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足、球迷、體育消費,一條清晰的產業鏈條,牽動體量龐大的商業利益。
即便是作為“國球”金牌滿貫的乒乓球,影響力也不若一場沖不出亞洲的足球比賽來得聲勢浩大。盡管國足水平不盡如人意,但不進反退的尷尬現狀卻并未消減它在國人心中的重要性。
從1955年中國足協成立,到2015年足協將正式與體制脫軌,60年里,中國足球經歷了職業化、實體化、市場化、向重點城市布局等幾次重大改革。
在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面向全面轉型、改革的時期,中國足球一躍而出,成了絕佳的觀察樣本。尤其它在認知上的價值,已經超越體育本身。
政策密集發力 催生下一個超級產業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打開“改革開放”的新局面,從1978年到1993年間,中國以“增量改革”的方式走上計劃經濟的道路,積極帶動民營經濟的發展。為了和此時的國家戰略同步,1992年6月,中國足協在北京召開了國足改革史上最重要的“紅山口會議”,最終確定以足球運動職業化為突破口,沖開政府行政體育機制的禁錮,試圖以商業化和市場化作為生存發展的手段。1993年末,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召開,證明了足球向市場化全面改革的發展路線正確無誤。
1994年,首屆職業化甲A聯賽啟幕。首個冠名贊助商——萬寶路香煙出現,首支脫離地方或部門體委的隊伍——上海申花成績斐然。
在向市場化的摸索過程中,足球職業化帶來最大的驚喜是,體育產業產值幾乎在一夜間就打開市場,取得了驚人的成績。
但是好的起點并沒有帶來好的發展。之后的很長時間里,黑哨、腐敗、利益博弈等標簽,嚴重阻礙了中國體育經濟的發展,足球,成了中國體育界最落后、最拖后腿的項目。
2013年,中國體育產業產值僅為3200億元,占GDP比重為0.6%,而歐美發達國家的體育產業占GDP比重普遍超過2%。中國體育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遠遠沒有達到經濟總規模和經濟發展速度相匹配的貢獻率。
我們暫且不論足球最終向市場化靠攏是否全面——中國的市場化經濟體制基礎及路徑本身就不同于西方經驗。足協的“一個班子,兩塊牌子”,無非體現出市場與行政力量之間的博弈,足協不過是整個管理體制弊端的典型而已。
但是其對體育產業結構的影響幾乎是致命的——在以賽事為核心,向外圍體育用品擴散的模式下,占據體育總產值的分布竟然是逆勢增長的。體育用品生產占體育總產值的70%,體育組織管理活動占8%,體育健身休閑活動5%,體育培訓活動1%;處于輔助地位的體育彩票只有2%。
2014年10月20日“四中全會”開幕之際,《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發布,提出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的目標,產值超過40%的足球產業市場空間將達到2萬億元;2015年3月16日,《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經過中央深改小組的批示,確定將中國足球協會和體育總局脫鉤。中國足球產業前進有了更明確的任務書和清晰的路線圖。
快樂足球 全民健身
足球的全面改革還標志著中國體育發展方式的巨大轉變。
過去幾十年里,中國體育在爭奪奧運金牌、為國爭光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職業體育、大眾體育和體育產業一直是發展的短板。隨著體育發展方式的不斷轉型,早已超出了競技體育、專業體育的范疇。此次由多個部門參與的中國足球全面改革,也體現了中國在體育發展方式上的新思路和新理念。
巴西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圣保羅頁報》撰文稱:“足球對于巴西人來說是快樂,甚至是一種生活方式。但是在近14億人口的國家中之所以難以組織一支強大的球隊,是因為在中國街頭很少看到光著膀子踢球的人。”
中國的民眾體育發展薄弱,僅依靠球迷撐起的粉絲經濟難以維系體育發展的鏈條化和規模化生產。在發展體育產業上,我們需要把百姓的健身需求和體育消費需求釋放出來。
國家體育總局科研所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鮑明曉認為:“室內健身經過快速發展已進入市場飽和狀態,而與旅游和國民休閑相結合的戶外健身運動卻處于上升趨勢。比如山地運動、自行車運動、冰雪運動、水上運動等群眾喜聞樂見且有發展空間的項目,這些豐富的戶外體育休閑項目將帶來更多的體育消費。”
《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要求各地中小學要把足球列入體育課教學內容,加大學時比重;把興建足球場納入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發展足球運動與推動全民健身相結合。從健康和健身中找到交集,容易找到中國消費者對體育產業的剛性需求。讓我們拭目以待,以陽光、環保、新興為產業標簽的中國體育產業,在不遠的將來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