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
(西安財經學院期刊管理中心 陜西 西安 710061)
利用外資的方式大體上有二種:一種是吸收國外的直接投資,包括興辦“三資企業”(即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作經營企業、外商獨資經營企業)和“三來一補”(即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生產和補償貿易)等形式;另一種是吸收國外貨款,按其性質不同,可分為國際銀行貸款和民間商業貸款。同時,還可以通過在國外開設銀行、發行股票、債券等形式吸收外資。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利用外資直接投資越來越成為我國引進外資的一個主要形式。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發表的《1999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1998年中國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額約為455億美元,占亞太地區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總量的一半以上,成為僅次于美國、英國的世界第三大外國直接投資吸引國。此外,有少量的外債,至于通過資本市場引進的外資微乎其微。主要是因為中國的資本市場沒有開放,外資不能通過這個渠道進入我國,只有通過少數企業的股票在境外上市或政府在國外發行的少量債券而籌集為數不多的資金。但是,將吸引國外直接投資作為利用外資的主要方式,其負面作用也是十分明顯的,比如可能會破壞環境、擠掉現有國內公司、有礙國內新企業的成長等。近年來,外國公司來華投資,使國內原本較具規模的企業也感到巨大壓力,一些企業不得不通過合資求生存,合資的同時被控股。短短幾年內,一方面,國內民族企業普遍面臨生產過剩和市場銷售不暢,另一方面外國產品、外商投資企業產品市場占有率不斷擴大,在一些領域占據絕對優勢地位,對后起牌號形成強大進入壁壘。以上這種情況就是“以市場換技術”付出的代價。以這種方式是否可以換得我們所需要的高新技術呢?回答是否定的。
跨國公司投資于發展中國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當地的廉價勞動力,而在投資和建廠時都非常注意對自己技術的保護。如日本在向海外技術轉移過程中,把計算機技術部分留在國內生產;中小屏幕彩色電視機和一般芯片在海外生產,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寬屏幕高清晰度彩電和集成電路則在日本國內生產。據有關資料,1999年,在由外資進入的行業,我們平均讓出了1/3多的市場份額;在引進的技術中,60.5%的行業最高技術水平處在世界20世紀90年代初的水平上,82.6%的三資企業技術運用完全或大部分依賴外方。這說明我們引進外資直接投資,失去了不少市場,得到的技術卻是有限的。因為跨國公司要的是中國的市場,為了獨占這個市場,他們不會把自己擁有的技術無保留地傳授,從而培養自己的競爭對手。
關于利用外資引進技術的問題,我們不妨看看日本和韓國。戰后日本引進技術的方式雖然也是多種多樣,但引進技術的80%左右是通過購買技術專利和圖紙進行的。對引進的技術一般并不是原封不動地照抄照搬,而是進行仔細研究,根據自己的經濟特點和需要加以改進、補充和發展,使之更加完善、先進和具有新的特點,并在這個基礎上建立和發展日本自己的工業技術體系。韓國在引進外資上十分謹慎,他們一般不直接吸收國外資金,而采取向國際金融機構和外國大量舉債的方式,1962—1982年的20年間,韓國經濟增長率為8.2%,如果沒有這些資金,年增長率只能達到4.9%。另外,日本也非常重視發展個人儲蓄事業,日本個人儲蓄率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是最高的。個人儲蓄通過各種類型的金融機構流入私人企業,成為它們擴大企業經營的重要資金來源。日本人認為,如果沒有高儲蓄率,日本經濟的高增長率是不可能維持的。
日本、韓國利用外資發展經濟的方式對保護發展民族工業十分有利。而我國在這方面和日韓卻不可同日而語。我國設備引進率達到85%,其他如技術轉移、專利許可等方面的引進不到15%。因為消化、吸收工作跟不上,只能引進現成的生產線。生產線落后了,更新時購買新的生產線。企業效益不好,投資者找不到好的投資項目,銀行拒貸惜貸,在大量利用外資的同時,內資卻沒有得到合理、充分、有效的利用。一種流行的看法認為,外商直接投資在引進技術、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增加出口等方面起了積極作用,同時又避免了巨額外債壓力,是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較穩妥的引進外資方式。那么,中國是一個什么樣的國情?從20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以漸進的方式摸索著前進,改變計劃經濟體制下資源配置僵化無效率的問題。至今,中國的經濟運行機制已發生了深刻變化,但是就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來說,還有許多不夠完善的地方,稅收、財政、金融等調控手段還沒有形成一套真正有效的、成熟的管理體系,還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改革、完善。企業方面產權改革目前仍處于探索過程中,沒有形成穩定、明晰和高效的產權機制,與要求有明確產權邊界的市場經濟的不協調,已成為制約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決定了企業經營者的短期效益行為和技術進步的內在動力不足,決定了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有錢用不好,花錢辦不好事;設備重復引進,消化、吸收、創能能力差,以致于技術引進效益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引進—落后—再引進”這種代代引進的惡性循環。
以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為主,讓出部分市場和產權,以合資經營、合作經營、獨資經營等方式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來促進經濟增長。但這種做法有自身的弊端和隱患。這就是讓出許多市場,拿到一些先進技術,卻拿不到一流技術。事實上,即使把美日等國的先進技術設備都拿進來,也未必能生產出和人家一樣高質量的產品。更為嚴重的是,如果實行行業全面合資,會使我們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失去了產業發展的主動權。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最近的統計資料,外商直接投資額中外商獨資企業這一引資方式在“九五”期間有了很大的發展,其占三資企業合同額比重由1995年的36.8%攀升到2000年第一季度的54.1%。外資投資方式發生結構性變化,外商獨資企業比重上升,這種方式對我國企業轉讓技術或輸出管理很少,通過其引進機制、改造我國老企業尤其是大中型國有企業,獲取先進技術的作用遠遠低于合資企業。發展中國家需要引進資金和技術,以加快自身建設,讓出部分市場和產權是必要的,但不能僅僅停留在這個階段上。經驗告訴我們,市場換技術比市場換資金更難,發展中國家要想趕上發達國家,必須逐步培育起自己的研究開發能力,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從國外引進技術一是可以節約費用,據日、韓等國的經驗,引進技術比自我開發要節省五分之四的費用;二是節約時間,引進技術可以從很低的起點上迅速上升到一個較高的技術水平,跨越很多技術階梯。但是,如果不在技術引進的基礎上加以開發,一段時間后引進的技術又落后了,再次引進再次落后,跟在發達國家后面亦步亦趨。不僅花費大量的技術引進費,而且企業的技術水平遠遠落后于競爭對手,不能取得競爭優勢。
吸收、消化、擴散乃至創新,都需要有相當的技術水平或技術能力。也就是說,企業必須有一些設計研究與開發方面的設施以及受過訓練的科技、工程人員。并且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所需資金的數額很大,據國外的統計分析,1美元的技術引進,需要3—5元的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配套資金。我國大中企業普遍存在科技投入不足、折舊率低、折舊年限長、企業利潤留成有限甚至虧損,難以安排出吸收、消化、創新所需的資金,或者追求短期效益,資金挪作他用。
從科技人才方面看,過去科研院所游離于企業之外,企業技術開發力量薄弱。近期科研體制改革,科研院所進入企業,企業建立技術開發中心。但改革開放以來,大批尖子人才流向國外,國內三資企業也在和國有企業爭奪人才,國有企業人才流失嚴重。資金、人才方面國有企業同國外大公司相比,差距很大。從統計報告的各項指標看,我國的企業還沒有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在技術進步方面,與缺乏人力和財力相比,更關鍵的問題在于我國許多企業缺乏技術進步的自身需求和意愿,創新動力不足。搞好企業需要轉變機制,機制決定活力,而制度決定機制,不從企業制度上進行改革,不轉變制度,就不可能有機制的轉變,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活力。因為人的一定行為是一定制度的反映和表象,人的行為可以隨著制度、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我國企業至今未能建立起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而日本經濟和技術高度發展的基礎卻是市場經濟體制下充滿活力艱苦奮斗的企業。制度創新高于技術創新,對技術創新具有重要的能動作用,隨著今后改革的深化,真正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新的產權主體的重塑,必將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增強追求技術進步的內在機制,盡快地培植起自己的人才創新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管理創新體系。配套加快政府職能轉換、機構改革,加快金融、社會保險、分配、科技等各專項管理體制的改革,全面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體制。政府將以組織支持和政策鼓勵相結合的方式,發揮宏觀調控管理的功能,維護市場規則和市場秩序來推動企業實現科技進步,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
一方面積極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另一方面建立起一套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促進企業技術進步的新機制。即使一時不能趕上,只要調整好了追趕的步伐,就能使人看到信心和希望,也能看到成功的未來。
[1]陳繼勇、雷欣、黃開琢:知識溢出、自主創新能力與外商直接投資[J].管理世界,2010(7).
[2]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技術創新、技術引進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J].經濟研究,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