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婷
(武漢東湖學院經濟學院 湖北 武漢 430212)
亞投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王雪婷
(武漢東湖學院經濟學院 湖北 武漢 430212)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是一個政府間性質的亞洲區域多邊開發機構,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建設。亞投行于2014年10月24日在北京成立。亞投行的成立具有必要性,為世界經濟帶來機遇,同時,亞投行的成立,面臨諸多挑戰。
亞投行 基礎設施建設 國際貿易 投資風險
亞投行全稱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是一個以亞洲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的政府間性質的亞洲區域多邊開發機構,2014年10月24日于北京成立,截止2015年4月15日,意向成員國達到57個,其中亞洲區域內國家37個,亞洲區域外國家20個,涵蓋傳統發達國家與新興經濟體。亞投行成立的目的是促進亞洲各國互聯互通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亞投行的成立,具有必要性。
第一,亞投行的成立是亞洲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的需要。美國主導的戰后國際秩序已建立六十多年,在逐漸變遷的各國實力此消彼長以及經濟發展程度的變化中,因無法解決各國經濟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已不適應二十一世紀各個國家的需要。原有的以美國為主導的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美日為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難以滿足現有的經濟發展需求。據亞洲開發銀行統計數據,2010年至2020年,亞洲各經濟體的基礎設施若要達到世界平均水平,至少需要80000億美元投資,平均每年約需要800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而世界銀行的總資金為2231億美元,亞洲開發銀行為1650美元,即使全部用于亞洲經濟建設也難以滿足亞洲巨大的資金需求,更何況世界銀行與亞洲開發銀行實際投入到亞洲的資金約只有200億美元。亞洲現如今的公共需求和落后的供給能力的差異表明,現有國際金融體系難以滿足亞洲需求。亞投行作為新興的多邊國際金融機構給彌補現有經濟體系對亞洲各方面的缺口帶來了新的希望。
第二,亞投行的成立是建立亞洲融資平臺的需要。亞投行的成立,為亞洲區域發展提供了新的融資平臺,可以解決亞洲國家投資資金短缺的問題,促進亞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和完善,有利于亞洲國家互聯互通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快國際貿易發展,促進亞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提高亞洲人民整體生活水平。
第三,亞投行的成立是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亞投行的成立,促進中國經濟全球化,有利于降低中國國際投資風險,有利于利用中國高額外匯儲備,有利于提高中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話語權,助推人民幣的國際化,為中國自身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為“一帶一路”戰略提供投資資金支持。
第四,亞投行的成立是履行中國的大國責任的需要。亞投行的成立,使中國在追求本國利益的同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時帶動各國共同發展。
第五,亞投行的成立是建立國際經濟秩序的需要。自戰后經濟秩序確立以來,國際經濟秩序一直由美國主導,亞投行的成立在確立以中國為首的亞洲國家地位,以“亞洲話語權”更好地為亞洲發聲的同時,成為刺激現有國際經濟秩序不斷完善的契機。
1、亞投行的成立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帶來機遇
亞洲國家目前普遍處于貧窮落后的狀態,亟需通過發展經濟改善現狀,而現有資金供給難以滿足區域需求,一些國家在公路、鐵路、港口、機場和基礎通訊建設方面嚴重不足,導致區域關聯性減弱,這嚴重限制了亞洲發揮應有的發展引擎作用。亞投行為亞洲國家提供融資平臺,便利亞太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符合亞洲國家迫切的投融資需求。如今經濟全球化趨勢下,各國經濟發展高度關聯,任何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亞投行致力于在中國自身發展的同時帶動周邊國家發展以實現多邊主義合作共贏,順應經濟發展的整體趨勢。就全球整體經濟而言亞洲經濟作為是一塊發展的短板,實現亞洲的發展對全世界的均衡發展、有效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2、亞投行的成立為對西方發達國家帶來投資機遇
西方國家在戰后一直想擺脫美國的控制以獲得合理的自主權,長期不滿美國獨裁,英國率先遞交加入亞投行的申請函后,德國、意大利等國先后加入,為了維護本國經濟利益,提升西方國家的國際話語權,不顧美國勸告,毅然選擇提交申請函。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許多歐洲國家經濟遭受重創,歐洲經濟相當低迷,有些國家至今仍未走出金融危機的陰霾,向外尋求與亞洲國家的合作是明智之舉。當前歐洲國家發展大多數經濟都是以服務業為主的泡沫經濟、虛擬經濟,亟需發展實體經濟,亞投行的出現給了西方國家一個投資實體經濟的最佳方向。此外,亞洲投資前景較好,相對其他投資而言有較高的投資回報。以中國為主導的亞投行,可以大大降低投資風險。
3、亞投行的成立為提高中國影響力帶來機遇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外匯儲備世界第一,作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和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影響力不言而喻。但在現有經濟體系中,主要的金融機構如世界銀行、亞洲發開銀行仍由美國及其盟國主導,中國雖是這兩家銀行的成員,但實際影響力并不大。而亞投行由中國主導,中國作為最大股東將獲得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帶動中國標準走向海外。亞投成為撼動現有地緣政治的里程碑,也是中國想進一步制定國際規則的第一次嘗試。許多學者認為,亞投行的成立是對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秩序,尤其是以布雷頓森林體系為主的經濟秩序的挑戰。筆者認為,中國作為現有以美國為主導的戰后國際秩序的既得利益者,倡議亞投行的建立反而是對現有經濟體系的完善和維護,以達到更好促進自身發展的目的。以美國為主導的現有國際經濟體系因為美國的霸權主義而存在不公平、不平等的諸多現象,亞投行的建立無異于是改變現有經濟體系以美國為首西方國家主導的慣性,打破成規,把中國的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實體化,強化中國規則制定權,以更好地體現大國責任感,惠及周邊國家,為中國發展提供穩定的外部環境,也為“一帶一路”戰略提供支持。在亞投行的運行過程中,人民幣用于結算的頻率必然增加,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雖然人民幣多次被提及加入特別提款權未果,但隨著亞投行的運作,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將會不斷提升。西方國家的加入,迫使中國實現資本的自由兌換,促進中國金融業與銀行業的改革,對中國來說也是一次與國際化標準接軌、完善自身的過程。
1、亞投行的成立面臨已有國際金融機構的挑戰
由于定位和業務重點的不同,亞投行與現有多邊開發銀行是互補關系而非競爭關系,亞投行重點在于亞洲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則以扶貧為宗旨。從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對于發展中國家需求反應過慢的現狀來說,亞投行的出現反而能促使它們自我完善,但亞投行與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的業務仍有重合部分。值得注意的是,亞投行是以平等互助共發展的姿態,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是以發達國家減貧資助欠發達國家地區的姿態出現的,前者更容易被接受,資金更充足,對欠發達地區發展經驗更為豐富,亞投行的出現是對原有多邊經濟開發機構的挑戰。如何協調重合部分的利益歸屬,如何在矛盾中達成協議實現多贏局面存在不確定性,如何實現多邊開發機構的互補,其背后的博弈暗藏著中美的較量。
2、亞投行的成立面臨美國的挑戰
美國指出亞投行審查體制從國際規則來看是不完善的,以此為由阻撓其他國家加入亞投行,還通過政治手段向澳大利亞等亞洲國家施壓阻撓亞洲國家加入。亞投行究竟是對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秩序的維護還是對其挑戰,前景仍不明朗,但如果加入亞投行的發達國家進一步增加,無論是中國國際話語權與人民幣地位的增強,還是亞洲開發性金融主導權的轉移,都是實行“重返亞太”戰略的美國所不愿看到的,甚至是懼怕中國未來在世界政治經濟中的撼動力。美國雖然支持發展基礎設施,也在一定程度上默認現有經濟體系存在的不足,但仍不愿將主導權歸屬于中國。亞投行雖然以亞洲為主導,但歐美國家也不可忽視。現歐洲發達國家大多遞交申請函,但美國的阻撓與不加入,仍會帶來金融機構信用評級的問題,傳統思維仍舊認為沒有美日的參與便是“二流”的多邊金融機構,這給亞投行的發展帶來了挑戰。
3、亞投行的成立面臨管理經驗不足的挑戰
中國發展市場經濟時間尚短,雖然近年金融法制化改革加深,金融自由化程度提高,金融市場日益趨向完整,但是較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的金融體系還存在控制風險能力不足、金融市場缺乏競爭意識等關鍵問題,金融市場仍處于起步階段。人民幣還未成為可自由兌換貨幣,沒有確立自身的貨幣地位,金融市場也不完整,資本賬戶并未開放,這些問題在亞投行的運營中都會對亞投行的運作產生很大的影響。另外,中國在多邊金融機構的管理中經驗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仍需向亞開行、世界銀行等成熟的綜合國際多邊金融機構學習借鑒先進的管理經驗。
4、亞投行的成立面臨創始國利益協調的挑戰
亞投行實際上應該以中國為主,現有創始國較多,涵蓋傳統發達國家與新興經濟體,利益訴求多,協調較為困難,應該盡快制定合理的規章制度以維護各國的利益,實現合作共贏,但規章制度的具體制定過程存在挑戰。中國作為倡議國,在投資中又占有50.6%的絕對獨大地位,應該掌握主導權,組織各國的協商和利益合理分配。各國都追求各自本國利益的最大化,中國主導下的利益分配應盡量符合亞投行建設的初衷,維持亞洲投票權較多的局面,但其他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的地位也至關重要,形勢較為復雜,值得進一步研究。
[1]黃志勇、譚春枝、雷小華: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基本思路及對策建議[J].東南亞縱橫,2013(10).
[2]白秀蘭、趙非甦:對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現實分析[J].國際金融,2015(3).
[3]張曉蘭、藺奕茗: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影響及困境[J].發展研究,2015(3).
(責任編輯: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