伍,或坐化而去,或高壽而終,而等著封賞的宋江等人,莫不慘死。
反觀現在,從多年來國人的炒房,到前段時間中國大媽炒黃金,到最近一段的全民炒股,國人在得與失方面的扎堆可見一斑。炒房的大都發了財、炒黃金的大媽大都虧了錢、炒股的被套的死去活來。可是如果僅憑這個就盲目入市房產或者遠離黃金和股市可能又會陷入另一個得失困境。
在我們熟悉的私人飛機領域也是這樣,公務機在很多人看來,不過是最燒錢的交通工具,是富豪的大玩具,可是本期的專題會告訴你,對于一個企業,只要在使用公務機時做到合理配置,公務機的使用成本也許會低到不可思議。有時甚至還能為企業盈利。
我們總是希望可以更加有智慧地在得失間轉身。不過既然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那句流行了很多年的“平常心”也許更為受用。其實辛棄疾那首詞的后半段已經做了解答:青山幸自重重秀。問新來、蕭蕭木落,頗堪秋否。總被西風都瘦損,依舊千巖萬岫。把萬事、無言搔首。翁比渠儂人誰好,是我常、與我周旋久。寧作我,一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