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誕生之日起,智能手機就開始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殊不知它也同金銀、石油等資源一樣影響著國家之間的地緣政治。
這一切都源于智能手機中使用的金屬。這些金屬的來源與供應如同鉆石等礦產一樣,成為世界上爭奪最激烈的資源之一。
金屬密集產品的背后
當智能手機統治世界,材料供應必將成為其最薄弱的一環。作為典型的金屬密集型產品,在手機上,你會發現,在手機屏幕上有銦、鋁和錫等17種稀土元素中的7種,在電池中則有鋰、石墨、錳和鈷,其他部位則需要銅、金、銀、鉭、錫、鉛、砷、銻、鎳、鎵以及少量稀土。最后,智能手機的外殼還需要鎳、鎂等金屬——總之智能手機里大約有元素周期表中的40多種元素——幾乎占據自然界發現的90種元素中的一半。
這些金屬可能每一部智能手機僅僅需要一點,但是架不住量多:根據公開數據,2014年,新生產的智能手機僅僅是黃金和白銀消耗的價值大約為25億美元。
那么這些金屬來自哪里?作為世界上最大智能手機廠商,蘋果盡最大的努力尋找這些金屬的出處。在蘋果最新發布的不否認否認書(non-denial denial)中,有一份關于沖突地區金屬的文件,它顯示蘋果公司不得從沖突地區購進金屬。蘋果也披露其供應鏈廠商以及精煉廠的名單,切斷從沖突地區采供的供應商。
同時,蘋果還要求其供應商們出具證明這些礦石都是經過一個“對社會和環境負責的過程”生產出來的。蘋果還附帶提到,供應鏈很長也很復雜,蘋果會對供應鏈進行定位以及規范的努力提供幫助。
蘋果的聲明書中主要針對鈳鉭鐵礦,這是一種在經過提煉后能獲得耐熱性的鐵礦。這種材料還能長時間保持高電量。這兩種特性讓鈳鉭鐵礦成為電路設計的理想材料,也讓它價格居高不下。在iPhone和其他電子設備中,鈳鉭鐵礦被用來制造鉭電容,鉭電容比普通電容要更能保持電量,從而提升電池壽命。
作為世界上爭奪最激烈的資源之一,鈳鉭鐵礦大部分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除去鈳鉭,剛果民主共和國還有錫石、黑鎢、鐵礦和黃金等稀有金屬,采礦活動一直與沖突的武裝組織有關,從而導致該地區長期動蕩不安。這些金屬廣泛應用在技術和通信技術產品上。據稱,自20世紀90年代后,大約有540萬人因為礦產沖突死亡。
因此,2010年美國簽署沖突礦產法規,這些沖突礦不僅僅集中于鉭(鈳鉭鐵礦),還將錫、鎢和金納入考慮范圍。
問題是,盡管美國已經頒布沖突礦產法規,但是這一法規在其他地區并未被采納,同時,除卻沖突礦產法規之外的用于智能手機的其余40多種金屬從何而來?
來自城市的“礦山”
用于新智能手機的礦產一部分也來自回收的電子垃圾,城市活動家Jane Jacobs就曾說過“城市是未來的礦山”。因為城市充滿了金屬與礦產品,也許下一步城市可以建立回收制度,一些創新型企業可以從電子垃圾中提取稀有金屬。
未來城市礦產可能會成為潮流,但是現狀卻是很多城市都被電子垃圾包圍。以貴嶼為例,它位于中國的南海之濱,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垃圾場。
在貴嶼經常能看到幾歲的孩子在電子垃圾山中翻撿被砸碎的手機蓋、主板以及其他類電子產品。這些電子垃圾有80%來自西方,據《時代》周刊報道,每年整個貴嶼鎮的電子垃圾交易額都能達到7500萬美元。
很多貴嶼人通過這些電子垃圾以健康為代價換取了財富,比如經過鹽酸處理后就能提煉出電路板里微量的金與銀。這些散布在貴嶼各地的小作坊憑借著分揀電子垃圾“發家致富”,但很多貴嶼當地的孩子也因此患有不同程度的鉛中毒。
我們無法統計每年有多少智能手機被丟棄,但在貴嶼繁忙地分揀電子垃圾中的金屬時,中國每年大約有3萬余噸的稀土被偷運走。
我們真的了解我們使用高科技產品中的貴金屬嗎?也許它們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沖突地區,也許來自貴嶼鎮,或者來自江西贛州用桶裝偷賣稀土的貧困農民。沒有人知道這些用在智能手機上的金屬究竟來自哪里,當新的智能手機推出來之時,政策也不允許我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