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友友的巴赫情結
馬友友已被公認是當代大提琴演奏家中技藝最高的代表,與卡薩爾斯和羅斯特羅波維奇形成前后三代的頂尖人物。這張CD是馬友友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巴洛克樂團合作作品,碟內收集了《恰空》《萬民之至圣耶穌》等非常好聽的樂章。聽之前只當是馬友友演繹的小品之作,聽后卻愛不釋手,音色優美。馬友友主要使用了三把琴,第一把是由富尼埃借來使用多年的Goffriller琴,制作于1772年,第二把是Montagnana琴,第三把則是杜普蕾的Strad琴,制作于1772年。馬友友喜歡用Strad琴演奏巴赫作品。他表示:“Strad琴是我所用過的樂器中反應最迅速的。任何加諸該樂器上的指力所反射出的音色都是那么美麗,甚至比我想象中還要美麗。”該碟錄音同樣絕佳,如果音響系統加上低音炮,放出來的效果攝人心魄。
馬友友的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
馬友友演奏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曾得到過國際音樂界的最佳好評,馬友友對此6曲還不斷有新的體會。其實該作品應首聽卡薩爾斯演奏,因為巴赫在這6曲的作品上未標速度,而卡薩爾斯所標標本極為重要,其演奏公認最接近巴赫,其內涵豐富,強弱、明暗對比非常強烈,無人能及。斯塔克演奏版也顯示了內在力度,與卡薩爾斯相比,斯塔克更偏重層次感。馬友友版溫柔有余,頗有東方人神韻,別具一格。在音準上無懈可擊,換把、高把位技術如探囊取物,這方面他不會為聽者留下苦澀或遺憾。在速度方面,絕不會令人沉悶,也不會令人局促不安。這也是他演繹這張碟的可愛之處。
穆特的“情愫”
很多人沒有聽過古大提琴,也很難聽到古大提琴了。這也不奇怪,古今大提琴不同之處在于弦數上,巴赫當時的古大提琴是六弦琴,用現在的大提琴來演奏,少一條弦,技巧上有一定難度,但還是有藝術家敢挑戰極限。梅斯基與阿格里奇合作的三首巴赫《古大提琴奏鳴曲》,盡管以當今大提琴和鋼琴演奏,兩人的藝術造詣,加上DDD錄音,充分表現了低音弦樂器優美的表現力。該碟中能體現大提琴與鋼琴之間優美的“對唱”。據碟內文章介紹,巴赫已經看到小提琴和大提琴在逐漸取代過時的古大提琴,所以巴赫綜合了各自樂器的音色和技法并使之符合新時風格。所以巴赫也是改變舊時、與時俱進的音樂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