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維莉
別為“愛”妥協
記者 趙維莉

當孩子們再次背起書包回到校園的時候,不少家長感覺松了一口氣——終于開學了!讓他們有如此感嘆,只因和孩子們“斗智斗勇”的日子結束了。父母在孩子面前說一不二的年代早已過去了,在“民主”盛行的今天,孩子們也開始為了自己的“小九九”和家長們討價還價。可是,這樣的談判總以家長失敗告終,教育專家禹春老師指出這樣的失敗源于“愛”。
一開學,在國有企業負責辦公室工作的馮先生立馬就把兒子“打包”送回去了,不是父子感情不好,而是如果再和孩子多呆一陣“我的腦袋都快要炸了”!作為幾千人大廠的“管家”,馮先生工作起來有條不紊,面面俱到,可是每每一遇到兒子和他講條件,他只能主動投降。
“我兒子今年讀初三,這不馬上要中考了嘛,他就在家享受起國寶級待遇。”馮先生表示,雖然初三寒假有限,但是在過年期間,為了不讓孩子打亂學習計劃,不為外事分心,他可是被迫答應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比如說每到周末,他一定要堅持看完一檔綜藝節目才肯睡覺,上床的時候肯定超過十二點了,我們強制他進臥室,他會說,讓我看吧,明天我多做兩頁。”這樣的“談判”,馮先生是萬萬不肯妥協的,結果孩子便用沉默的方式來對抗。到最后,他也只好退讓。
也許是嘗到了“甜頭”,以后每每自己的要求或者愿望無法得到滿足,馮先生的兒子都會和父母“談條件”。面對孩子的討價還價,馮先生表示自己真的是“無心招架”。
“其實馮先生輸了‘談判’的真正原因是,他的弱點被兒子抓住了。”青少教育專家禹春老師表示,家長與孩子的“博弈”中,家長們往往都“輸”在了“愛”上,“因為愛,家長們對孩子包容,愿意原諒他們的一切,更狠不下心來對他們過分嚴厲,只要不太出格或是在承受范圍內的事情,許多家長最后采取的辦法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也在無形中讓孩子變本加厲。”禹老師指出,面對越來越喜歡討價還價、并屢屢得手的孩子,家長們應該首先反思,是不是自己對孩子的愛太過縱容,而失去了原則,如果這樣的情況不能及時得到控制,并改正,那么會讓孩子變得更任性。
要知道,漸漸要融入社會的孩子所面臨的環境會越來越復雜,而在這個講規則的社會里沒有人會像父母一樣去容忍和妥協孩子的一言一行,所以作為中學生的父母就要從此刻開始有意識地去培養孩子們“規則”思維,而不是為了達到目的找各種理由、借口,為自己爭取,這樣的自我甚至自私的行為將很難在社會中立足。
那么面對要求越來越多、越來越會講條件的孩子,家長們有什么好的應對之策嗎?禹老師給出了幾點建議:
首先,不妨先制定“家規”。“家長們必須明確地和孩子表明,作為家庭成員遵守家規是義務,而其中的規則家長們也最好與孩子們一起商定,而是不霸道實行。”禹老師指出,規則會讓孩子懂得哪些是底線、是不容置疑的,而制定家規也不是針對誰,是每一個人都要遵守的,家長也要帶頭執行。比如說,規定吃飯時不許看電視,這樣就會增加親子間餐桌的互動時間,如果孩子要求吃飯時看電視,那么家長就可以表示,要么吃飯,要么看電視,二者不可能同時進行,也絕對沒有商量的余地。
既然有了規則,家長和孩子都要遵守,但凡事都會有意外,所以禹老師建議家長們還要靈活掌握,但是遇到重大原則性問題一定要拒絕。“可以說就是要做到抓大放小,畢竟家庭環境應該是溫馨和諧的,所以在孩子不觸犯底線的前提下,家長可以適當答應孩子一些要求,畢竟對于十幾歲的孩子來說,所有的要求全被回絕,也是很傷自尊、面子的事情。”比如說,原本是應該先整理好房間再吃完飯,但是孩子餓了,家長就可以把這個順序調整一下。類似這樣非原則性問題,可以適當讓步,給孩子一些自主的空間。但是對于晚上十點以后不準用手機、上網這樣的原則性問題就要“寸土不讓”。
此外,禹老師要特別提醒各位家長,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則,不能因為自己是成年人或者拿出家長的權威去違反家規,“家長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所以家長的立場一定要堅定,對于一件事的態度要前后一致,不能情緒化,否則會讓孩子學會察言觀色,進而想辦法與家長討價還價。”禹老師強調,別以為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懂,要知道在這個信息發達的社會,父母已經不再是孩子唯一獲取外界信息的來源,所以家長一定要給孩子正確的示范,不要讓外界的不良信息影響孩子。
最后,禹老師要告誡各位家長在與孩子“談判”時,要注意方式方法,“無論是拒絕還是妥協,家長都要向孩子講清理由,讓他明白其中的道理,就算是妥協,也要做好后期的督促工作,不能放任自流,把規則落實到位。”切不可拿出“我是老子我說的算”的態度,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家長才能得到相等的尊重。
編輯/趙維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