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亮亮 王 虎
中車集團戚機公司
本文針對TK6916/L80 型數控落地鏜銑床Y 軸電磁制動系統(tǒng)的控制方法進行優(yōu)化設計,完善了機床制動器異常時的自檢測功能,有效提高了設備運行可靠性,對應用電磁制動器的裝備具有很高的推廣和應用價值。
國內某公司生產的TK6916/L80 數控落地鏜銑床,控制系統(tǒng)采用西門子840D 數控系統(tǒng),主要應用于大型內燃機車機體等箱體類產品加工。原設計其垂直方向Y軸配有重錘鉛塊作為平衡裝置,為防止停機或故障異常導致主軸箱下墜危險,伺服電機配置有電磁制動器,制動器工作方式是在失電狀態(tài)下要求有可靠的剎車性能;軸運行時要求處于釋放狀態(tài),使伺服電機處于正常運轉狀態(tài)。
2014 年夏季,設備偶爾發(fā)生Y 軸伺服過載報警疑難故障,根據信息提示,我們對Y 軸傳動系統(tǒng)中的絲杠螺母副、導軌潤滑系統(tǒng)、伺服電機、電磁制動器線圈等多方面進行檢測分析,未見異常,通過對制動器電源進行在線實時監(jiān)控,發(fā)現制動器電源電壓偶爾向下波動,同時產生故障報警停機。由此確認因電壓低于制動器允許最低電壓時,制動器工作電流過小,電機處于制動狀態(tài)造成過載運行。分析原制動器電氣控制設計,發(fā)現其設計采用開環(huán)控制方式:繼電器吸合后,控制系統(tǒng)不對制動器是否加載電壓和通過電流進行檢測。正是因為如此設計,導致故障分析十分困難,同時設備運行也存在安全風險。
針對制動器應用工況分析,其故障主要分為兩類:(1)線圈電壓過低或失電。(2)線路、線圈開路或短路。為了避免上述故障,要求機床能在診斷系統(tǒng)異常時及時作出判斷,并顯示報警。目前大部分數控機床都沒有詳細設計這一功能,造成伺服故障維修過程漫長,排查較困難,嚴重時會使伺服電機損壞。本解決方案提出了制動器線圈電流閉環(huán)控制的解決方案:首先在剎車線圈回路上安裝電流檢測裝置,測量線圈的實時電流,當電流波動超出設定的最小值時,通過繼電器觸點給出信號。然后在PLC 信號中編寫相應軸的報警程序和報警文本信息,準確給出報警;如果發(fā)生線路、線圈短路,則由其電源短路保護裝置(熔斷器、斷路器)進行保護。
根據伺服電機參數表顯示的制動器阻值、功率或電流參數,選擇電流繼電器,通常計算方法為:電流繼電器量程取制動器額定電流的2.5~5 倍。
對于不太熟悉840DPLC 編程調試或者更改PLC 程序不太方便的情況,可以采用以下簡易的方案:(以Y軸為例)通過電流繼電器(KI2)驅動一個時間繼電器(KT2),取KT2 的常閉觸點接入Y 軸的正/負向限位PLC 輸入點,這樣既可以避免誤動作,又可以保留報警記錄,電路如圖1。
當Y 軸在行程范圍內出現限位報警時,即首先排查制動器。

圖1
在控制柜內找到制動器線圈的主回路,將控制繼電器KY2 的輸出端拆下,串入電流繼電器KI2。取KI2 常開觸點,接入PLC 輸入點I32.0(搜索PLC 全部程序保證此輸入點未使用)。
PLC 報警信號和報警號是西門子定義的,DB2.DBX18a.b 對應700000 及以后的信號,報警號的計算公式為:
報警號=700000+8*a+b+1。
在PLC 中,選取DB2 中未使用的報警接口信號,如DB2.DBX189.2,對應的報警號為700075.編寫如下PLC 用戶程序:

其中,Y45.2 為Y 軸制動器輸出信號,T2 為延時接通定時器,將其作為條件可避免系統(tǒng)誤報警。接下來調用FC10 標準的子程序處理PLC 用戶報警接口信號:


選擇SERVICE ? DATA SELECTION ?MBDDEALARMTEXTS,光標定位到該目錄,按DATA MANAGEMENT ?NEW,輸入報警文件名,如ybrake.com。然后按以下格式輸入文本:
70007510 “700075 AXIS Y BRAKE CRUNT ERROR”
(依次表示:報警號,顯示方式,是否有幫助文檔,報警內容)。如果要編寫中文的報警文本,則只能在計算機上編好后,下載傳入PCU50。
根據伺服電機參數表顯示的制動器阻值或電流參數,計算出電磁閥正常工作電流I1,調整電流繼電器的下限電流至0.8 倍I1 位置,然后打開制動器,降低制動器電壓至0.8 倍額定電壓,觀察是否能夠正常輸出報警。如果未正常動作,則重新調整電流繼電器直至符合要求。
本文針對齊二機床廠的數控落地鏜銑床Y 軸制動器系統(tǒng)故障,提出了閉環(huán)控制的理念,并給出了具體實施方法,分別從硬件連接、軟件設計、控制邏輯方面給予了簡明分析。解決方案可應用于其他帶有電磁制動器的控制裝置中,通過靈活應用,配合不同機床的實際情況,可有效提高裝備安全可靠性,迅速判斷故障減少維修時間。本方案是結合現場案例得出,供大家參考,與讀者朋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