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疾手快,不是只有出租車司機才需要練就的新功夫。
當“互聯網+”的大時代來臨,“搶單”成了人人都要學習的“吃飯本領”。
新形勢催生新形式
河北,石家莊。
霧霾嚴重。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促使它成了杭州以外,第一個和阿里健康合作的城市。客觀地說,石家莊其實缺乏互聯網商業運作的重要基礎:它既不是中國重要的互聯網企業培育基地,也沒有廣泛的具有互聯網思維的用戶群體。
但是依賴政府的強力支持,偏偏是石家莊,成了阿里健康“處方電子化”的唯一試點。
新年伊始,神威大藥房的營業員們多了一項工作任務——每天在“阿里健康”客戶端上搶生意。操作方式類似出租車司機運行“滴滴打車”:當有顧客發出藥品需求時,周邊藥店可以酌情搶單,然后根據顧客的選擇,提供藥品配送。
這是阿里巴巴首次正式試水醫藥電商,資金投入不比阿里巴巴一手促成的“雙十二”線下活動要少。顧客只要通過客戶端完成消費,每30元可以就得到阿里補貼的10元返款,因此“阿里健康”APP在石家莊推廣得很快。
神威大藥房總經理萬海龍對記者說:“我們每天都有三四千單(成交量)。下一步聯合全省三十多家連鎖一起推廣,我們已經成立了一個‘冀合聯盟’,我們是會長單位。”
一年以前,神威藥業就有計劃組建電子商務平臺,作為集團旗下實體銷售渠道,神威大藥房已經站穩石家莊市場,與新興連鎖藥店、樂仁堂醫藥連鎖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為其進一步拓展市場渠道打下堅實基礎。互聯網技術相對已經成熟,尤其在互聯網+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后,藥業向互聯網行業掛靠,也是大勢所趨。如果醫藥政策的逐步開放能夠加緊落實,那么對醫藥行業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好。
根據國家食藥監總局對網上藥店早前的規定,獲得互聯網藥品交易許可證的企業只可以在網上銷售非處方藥(OTC)。根據中國醫藥物資協會所發布的《2013中國醫藥電商數據報告》顯示,2013年網上藥品銷售總額39億元,與上萬億的藥品銷售額比起來,還不足0.5%。
其中網售處方藥的市場規模就更加微不足道。
相比之下,美國網上藥店的銷售規模已經占到整體銷售規模的30%左右,日本是17%,歐洲是23%。
如果中國醫藥電商規模能夠趕超歐美,那么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藍海。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國內網上藥店近幾年顯示出迅猛迸發的勢頭。2011年,網上銷售總額不足4億元,2012年增長到16億元,增速400%;2013年實現39億元,增速也超過200%。
逼緊醫藥分離
去年5月,國家食藥監總局公布了《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文中明確提到,互聯網藥品經營者應當按照藥品分類管理規定的要求,憑處方銷售處方藥。這直接向業界傳達了電商平臺可以銷售處方藥的信號。今年初,有消息傳出該方案已經定稿,并且會在近日向外界發布。
在網上銷售藥品,必須取得食品藥品經營許可或者備案憑證。目前部分企業已經拿到互聯網藥品交易資格證,按照國家有關政策,可以在網上銷售非處方藥品。隨著方案細則出臺,處方藥藥品目錄公開,部分處方藥品也可以在網上銷售。
這一創新或將倒逼推行多年的醫藥分家使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
一方面是醫藥市場的核心問題——要么藥價虛高,要么廉價藥供應短缺。醫護人員及醫院與藥品、耗材之間剪切不斷的經濟利益,是困擾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藥品供應保障制度的難點。關鍵就在于放開醫院處方。
在“處方電子化”社區試點醫院,正嘗試以“收支兩條線”的方式,解決實際運營過程中產生的困難。“衛生部門要求我們的基本藥物采購率要達標,使用客戶端購藥會使我們的采購率降低,我希望能出臺相應措施,把使用我們的電子處方購買的藥品也算在基本藥物采購范圍內。”
另一方面,就是將醫院門診統籌擴至藥店。根據國內多數省份實施的醫保具體細則,規定市民只有在定點醫院實現一定額度的門診花費,才可以按比例享受報銷的方式,使一大部分患者止步在醫藥電商之外。這也造成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患者明明知道醫院的藥貴,但是為了累計報銷額度,就只能堅持在醫院掛號買藥。如果定點醫院不在家門口,甚至還要舍棄小區內的藥房,坐車去醫院買藥。
當然,由于醫藥電商的綜合配套及監管行為缺失,長期被醫院壟斷的處方藥突然社會化以后,很可能產生更多復雜的新問題。比如,很多人擔心的過度醫療的狀況,或者沒能切斷醫、藥勾結,產生新的利益聯盟。
可以想見,在萬眾期待下,食藥監管總局身上的壓力很大,無論醫療電商前景多么看好,監管、執行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