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乾
(華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江蘇 南京 210000)
本文中所稱的“公平貿易”采用的是2001年FINE對其的權威定義:公平貿易是一種基于對話、透明及互相尊重基礎之上的貿易伙伴關系,它旨在追求國際交易的更大公平性,以提供更公平的交易條件、確保被邊緣化的勞動工人及生產者的權益(特別是南半球)為基礎,致力于永續發展。在交易關系中,公平交易運動倡導支持以下一般原則與做法:為經濟弱勢的生產者創造機會;商業關系的透明度及可責性;生產者的能力建構;公平價格(fairprice)和社會溢價(socialpremium)的付款;性別平等;健康安全的勞動條件;環境保護。這有別于國家政府層面所認識的公平貿易:針對這些不公平貿易而采取的反擊措施。在WTO的制度下,公平貿易的反擊措施是反傾銷和反補貼。此外,還包括為抵消某項產品進口急劇增長并造成本國國內相關產業嚴重損害而采取的限制性保障措施。
公平貿易標簽運動(FairtradeLabelling),通常簡稱為“公平貿易”(Fairtrade),或在美國被稱為“公平貿易認證”(FairTradeCertifiedMark),是一套認證的體系,用來讓消費者辯識符合標準的商品。這個體系由一個訂定標準的組織(FLO International)及一個認證組織(FLO-CERT)所監督,負責對生產者及交易者進行獨立審計,以確保能符合標準。
無論是貼有“國際公平貿易認證標章”或“公平貿易認證標章”的產品,都必須通過FLO-CERT的檢查,而且要來自受認證的生產者。農作物必需依照FLO International所設定的公平貿易標準來種植及收成,供應鏈也需受FLOCERT的監督,以確保公平貿易產品的一致性。
公平貿易的認證不僅保障公平價格,同時也符合倫理消費的原則,這些原則包括必需嚴守國際勞工組織的規范,禁止童工或奴工、保障安全的工作場所及組成工會的權利,以及嚴守聯合國人權憲章。而一個公平的價格也包含了生產及促進社會發展的成本,同時能保護環境,除此之外,公平貿易認證系統也鼓勵賣家及買家之間長期的商業關系,以及更透明的供應鏈。
公平貿易系統有許多商品種類,而且不斷增加,如香蕉、蜂蜜、咖啡、柳丁、可可、棉花、新鮮水果及蔬菜、水果干、果汁、堅果、植物油、奎寧、米、香料、糖、茶及紅酒。要銷售公平貿易商品的公司,可以申請證照以使用公平貿易標章貼在那些符合公平貿易的商品上。
為了要補足公平貿易商品的認證體系,同時允許大多數的手工藝生產者能在世界商店以外的地方銷售產品,國際公平貿易協會(IFAT)發行一個新的標章來認證組織(相對于FLOInternational的產品認證),這標章稱為FTOMark,它讓消費者能指認全球己登記的公平貿易機構,同時也確保能實踐一些如工作條件、薪資、童工及環境的標準。這標章稱為FTO Mark,它讓消費者、新舊的商業伙伴、政府及捐助者,首次提供了一種認定公平貿易組織(包括那些手工藝品生產者)的方式([公平貿易]組織政策標準的認識)。
在公平貿易里,一項很容易被發現的事實,就是它認為現在的全球貿易是“不公平的”,當人們在為公平貿易宣傳的時候,通常是以個體經濟的市場失靈、現有的商品危機及它對發展中國家生產者的沖擊作為理由,以說明我們為何需要公平貿易。
國內有的學者把公平貿易看作是國家政府層面理解的公平貿易的一種貿易形式(程惠霞,2003),這是對公平貿易的工具化理解,與公平貿易所提倡的公平理念有所出入。雖然現在仍然在進行的公平貿易標簽運動表面上也只是一種商品標準的推廣,但是這里面所蘊含的國際貿易新理解卻十分的深刻。當代的國際貿易理論把國際貿易分為產業間貿易、產業內貿易和產品內貿易,其中跨國公司的公司內貿易占了極重的部分,FINE聯盟以非政府組織的身份參加到國際貿易內,將慈善、公平理念加入到商業過程,并將消費者需求利用到改善國際貿易結構的范疇,這些都意味著公平貿易運動從最開始的南北對話的政治工具,從國際貿易中保護弱勢群體利益的協調器,逐漸自上而下演變為一場持續的、深遠的社會文化運動,并向著經濟貿易理念改革方向演進。
公平貿易運動的倡議者仍未能合理解釋公平貿易與自由貿易的關系。首先體現為他們對自由貿易的理解并不全面。在其眼中,現存的貿易機制已然是自由貿易主導的,現存的國際貿易結構是因自由貿易造成的。自由貿易被理解為沒有非市場力量影響的貿易,從而他們將公平貿易看作是市場失靈的一種調節機制。而實際上,現存的的貿易機制和國際貿易結構受來自國家層面的影響非常大:各國制定的“兩反一保”政策(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對農產品的進入和輸出產生極大影響,聯合國主持的坎昆會議、香港會議、新加坡會議都是將農產品貿易政策作為重要議題,但都沒有達成有突破性進展的共識。
與此同時,現在的公平貿易產品以農產品為主,但農業自身的弱質性與市場的供求價格原則決定了,像農產品這樣的供求彈性都十分小的商品在市場上價格變化速度快、幅度大;更難以改變的像咖啡收購商等農產品收購寡頭因掌控議價權而不斷地壓低農產品價格。在這樣的條件下,雖然專門公平貿易咖啡的CafDirect已經成為繼雀巢、卡夫等的第五大咖啡收購商,但其影響范圍依然有待加強,更不要說影響力不如咖啡、可可的農產品。因此,只要貿易條件受消費者的選擇行為帶來的利益未能超越直接購買者(中間商)的壓價利益,公平貿易就有影響市場交易效率的嫌疑。
從公平貿易的組織正規化來看,公平貿易仍然是一個新生事物,其認證標準等未曾發展成熟是意料中事,但是有關的組織對此已經有了足夠的重視,像fairtradeinstitute、flo-cert、fairtrade.net等網站的成立不僅可以提高大眾對公平貿易的認識程度,更是促進了學者就fairtrademove ment這種新生事物的學術交流。這個做法體現了公平貿易的消費者推動理念,再通過與專業人士的交流,公平貿易組織可以從中汲取不斷完善發展的養分。
從世界貿易發展的方向來看,公平貿易運動與自由貿易并沒有矛盾,反而是促進自由貿易深化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貿易革命。哈耶克(F.A.Hayek)對貿易的判準是:沒有一方遭受脅迫性權力的威嚇(現實的或潛在的)。如果單以政府和商業的角色參與農產品及其它初級產品的世界貿易規則制定和監督,這些產品的在世界貿易市場的表現就忽視了其自然力影響因素(這里的自然力指自然界的生產性能力,來源于未被學術界廣泛接受的自然力勞動價值論),也加大了發達國家利用其在世界組織中的影響力剝削發展中國家資源的可能性。暫時來說,公平貿易是由非政府組織推動的,其運作方式也與世界標準組織相差無幾,但是其內在的公平理念賦予了它進入更高層級的可能性。不少國家對本國農產品大量補貼,對國外農產品設置各種貿易壁壘;跨國食品巨頭對上下游的控制力畸高,這些都呼喚著新的國際貿易秩序,而公平貿易運動就在國際貿易秩序不斷優化的過程中起著弱勢生產者保護傘的作用。它的發展不能脫離市場,同時也就不能說是第三種貿易模式(有別于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現在的公平貿易還只能算是對全球化中弱勢群體的補償,而這種消費者推動的補償也是要通過市場實現的。
公平貿易被稱作“消費者的良心革命”、“是全球化人性化的運動”,我們是否應該看清楚這里面的社會主義理想本質追求?中國的公社化當年失敗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主要原因是分配方式不能提供足夠的生產動力。那我們又該如何改變這種缺點?如果公平貿易按現在的發展勢頭繼續前進,公平貿易可以帶給中國農產品的物質利益是直接明顯的,這主要集中于從價格上改善生產者狀況,而其在農民協會中的分配是采取按勞分配的,這就改變了中國原來的農業合作社的運作方式,使得其更為人性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的發展更有借鑒意義。因為與其他社會標準相比,公平貿易標準不只是一組生產和貿易社會責任的最低標準,還包括進展性標準,體現在社會發展、經濟發展和環境發展三個方面,每個方面又都規定了相應的最低標準和進展性標準。其中的進展性標準使得農業合作社形式的實施需要足夠的組織與領導,這就提出了對協議合作的更高要求,只有不斷促進產品進步和改善農民生活,才能滿足不斷提高的要求,否則就難以應對公平貿易組織三年一次的檢查。這些都可以看作是利用公平貿易組織的專家力量和國際影響力提高我國農業農民素質的一個機遇。而對溢價的協議使用是農民合作組織的民主權利體現,這又為我國的村民自治體系提供了參考。綜上所述,產品標準有助于中國農產品的質量提高并因此提高在國際農產品貿易的份額,但這個過程可能比較漫長,畢竟公平貿易組織影響力還有待加強,而中國農業也需要多層次的發展,不能單靠滿足高端消費者需求而獲得生存空間。比較而言,其一般標準對中國的借鑒意義可能更為巨大,因為其中的民主成分及組織制度都可以為中國制度改革提供參考。另外,在中國商務部——中國商品網上也有《“公平貿易”標識是進入歐美市場的跳板》這樣一篇文章,證明了中國的正規機構也開始了對此的關注,希望這是一個有代表性的開始。
[1]劉林、楊龍、吳本健、郭悠悠、徐建新、張化珍:借鑒國際公平貿易理念在貧困地區實施扶貧互助貿易[J].中國農學通報,2011(20).
[2]楊淼淼、祁春節:公平貿易的國際經驗對中國果業的啟示[J].經濟研究導刊,2009(27).
[3]任迎偉、林海芬:道德消費理論視角下的國際公平貿易運行機理研究[J].當代財經,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