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中國的經濟將會如何發展?從其增長速度上而言,很多人預測它的經濟會放緩,且很有可能會崩潰,但是,盡管如此,馬克·布坎南卻認為,中國的前景是光明的。
評估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潛力,經濟學家通常會用一些指標來衡量,包括過去的增長速度、債務負擔情況、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以及政府質量等等,蘭特·普里切特和勞倫斯·薩默斯則已經研究表明,這些指標在中國身上可能并不起作用。
最近,研究人員研究出一種新的方法來預測國家的經濟表現。2009年,哈佛大學經濟學家Ricardo Hausmann和他的同事物理學家Cesar Hidalgo提出了經濟復雜度指數(ECI),他們認為這一標準比任何傳統指標都能更好地預測未來經濟增長情況。該標準基于一個國家出口產品——從咖啡或棉花等商品到更加復雜的科技類產品如手機和汽車——的種類和精度。
同時該研究共同作者之一、羅馬第一大學物理學家Matthieu Cristelli通過研究發現,根據該理論,一些地區和國家的經濟情況非常混亂,很難預測。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這些國家嚴重依賴于原材料,如尼日利亞對原油的依賴,或是它們受制于另外一些因素如內戰的困擾。
同時,經過進一步研究,Matthieu Cristelli得出一個結論:財富與能力之間似乎只有中間國家處于高度復雜的狀態,它們難以預料,這反映出國家也許管理不善或者對自然資源的依賴過于復雜。總之,發展中國家似乎陷入一種本質上與發達國家不同的復雜階段。
這些見解可能對中國產生重要影響。數據顯示,中國已經建立了廣泛的生產新產品與新技術的能力,且很多已經開始廣泛在市場中應用。這樣一來,中國加上新興大國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在未來7年之內可能總數會達到26萬億美元。
可以肯定的是,通過這項新研究我們或許可以擺脫以往經濟學家通常使用的簡單統計分析技術來分析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總體而言,無論是中國還是印度,抑或其他發展中國家,它們的未來值得我們更加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