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佳慧
(臨海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 浙江 臨海 317000)
淺析煙草企業內部控制審計
○馬佳慧
(臨海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 浙江 臨海 317000)
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放緩,互聯網產業高速發展,煙草企業作為傳統型國有企業發展面臨挑戰。在轉型升級的階段,煙草企業應大力推行精實管理,降本增效,更應從企業內部出發,落實內部控制,規范企業運作,保證發展質量,主動適應新常態,在新經濟形勢下謀求新的作為,促進自身的可持續性發展。落實內部控制需要內部控制審計的監督,以保證內部控制的執行效率與效果,使內部控制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通過對內部控制審計相關方面的調查研究,可以為煙草企業的內部控制審計提供一些借鑒和建議,促進企業內部控制的逐步成熟和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內部控制審計 問題 建議
隨著煙草行業的不斷發展,內部控制制度也不斷完善,內部控制審計日趨成熟。內部控制審計是對企業的內部控制進行審計,對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審查、分析、確認和評價,鑒定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是內部控制的再控制。內部控制是指在一定的環境下,企業為了提高經營效率,充分有效地獲得和使用各種資源,達到既定管理目標,在企業內部實施的各種制約和調節的組織、計劃、程序和方法。
1、開展內部控制審計是有效實施內部控制的保證
內部控制雖然有相關文件制約,但在操作過程中缺乏監督,內部控制審計正好可以監督內部控制是否有效實施,而良好的內部控制可以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經營效率,降低經營風險,實現經營目標和發展戰略。預防性的內部控制審計可以防止錯誤和舞弊的發生,跟蹤性的內部控制審計可以實時監控企業的經營運作,檢查性、糾正性的內部控制審計可以檢查出已經發生和存在的不足,并糾正引導內部控制向更加完善的方向發展。
2、有效的內部控制審計可以促使企業穩定發展
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不斷完善,內部控制審計越來越受到管理層的重視,大量企業開展內部控制審計工作,以保證良好的內部控制。世界最大的電氣公司美國通用公司就非常重視內部控制審計,其各級審計部門依據共同的審計標準和原則開展審計工作,并建立內部控制審計的雙重報告系統,分別向本級與上級匯報審計情況以保證審計效果,有效的內部控制審計促使了通用公司的穩定經營。
3、內部控制審計的缺失會給企業帶來沉痛的教訓
市場中不乏由于內部控制失效而經營失敗的案例,如巨人集團、萬福生科等。巨人集團在內部控制審計缺失的情形下,缺乏有效的內部控制環境,對風險沒有合理估計,對財務沒有嚴格控制,對權力沒有有效監督,結果導致內部控制系統失效,最終資金不足,走向破產。由此可見,只有具備良好的內部控制,才能規范員工的行為,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才能保證企業的穩定經營、深化改革、持續發展。
1、內部控制審計組織與依據
以臺州煙草為例,企業管理處是內部控制審計的主體,負責對各個部門的審計。企業管理處負責企業管理體系建設管理工作,組織編制、制定、修訂管理體系標準,制定了一系列控制工作程序文件,如文件管理控制工作程序、管理評審控制工作程序、管理體系檢查控制工作程序等。文件中寫明了控制工作的程序和要求、崗位流程圖等內容,對內部控制工作進行了一定的闡述,而內部控制審計基于這些文件進行。臺州煙草各個分公司也基本成立了專門的內部控制審計小組,配合企管處的審計工作。
《臺州煙草管理體系文件》是臺煙內部控制審計的指導性文件,它依據八項管理原則、“六有”管理思想,依據法律法規和政策性文件,以明確工作要求、確立工作過程之間的相互聯系、控制工作全過程為行動準則,以滿足工作要求、達到預期的效果為目標,是文件化的管理體系。“六有”管理思想即人人有職責、事事有程序、干事有標準、過程有痕跡、績效有考核、改進有保障,正是內部控制的體現。
2、內部控制審計形式
臺州煙草的內部控制審計由管理者確定審核組長,組長負責編制內部控制審計實施計劃和組建審核組成員,審核組成員都是各級煙草企業各部門的精英骨干。審核員負責檢查表的編制和內部控制的審核檢查,在回避原則的情況下,依據審計計劃對辦公室、業務科、專賣科、財務科等多個部門開展內部控制審計。其中,企業管理員負責編制內部控制審計方案,并組織協調有關活動的實施和資料的輸入管理,對審計后需要改進的問題,告知各責任單位、部門負責人改進。臺煙每年在年中和年末分別開展一次內部控制審計,并對上一次需改進問題的落實情況進行驗證。
3、內部控制審計內容與方法
臺州煙草開展內部控制審計時,將審計內容記入各個部門的檢查表,寫明檢查要點、檢查方法要求等。內部控制審計內容豐富,主要審計企業機構設置、人力資源政策等環境因素,審計崗位分工是否合理明確,審計檔案等資料管理是否規范,審計企業各部門的業務操作流程、應對風險的具體措施,評價企業內部控制是否能夠保證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合法合理、真實完整,評價企業內部控制是否能夠保證資產資金安全等。審計小組進行內部控制審計時,運用檢查、記錄、詢問、計算、分析性復核等一系列專門方法,保證內部控制審計工作質量,其中運用較多的是審計抽樣證據檢查和表格記錄法。
1、內部控制審計制度建設有待加強
目前多數企業并未形成專門的內部控制審計制度文件,煙草企業亦是,這使審計工作缺乏制度保障和專業理論指導,缺乏詳盡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論述,審計難以專業化,制約了內部控制審計的開展。同時,內部控制審計制度沒有及時更新,以不斷適應變化的經濟環境和企業經營環境。目前內部控制審計都是通過線下進行的,審計過程欠缺信息化,缺乏信息管理系統記錄歷年的審計數據,不利于內部控制審計資料保管與內部控制審計分析工作。
2、內部控制審計效果難以控制
因經營環境、國家方針政策的改變,煙草企業內部控制往往削弱或失效,使內部控制審計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同時,內部控制審計往往僅持續幾天,在接受內部控制審計后企業有時沒有及時改進,問題仍然存在,缺乏后續監督審計。當前煙草企業的內部控制審計往往是事后審計,不能及時發現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無法將經營風險降到最低。另外,由于審計部門處于被領導地位,與其他部門平行,審計工作缺乏獨立性、權威性。
3、內部控制審計意識不強
在轉型升級階段,外部經濟環境變化,企業風險增高,提高內部控制審計意識更顯必要。當前企業員工對內部控制審計不夠重視,某些員工不知道內部控制審計的內容和意義,懷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態,使控制審計可能因為管理部門的無視而失效。同時,內部控制審計會因為執行人員粗心大意導致判斷失誤,也可能因有關人員相互串通而使內部控制審計失去實質意義。
4、審計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內部控制審計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審計,融合了經營、管理、財務等各個方面的知識,而且對財務知識方面的要求較高,也需要良好的組織溝通協調能力,如果沒有相應的知識支持,內部控制檢查不能完全到位,所以需要知識面廣、經驗豐富的審計人員。從各級企業抽調人員組成審計小組,雖然有其優勢,但團隊人員不夠穩定,審計人員專業能力得不到持續提升,可能影響內部控制審計質量。
1、加強內部控制審計制度與組織建設
完善、科學、與時俱進的內部控制審計制度是國有企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煙草企業應該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審計制度,探索制度設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并及時更新,以書面形式下發各公司各部門。各分公司也可制定符合本公司特點和實際的內部控制審計制度。完善審計相關部門建設,充分發揮企業相關部門的作用,完善審計小組組織與建設,對企業開展定期與不定期的內部控制審計。積極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內部控制審計信息系統,開展內部控制審計線上工作,確定內部控制檢查程序和方法,規范內部控制審計檢查、報告、歸檔、后續跟進等工作,提高內部控制審計信息匯總和分析能力。
2、關注內部控制審計效果
煙草企業應發展內部控制審計的跟蹤審計和后續審計,對內部控制審計的效果進行監督,不能讓內控建設流于形式,大力發展事前與事中審計,及時發現公司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于內部控制審計報告,該公開的應公開,加強審計工作的監督力度,出具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后,應該及時采取措施,彌補內部控制的不足,健全內部控制制度,應建立合理的考核獎懲機制,認真檢查審計建議執行情況,將檢查結果納入考核。同時探索實施內部控制自評,將內部控制檢查工作逐步轉移到下屬單位,內部審計部門進行指導并抽樣檢查,使員工更了解企業業務流程、關鍵控制點等,增強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此外應樹立審計部門自身應有的地位和威信,保證內部控制審計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從全局角度監控內部控制。
3、加強內部控制審計工作的宣傳與引導
加強宣傳內部控制審計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提高企業全體員工內部控制審計的意識和執行力,適當開展內部控制制度方面的全員業務培訓,提高企業實施內部控制審計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主動配合內部控制審計人員的工作,營造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只有員工都清楚認識自身在企業內部控制審計中的位置和角色,才能推動內部控制審計的有效運轉。企業管理層更應注重內部控制審計,注重審計信息的溝通與交流,減少與員工的交流成本,以領導者的力量帶動企業形成合力。
4、培養復合型審計人才,提高審計人員判斷力
煙草企業應保證審計人員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政策水平,加強實務指導,使審計人員真正掌握內部控制審計實施技術、方法和工具,應定期對審計人員開展內部控制審計方面的培訓,加強經營管理法律等方面知識的學習,拓寬知識領域,提高專業勝任能力與業務判斷能力,鼓勵其參加內部控制審計方面的資格考試。審計人員也要主動學習,更新觀念,提高應變能力。
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煙草員工應充分認識內部控制審計的必要性,認清內部控制審計現狀,多多反思,發現問題并及時采取符合精實管理的改進措施,應持續推進內部控制審計的實施,改進內部控制審計方法,不斷完善內部控制系統,促進煙草企業的良好運營與可持續發展。
[1]辛金國:審計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張博亞:綠大地內部控制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完善[J].財務與會計,2011(9).
(責任編輯:柯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