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英,賈 博
(1.東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吉林長春130117;2.東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吉林 長春130024)
當前人類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嚴峻。為了應對人類所面臨的巨大生存環境壓力,清潔生產作為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已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可與采用。清潔生產能夠在源頭上減少有毒有害物質進入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從而達到人類生產活動與自然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狀態。
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導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于1989年提出了清潔生產的概念:清潔生產是一種將整體預防的環境戰略持續應用于生產過程、產品和服務中,以增加生態效率和減少人類及環境的風險的創造性思想[1]。
從清潔生產的定義可以看出,實施清潔生產主要體現了四個原則:(1)減量化原則。在生產過程中,減少資源消耗、污染物產生及廢棄物排放。(2)資源化原則。把物質返回到生產端,重新融入新的產品之中。(3)再利用原則。再利用的目的是延長產品和服務的時間。(4)無害化原則。設計產品時,優先選擇無毒無害或者低毒低害材料,最大限度減少有害原料的使用以及有毒有害物質的產生與排放[2]。
清潔生產評價是量化清潔生產發展水平的基礎性工作,也是研究其實施狀況與現存問題的有效途徑。對吉林省清潔生產進行評價研究,可以為清潔生產的有效推進、激勵機制的設計提供參考依據。本文將依據清潔生產相關理論,結合國家相關評價體系、吉林省現實狀況及企業實地調研情況,設計合理的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以對吉林省清潔生產總體發展水平進行實證研究。
1.整體性和科學性
整體性是指將吉林省清潔生產作為評價對象,在研究過程中作為一個研究整體,在全面了解低級層次信息的基礎上,全面考查、整體排序、系統分析、抓住重點、兼顧一般。科學性是指選取在吉林省區域層面上與清潔生產密切相關的單項指標,單項指標能從各個側面、各個角度反映吉林省清潔生產的實施情況。
2.層次性和系統性
吉林省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所涉及的范圍廣、評價因子多,需要綜合考慮有關清潔生產技術工藝、實施效果、環境保護情況、公眾意識等多方面子體系的情況,以及反映相對應子系統指標的現實意義。因此,必須運用系統科學的研究方法與思路來設計指標體系,進行分層次設計與研究。
3.與實際相結合
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必須建立在吉林省實施清潔生產工作的現實情況基礎上,經過對行業、企業及政策法規等不同層面的大量調查研究,依據吉林省環境狀況、環境保護工作的具體執行情況以及企業施行清潔生產的水平,有針對性、代表性地選擇評價指標,從而客觀地評價吉林省清潔生產水平。
4.內涵明確性和可操作性
由于指標涉及面很廣,為避免追求全面性而導致的相似指標的重復表述,在選擇與設計指標過程中,評價指標遵循內涵明確、描述簡明確定和現實意義鮮明的原則,完備地反映吉林省清潔生產的主要方面。指標設計充分考慮到指標的可獲得性、量化的可操作性和計算方法的明確性。
吉林省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綜合系統,涉及區域內環境、清潔生產工藝、公眾意識等多方面內容。根據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與吉林省清潔生產的實際情況,本文將吉林省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分為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三個層次。
1.工業污染物排放
工業污染物排放是反映環境污染狀況的指標性描述。實施清潔生產是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工業污染物排放指標能夠反映實施清潔生產企業的工藝水平與清潔生產管理水平。因此,該子系統反映了清潔生產工作的實施水平。清潔生產工作推行得越深入,污染物排放水平越低,二者呈反向關系。該子系統選取的指標是有代表性的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標。
2.清潔生產先進工藝和技術
工藝和技術是反映吉林省開展清潔生產工作企業的總體工藝與技術設備水平的指標性描述。企業采用清潔生產先進工藝與技術,必然帶來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單位產值的能耗、電耗、水耗等指標能夠直接反映企業生產的資源利用效率,進而反映吉林省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工藝與技術總體水平與實施力度。
3.清潔生產執行情況
清潔生產執行情況是反映吉林省清潔生產執行力度的指標性描述。吉林省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的數量直接影響著清潔生產的執行情況;通過對水、氣、固體廢棄物等三方面達標率的評判,能夠直觀反映政府管理部門推行清潔生產的強度與深度。
4.環境保護建設情況
環境保護建設狀況是反映整體環境保護建設現狀的指標性描述。環境保護建設活動是減少區域內生產、生活活動對環境造成影響與破壞的有力保障,而清潔生產是一項重要的環境保護手段。在環境保護建設中,污染治理設施是否完善也影響著清潔生產能否順利開展,二者相輔相成。因此,環境保護建設情況能夠反映清潔生產的水平。
5.清潔生產公民意識水平
清潔生產關系到生活在該環境中的每一位公民,而不能僅僅依靠政府與企業推行實施。只有公民、企業和政府三個主體聯動,才能使清潔生產全面徹底地實施。該子體系反映了吉林省公民對清潔生產的認知、認同及參與的程度。
1.評價方法的確定
熵值法就是根據系統中的指標所包含的原始數據信息量來客觀地對指標權重進行賦值的方法。在評價過程中,指標值的變化幅度越大,說明它對整個系統以及其他指標的影響程度越大,其權重也就越大[3]。運用熵值法對系統中指標的權重進行賦值,能夠克服主觀賦權法存在的主觀性過強、原始數據信息丟失等問題[4]。
2.熵值法原理介紹
(1)指標的標準化
將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以除去數據在單位與數量級上的影響。本文采用“極差法”對原始數據進行處理,設標準化后的矩陣為Y,則:

逆向指標取其倒數使之正向化,進而標準化處理。由此得到標準化矩陣:Y={yij}m×n
(2)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ej值:

(3)計算第j項指標的差異性系數:

(4)計算第j項指標的權重:

(5)計算第i個樣本的綜合得分:

本文選取2003—2012年間吉林省清潔生產發展狀況為樣本,對吉林省清潔生產情況進行測算與評價。通過數據調查及參考統計資料獲取數據。參考統計資料包括《吉林省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及《吉林省環境狀況公報》。權重由以上基礎數據計算得出(計算過程略):工業污染物排放(0.253),清潔生產工藝和技術(0.240),清潔生產執行情況(0.223),環境保護建設情況(0.198),清潔生產公民意識水平(0.086)。利用各個層次各項指標的權重,計算得出2003—2012年吉林省清潔生產各個系統的得分和綜合得分(見表1和圖1)。

表1 吉林省清潔生產評價綜合得分情況
2003—2012年吉林省清潔生產綜合得分分別為:7.93、8.68、8.36、8.92、9.67、9.93、10.34、11.64、11.44、13.09。從總體上看,吉林省清潔生產綜合得分呈逐年上升趨勢,2012年清潔生產綜合得分為2003年的1.65倍。由此可以看出吉林省清潔生產總體水平持續提升。

圖1 吉林省清潔生產綜合得分
在2003—2012年這段時期內,2005年與2011年綜合得分與前一年相比分別出現小幅下降。綜合評判各個子系統可以看出,這兩年的工業污染物排放綜合得分與環境保護建設情況綜合得分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2005年吉林省清潔生產尚處起步階段,環境持續惡化趨勢初見遏制成效,局部生態環境質量雖然有所恢復,但生態破壞情況依然嚴重:松花江干流水質較前一年相比下降,東遼河、西遼河檢測水質呈現出重度污染現象,單位產出所排放的大氣與水體污染物與前一年相比均有所增加。
污染物排放子系統綜合得分增長率偏低,僅為6.94%,滯后于清潔生產工藝與技術,反映出吉林省清潔生產工作還有待深入。技術與工藝的改進并不能夠完全代表污染物排放的減少,還需加強清潔生產管理水平,更加科學合理地安排生產各個環節。
清潔生產工藝與技術、清潔生產執行情況、清潔生產公民意識水平綜合得分年均增長率提升幅度較大,分別為7.68%、8.10%和8.02%,說明近十年來吉林省清潔生產實施不斷深入,開展的范圍不斷擴大。但是從每年的情況來看,清潔生產工藝和技術綜合得分在2005—2010年總體上處于緩慢上升階段,在2004、2009、2012年快速增長,在十年間波動劇烈(見圖2)。

圖2 清潔生產技術與工藝綜合得分增長率
盡管2003—2012年期間吉林省清潔生產綜合得分整體呈上升趨勢,但內部子系統發展并不協調,有的甚至是不足的。因此,吉林省清潔生產需要全面的發展,以達到“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
對開展清潔生產的企業,給予財政補貼、政府擔保貸款或稅收優惠,對新建清潔生產項目給予土地上的優惠政策。由于政府與企業間信息不對稱,應減少對企業固定補貼的比例,盡可能地以實施清潔生產措施后的產出成果為依據,補貼額度應與實施清潔生產所帶來的環境與經濟效益掛鉤。同時,政府的補貼機制還應考慮到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補貼的數量應隨著外部宏觀條件的變化而進行實時調整。由此,可促進企業自覺提高自身的努力程度,以提升實施清潔生產所帶來的社會整體利益的效果。
排污權實施有償出售以及排污權交易制度的建立,對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產生了積極的激勵作用。可以促進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節約購買排污許可證費用,并能夠在排污許可有剩余的情況下將其出售,從而帶來額外收入。吉林省排污權交易制度建立過程中應關注以下幾點:(1)對污染物排放實行總量控制,確保環境質量得到保障;(2)實行排污許可證有償出售;(3)設定完備的市場規則,如交易種類、數量的界定等;(4)企業間交易行為在市場中進行,應根據市場的供求情況,通過協商確定交易價格;(5)消除不同地區間交易壁壘,實現省內污染物排放權可跨地區自由交易。
隨著清潔生產工作的逐步推進,清潔生產不僅需要外部的激勵措施,還需要企業自身加強管理制度、激勵制度來提高內部的清潔生產的運行效率[5]。內部激勵措施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1)激勵與懲罰相結合,不能片面地把激勵看作是對實施清潔的相關員工的獎勵,而缺乏對其行為及業績的約束;(2)保證薪酬的公平性,但要適當拉開差距,獎勵要與清潔生產業績掛鉤;(3)建立科學的清潔生產業績的評估與審核制度,提高效率和公平性;(4)對于開展清潔生產企業的員工,在進行物質獎勵的同時應注重精神上的激勵,對他們的勞動成果與創新成果給予相應的支持與肯定,以激發員工實施清潔生產的熱情。
建立清潔生產培訓長效機制,增強企業管理者的清潔生產管理能力與技術能力。組織企業普通員工學習清潔生產知識,增強他們對清潔生產的認同感與責任感。培養消費者的綠色消費習慣,加強對清潔生產的宣傳力度。從國外經驗來看,經過大力的宣傳,普通消費者能夠了解綠色產品并具有濃厚的購買興趣,可以讓公眾更加青睞清潔生產企業生產的產品,激勵企業主動開展清潔生產工作。
[1]UNEP.Cleaner Production Assessment in Meat Processing[M].UNEP/Earthprint,2000:5-7.
[2]曲向榮.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7-10.
[3]邱蔻華.管理決策與應用熵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1-19.
[4]韓增林.東北地區經濟綜合發展能力時空差異分析[J].經濟地理,2010(5):716-722.
[5]Porter,L W Awler.Managerial Attitudes & Performance[M].Homewood,Illinois:Dorsey Press,19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