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保衛 田宇峰

沈陽高新區的沈陽國家大學科技城
201的 4沈年陽11國月家,大在學沈科陽技高城新,區代表遼寧科技實力的東北首家超算中心拔地而起,5000多萬元的科技計劃資金是這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能力建設的主要資金來源。把5000萬元投入到一個項目,對于以前的科技計劃來說,是基本不存在的,而當下,這正是遼寧科技計劃體制改革“凝聚資源辦大事”的一個縮影。
科技創新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是老工業基地實現內生增長的動力和引擎。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省緊緊圍繞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充分釋放科技創新活力,出實招解難題,下真功求實效,優化政策供給,完善制度規范,不斷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全省科技創新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遼寧新一輪振興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強化頂層設計。省科技廳按照“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聚焦戰略目標,集中資源、形成合力,突破關系國計民生和經濟命脈的重大關鍵科技問題”的改革思路和要求,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構建了新的科技計劃體系,設立了引領、支撐和引導三個計劃層次。引領計劃以形成重大技術成果為目標,重點支持“100個中國第一”和科技創新重大專項;支撐計劃以支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重點支持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和高新區、科技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引導計劃以完善科技研發體系為目標,重點支持基礎性、應用性、示范性、公益性科學技術研究。
強化制度保障?!吧罨母?,政策先行”。省科技廳對《遼寧省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 《遼寧省科技計劃項目經費預算管理辦法》等政策措施進行了集中修訂和完善,使科研項目管理、資金配置、經費使用等制度得到進一步規范。圍繞需求聚焦重點。首次推出了創新信息征集制度,全年面向社會公開征集遼寧省科技計劃項目申報指南方向建議,全面了解掌握我省的科技創新需求。在此基礎上,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科技發展戰略和規劃,以及區域創新的重點任務,按照產業、基地、項目、人才、平臺“五位一體”進行項目重點方向的凝聚和統籌。科學立項決策公開。推出了“四審一決策”的立項機制,對所有申報項目實行初審、復審、評審、互審,最終由辦公會予以審定;注重發揮各相關主管部門、專家和社會有關方面的作用,適度下放了初審權限,相應擴大了評價范圍;注重決策過程的公開,及時向申報單位反饋評審結果和意見,向社會公示擬立項情況,實現立項過程的“可查詢、可追溯”,讓科技計劃項目的選擇更加科學、公正、透明。高效管理規范流程。從計劃項目的指南編制、項目申報、審核推薦、專家評審、預算審核、項目立項、中期檢查、結題驗收,一直到績效考評,建立了全過程閉環管理流程,對各管理環節進行了流程任務分解,明確了科技部門、財政部門、初審推薦單位、項目承擔單位、項目負責人等各相關主體的責任,使每個責任主體都能有章可循,依規辦事。分類指導提高資金效能。攻關和產業化類的項目,主要以財政資金吸引企業投入和金融投資為主,項目資金安排一般按企業研發投入總額的20%予以支持,重點吸引企業投入。通過設立科技金融資金,與銀行、社會投資機構合作開展風險補償、貸款擔保等,吸引金融資金加大對企業創新的投入?;A性、公益性、共性技術研究以放大財政資金投入為主,通過與社會資金共建自然科學聯合基金等方式,匯集社會資金加大政府在基礎應用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的投入。同時,在投入方式上除直接支持外,還采用事后補助、成果獎勵、科技金融等支持方式。
強化監督管理。為了強化資金監管,科技廳新建了項目預算審核和績效評價制度。在項目立項、評審、中期檢查及績效評價環節中嵌入財務審核環節,重點將財務管理部門審核環節前置,在項目初審過程中引入地方財政管理部門進行財務評價,在復審環節中由專家開展財務評審,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技資金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益。率先建立省科技計劃項目的科技報告制度,對研究與實驗內容、產品、工藝設計信息、生產線工程信息、論文、論著及主要成果等相關信息進行匯交上報,推動科技成果的完整保存、持續積累、開放共享和轉化應用。在內部監督上,健全和完善科技計劃管理的內部約束機制,將項目組織、評審、立項、監督等管理職能分開,科技廳紀檢監察部門全程參與。制定了《遼寧省科技廳關于違反內部管理制度責任追究實施辦法》,進一步強化制度約束,最大限度地減少本部門的自由裁量權,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東北大學云計算科技產業園主體建筑之一——“東北區域超算中心”主體建筑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是科技創新的“最后一公里”。為加快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2015年1月30日,省科技廳、教育廳、財政廳、人社廳、國資委、知識產權局等六部門聯合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意見》。該《意見》在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管理和實行收益分配激勵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制度性安排,打通了科技創新的“最后一公里”,標志著遼寧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駛入快車道。
取消科技成果處置的審批程序??萍汲晒鞘聵I單位國有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使用、處置一直按照現行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制度執行,只有經過單位主管部門或財政部門審批方可進行。新的成果轉化政策,取消了財政部門和單位主管部門所有的審批和備案要求,將科技成果轉化的權利完全授予了成果處置單位,并可自主采取轉讓、許可、作價入股等方式轉移轉化科技成果,單位的自主權進一步擴大。
科技成果處置的收益權全部歸單位。成果處置收益歸屬問題,一直是各方爭議的熱點。此前高校和科研院所處置科研成果所得收益需要全部或分段按比例上交財政。新政策規定全部留歸單位支配,并用于對成果完成人和為成果轉化作出貢獻的人員的獎勵及今后的科研活動,進一步調動了單位和研發人員的積極性,讓單位和研發人員的創造和智慧得到充分尊重,并從科技成果轉化活動中得到實惠。
積極探索建立符合科技成果特點和科技成果轉化規律的管理新模式。對建立科技成果市場定價機制,建立規范、合理、有效的單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收入分配和激勵制度,落實科技成果向境外轉讓、許可的管理制度都作了較為詳細的規定。同時,為加強對取消科技成果使用、處置的行政審批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活動的監管,《意見》規定建立單位和單位主管部門、財政部門、項目管理機構各個層次相互銜接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年度報告制度,對省屬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管理方面也作了專門規定。
開創性地推動了新型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首批組建了東北大學超算云計算信息技術、大連理工大學先進設計制造等8個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平臺、24個專業技術平臺和1個創新綜合服務平臺。圍繞裝備制造、冶金、化工等傳統優勢產業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分子育種、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組建了三類創新平臺。與中科院簽署了共建區域性創新平臺合作協議,著手建設國際一流的沈陽材料國家實驗室、大連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和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創新研究院。
省科技廳積極推進遼寧股權交易中心開設“科技板”,2014年初與省金融辦聯合下發《關于推動科技型企業到遼寧股權交易中心掛牌的通知》,526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在遼寧股權交易中心“科技板”掛牌。新上市高新技術企業3家,實現融資35.2億元。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建聯合基金,放大財政資金3倍以上。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建遼寧聯合基金,規模達6000萬元。鼓勵各市科技部門、高新區與金融部門合作,創新信貸產品,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服務,重點支持了鞍山、撫順、本溪、營口、阜新、朝陽6市開展的科技金融試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