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者,治之端也。”要跳出歷史周期律、實現長期執政,要走好中國道路、實現長治久安,唯一的出路就是全面依法治國。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票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圖為毛澤東、周恩來在大會上
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人們發現,中國歷代封建社會并不缺乏法律制度。自國家出現后,中國歷代統治者就開始通過國家機關制定法律,建立法律制度。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特點鮮明的法律體系。我們所熟知的如《秦律》 《唐律》 《大明律》 《大清律例》。不過,中國古代法律從維護等級制度出發,賦予貴族官僚以各種特權。也正是由于絕對權力和特權的大量存在,中國始終無法走出“人治”和“改朝換代”的歷史困境。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高度重視法律在管理國家中的重要作用。早在根據地時期,中國共產黨就積極探索如何通過法律管理國家。瑞金時期,中國共產黨便制定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作為中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工農民主政權的根本法。它確立的人民當家作主的蘇維埃憲政模式,是新民主主義憲政的雛形,為中國共產黨以后的法制路程奠定了基礎。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奮斗,終于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開國大典前夕,第一次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將革命勝利成果和新中國成立后的大政方針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依法治國的決心。1950年5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正式法律。
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此后,在短短兩三年時間里,近1000個法律、法令和法規頒布,由此拉開了中國法制建設的序幕。然而,中國法治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正如鄧小平所言:“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比較少。”由于幾千年根深蒂固的人治傳統,我國在治理國家的道路上走了很多彎路,偏離了法治的道路,付出了慘重代價,甚至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這樣的動亂。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使中國迎來了法治的“柳暗花明”。十一屆三中全會強調了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重要性,并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針,由此,中國開啟了法制建設的歷史性進程。正如鄧小平于1992年在深圳所言:“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
1982年12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部憲法在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正式通過并頒布。1982年憲法在序言中莊嚴強調:“憲法與法律之尊嚴與權威:‘本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由此確立了憲法在我國政治生活中不可侵犯的神圣地位。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在取得成績的同時,市場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也陸續出現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便召開在這樣復雜的形勢中。黨的十五大在我國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十五大正式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并對依法治國的內涵作了具體闡述:“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根據當時的形勢,十五大對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作了如下概括:“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黨的十五大正式將依法治國提升到“治國方略”的戰略高度。1999年3月,第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載入憲法。這是國家治理方式的重大轉變,我國開始進入了法治進程的新階段。
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黨的十六大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到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立法目標和任務。黨的十六大還提出要“實行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輔相成”的命題。黨的十七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作出戰略部署,提出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強調要全面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從黨不斷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來看,黨對依法治國這一理念的認識不斷深入,對依法治國的重要性不斷明確,使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方略的內容不斷豐富和充實。

黨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這一重要命題,十八大報告提出“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十六字方針,這是對社會主義法治內容的豐富,表明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入了新階段。
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提出并深刻闡釋了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為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提出了共同的奮斗目標。然而,由于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如何領導全國人民實現中國夢,黨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必須重視法治的作用。十八大結束不到一個月,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開宗明義地指出:“新形勢下,我們黨要履行好執政興國的重大職責,必須依據黨章從嚴治黨、依據憲法治國理政。”隨后,習近平又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提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擴大人民民主,推進依法治國。”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有著重要作用。只有真正實現法治,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獲得堅實有力的制度保障。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結號,提出“建設法治中國”的新目標,中國的民主法制建設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法治中國是自黨的十五大以來,有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升華。同時,全會強調了“法治思維”,強調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正如習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講話所言,要求“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規范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2014年1月,習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依法辦事,帶頭遵守法律,牢固確立法律紅線不能觸碰、法律底線不能逾越的觀念,不要去行使依法不該由自己行使的權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提高運用法治思維的能力,依法辦事,有效避免腐敗事件的發生。
實現中國夢,必須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識、匯聚力量,而依法治國是凝聚中國力量的重要途徑。在這樣一個中國發展的關鍵期,通過了依法治國指導性文件——《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這個總目標,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是我國國家治理領域的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關于依法治國的180多項重大舉措,涵蓋了依法治國的各個方面,其中涉及完善法律體系、推進依法行政、保證司法公正、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等方面,為依法治國和建設法治中國描繪了藍圖。
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強則國家強。面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臨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正如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的那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國夢的實現與社會主義法治的實現有著內在的統一,中國夢的實現內含著對法治中國的要求,全面依法治國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是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