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形象化的老辦法對付大數據
估計人類創造的總數據量是技術人員的一大愛好。確切數字雖然各不相同,但誰都承認大得驚人。只需想想你的智能手機就夠了 :沒錯,它是一個通訊設備,但它也是把你周圍的世界轉化為數據的工具。你看到某個東西,把它拍下來或者錄下來,然后上傳到云端,以字節的方式永遠存在。每一天人們發布五億條推文,在In stagram分享7000萬張照片,在Facebook觀看40億條視頻。每一分鐘我們向You Tuhe上傳3(30小時的新內容。
創造數據的不僅是人,還有被稱為物聯網的新現象。汽車、自動售貨機、眼鏡、計步器等裝上傳感器和傳輸器,與云端或彼此之間通訊。這些物體也像人類一樣在數字世界留下痕跡。我們擁有豐富的數據,但從中獲得的冋報卻迅速減少,因為擁有的數據越多,就越難從中挖掘出意義。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信息過多差不多也像信息不足一樣難以分析和理解。于是,新技術讓我們的世界充斥著越來越多的復雜信息,我們最終就越需耍有著悠久歷史的人類努力,即始終致力于使復雜的東西可以理解、從混亂中求得意義的藝術,尤其是視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