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維莉
美國人更像大孩子
記者 趙維莉
對于很多即將留學的準留學生以及他們的家長來說,到底能學成什么樣,在是否能適應當地環境的問題下,顯得有些“飄渺”。畢竟中國的大多數孩子都是在父母精心呵護下成長,現在要離家萬里求學,屬實讓家長很難放心。作為中學生來說,在外留學選擇的生活方式通常為住校或寄宿家庭。在一個陌生的家庭里,加上文化差異、語言差異,這對十幾歲的學生來說真的是很大的考驗。本期我們請到了在美國求學的季云婷,看看她的寄宿生活有哪些“守則”。

季云婷是在一年前也就是讀高二的時候選擇出國留學的。家里條件不錯,她也想走出去開開眼界,于是在近八個月的準備后,她來到了美國開始了全新的高中生活。從小就是文藝骨干的她外向、開朗,在走出國門前,她曾自信地認為自己能很快適應寄宿家庭生活,但是現實真的如此嗎?
云婷選擇的寄宿家庭是一個很溫馨的五口之家,爸爸媽媽和三個漂亮的女兒,其中大女兒的年齡和她相仿,這也是她當初選擇的原因——畢竟同齡人之間更容易找到話題。而這個選擇很正確,在大女兒莎拉的陪伴下,云婷的語言提高很快,而且她們一家人對中國都非常好奇,希望通過云婷來了解這個東方國度,“我覺得在美國,不分年齡,他們的心理狀態都特別像大孩子,同樣他們對待朋友也很真誠,當你回答他們的問題時,他們會非常認真地聽,讓你很有成就感。”云婷建議說,很多中國留學生放學回家之后,都喜歡把自己關在屋子里做自己的事,或是把交際圈固定在華人圈子里,這對你融入當地主流社會是不利的,所以不妨多抽出點時間和“家人”交流,要知道接下來的一段不算短的時間大家將生活在一起,越早融入越有利于你今后的學習生活。
同時,在美國人看來無論年紀大小,都要有主見,與中國的父母相比,美國的父母更愿意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選擇讓他們自己來決定,這樣的改變讓云婷一開始有些不知所措,好在她積極調整自己,而這樣的“做主”也讓她成長不少,首先她學會了“責任”。
“當我做好選擇時,就意味著我要對其后帶來的后果負責,”云婷說美國人認為如果那是你的事情,只有你有權利去選擇,而你做了選擇就不能輕易反悔或放棄,因為他們更喜歡誠實的人。她很認真地表示,她曾有一個同學就因為抄襲作業而被學校開除——所以,你要尊重美國人的習慣。
大多數人都認為美國人隨遇而安,其實他們更注重生活的舒適度,但這個舒適并不意味著浪費,相反美國人對浪費深惡痛絕,云婷舉例說,很多女孩兒為了保持身材可能會吃得很少,所以你要根據自己的食量來夾取食物,而不是等到餐后留下殘羹剩飯,那只會讓你的個人形象大打折扣,“我美國家里的小妹妹只有五歲,曾經因為剩下食物太多而被罰。”不過美國的家長很少有人會動手,因為那是“違法”的,甚至可能失去撫養權,所以小妹妹得到的處罰就是接下來的一個星期里每天都要幫忙洗刷碗筷。
而另外與中國家庭的最大不同,那就是很多美國家庭都會有自己的“規則”,“這些規則更多的是用來約束孩子的,比如說最晚要幾點之前到家,每周要做幾次家務等,這些你都必須遵守的,因為這是每一個家庭成員對家庭的尊重,也表達了一種愛護。”這樣的參與家庭生活,讓季云婷很快找到了另一種不同的家的體會,“讓我感覺,對這個家庭也有了責任。”
與中國小孩的“富裕”不同,美國大多數小孩的零花錢還是有限的,所以家長們會鼓勵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賺錢,比如說送報、幫別人遛寵物、修剪草坪等,季云婷到美國一個月后就開始給家里的三姐妹當起了中文老師,“第一次拿到屬于自己的報酬,雖然不多,但很高興,我還買了禮物送給他們,雖然禮物很小,不過她們很高興。”她說在美國沒有請客、吃飯的習慣,所以當你想要表達感謝時可以選擇一些小禮物送給他們,她當時選的就是從國內帶過去的中國結鑰匙鏈——這也是她聽“前輩”的建議,特意備下一些。
作為一個歷史很短、人種復雜的國家來說,美國更像一個大熔爐,用一個包容的“大肚子”將世界各地的文化兼收并蓄,并發展出具有鮮明美國特色的文化。而大多數美國人是熱情奔放的,喜歡和人交流,云婷說只要足夠的真誠、熱情,就會很快地和他們打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