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尼韋爾、巴航工業這些巨頭每年都會發布自己的行業預測,不過熟悉這些預測的人都知道,它們通常只有兩個結果:對市場審慎樂觀,或者非常樂觀。即使是在行業遭受大幅下降時,也很少有業內人士唱衰本行業。那么面對這些分析報告,我們給如何去解讀它們呢?
霍尼韋爾的展望報告
2014年年末,飛機引擎制造巨頭霍尼韋爾像往年一樣發布了《全球公務航空展望報告》,該報告預測2014年至2024年間全球將交付多達9450架新公務機,總值達2800億美元。
霍尼韋爾預測,在即將結束的2014年,全球交付的新公務機將達到650~675架,較之去年略微增長了幾個百分點。而這并不可觀的增長量,霍尼韋爾認為很大原因是由于新機型的推出。霍尼韋爾航空航天集團公務與通用航空總裁Brian Sill表示:“考慮到多款新機型的推出,以及全球經濟復蘇步伐加快,預計2015年公務機交付總量仍將穩步上升。”
對于亞太地區的公務機市場,霍尼韋爾的年度調查顯示,過去5年,亞太地區飛機數量一直呈兩位數增長,未來數年仍將保持強勁增長,但增速有所放緩。在今年的調查中,有新機采購意向的受訪者中約有30%在一年內有采購計劃。比較過去兩次調查的結果,市場已經出現復蘇跡象。不過,由于亞太區主要經濟體增長低迷,區域緊張局勢進一步升溫,公務機運營商的市場熱情正在回落。
不過Brian Sill認為:“亞太地區2014年的調查結果只是基于部分運營商數據,我們認為該調查數據并不代表亞太區潛在基本增長驅動有任何變化。”
總體來說,霍尼韋爾公務航空市場長遠的發展是非常樂觀,而對于2015年的市場發展保有審慎樂觀的態度。
預測的準確度有多少?
每年,像霍尼韋爾、龐巴迪、巴航工業等大型公務機企業都會拿出自己的行業分析報告。這些分析報告通常也就只有兩個答案,如果不是對市場審慎樂觀,就是對市場非常看好。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制造商自己對行業充滿正能量地分析呢?
美國公務航空專家艾拉斯戴爾·惠特曾經在預測2012年行業形勢時說過:“他們說只有傻子才會預測未來,如果這是真的,只有一個真正的傻子才會把它發給成千的人,鑒于此免責聲明,我把我的預測發給你們。”
2007年當全球公務機市場一片大好時,霍尼韋爾曾預測2008年全球公務機交付數達到1300架,2010年前年交付數仍會保持在1200至1400架,2007至2017年將共交付14000架公務機。但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全球公務機交付量逐年銳減,到2012年全球公務機交付量只有672架,只有2008年時的一半左右,與霍尼韋爾的預測相去甚遠。
在2013年霍尼韋爾的預測中,俄羅斯將是歐洲未來公務機的大單采購者,是歐洲公務機市場發展的支撐者。但在今年的分析報告中,霍尼韋爾提到:“由于西方就烏克蘭危機對俄加大制裁力度,俄羅斯也將減少新飛機采購數量。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調查中俄羅斯的反饋仍然有限,小規模的抽樣樣本給調查帶來了波動因素。”但就在霍尼韋爾的報告出臺不到一個月,盧布開始大幅貶值,俄羅斯遭遇近十年來前所未有糟糕經濟形勢,如果霍尼韋爾的報告晚出臺一個月,或許它對俄羅斯市場的分析會更加冷峻一些。
以上的例子說明,公務航空市場與全球經濟、全球金融市場、國際政治乃至許多國家的國內政治都有著非常直接的聯系。例如巴航工業首席執行官費雷德里科·庫拉多就曾表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其反腐行動中開始打擊鋪張浪費一來,中國這里個世界增長最快的公務機市場陷入了停止。他說,沖擊來得既劇烈又突然,中國國企高管以及政府官員不再包機了,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一定程度上,國內許多媒體對霍尼韋爾、龐巴迪等巨頭每年發布的“審慎樂觀”或“非常樂觀”的行業分析都采取了盲從態度。所以“井噴”、“春天”等詞匯才會在公務航空中不絕于耳。
預測中國公務航空
如果從統計學、數據分析的角度,大多數關于中國公務航空市場的分析通常都帶有片面性。
龐巴迪曾表示,2011年至2020年期間,托付至中國的私人飛機數量將達960架。2021年至2030年期間,該數量將到達1400架。巴西航空工業公司的預測略為謹慎,認為未來10年,中國買家將購進635架公務機。而這兩家公司做出此預測的主要依據僅僅是:2012年,中國超級富豪達到157人,福布斯全球2000強的企業名單上,中國有207家企業入圍,按照美歐市場規律,他們都是公務機的潛在用戶。
而歷年來霍尼韋爾、龐巴迪等企業對中國公務航空市場的預測,也都是偏感性的。霍尼韋爾的市場預測的一個主要依據,是對全球1500多家公務機運營商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所以其報告的“底色”是公務機運營市場。在中國,公務機運營商的數量和規模都遠不及美歐市場,從統計學的角度,中國的運營商個體太少,我們無法忽略其個性,進而從宏觀數據中找到市場發展的規律。所以這些國際巨頭的報告對于中國通常市場的指導作用是十分有限的。馬云說自己不信經濟學家,某種意義上,雖然制造商們每年一度的行業預測能給我們許多啟示,但中國通航產業、通航媒體還是應該以更理性的眼光去看待這些分析報告。
中民投成功并購民生國際通航、亞聯公務機
2014年11月24日下午,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民投”)宣布成功并購民生國際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亞聯公務機有限公司。
通用航空是我國重要的新興產業。2014年11月22日,全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提出要以促進通航產業發展和滿足社會公眾需求為目標,最大限度盤活低空空域資源,促進通用航空產業快速健康發展。2011年發布的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積極推動通用航空發展”,國務院2012年發布的《關于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則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通用航空,加快把通用航空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國通用航空產業正步入快軌,并將成為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
中民投通過增資擴股的方式,完成收購民生國際通航61.25%的股份。民生國際通航全資收購了亞聯公務機。
民生國際通航成立于2013年10月。自投入正式運行的一年多以來,民生國際通航秉承“高效、務實”的企業發展理念,致力于為更多的中國企業和高端客戶提供優質、全面、個性化的服務,已經迅速成長為中國通用航空產業的第一梯隊成員。
亞聯公務機創立于2007年4月,目前是亞洲規模最大的公務機管理公司之一。亞聯的管理團隊擁有專業的公務航空管理經驗,服務理念結合了東方文化及西方視野,以其精細化的運營品質贏得了良好的客戶口碑。
通過此次并購,民生國際通航成為目前亞洲地區最大的公務機托管運營商之一。中民投將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依托金融平臺,全力支持民生國際通航做大、做強航空產業鏈,并將在低空空域航空、民用直升機、航空物流等方面大力推進。民生國際通航定位于成為亞洲通用航空的產業領導者,并在3?5年內成長為高度市場化、競爭優勢明顯、具備國際標準的世界級優秀通用航空品牌,做出品牌,履行其作為行業推動者的責任。
通用航空是中民投發展的重要板塊。中民投由全國工商聯發起,經國務院同意成立,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家“中字頭”的大型民營投資集團。基于產融結合的功能定位,中民投自2014年5月9日注冊成立以來,高起點、快節奏地展開了產業整合的布局,截至目前已在光伏產業、現代物業、通用航空以及海外布局等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