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晞

遼中縣一角
春暖花開的4月,正是郊游尋春的好時節。今年4月,遼中的百姓有了新的踏青點。依水而建的東湖、蓮花湖公園風景綺麗,游人如織,大自然的美景與現代化城市和諧共處,演繹出一幅幅動人的畫卷。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率不斷攀升,但建設資金缺乏,基礎設施不配套,土地城鎮化快過人的城鎮化等問題日益凸顯。如何統籌協調好上述問題,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成為重中之重。遼中縣堅持以人為本,“產城融合”“以產促城”,為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探索出一條新路。
利用區位,“以產促城”。從地理位置上看,遼中下轄沈陽近海經濟區,東北內陸唯一的綜合保稅區——沈陽綜合保稅區也坐落于縣域內。秦沈鐵路、京沈高速公路、遼寧中部城市群環城高速公路和沈西工業通海大道等貫穿其間,距離最近的出海口營口港僅69公里,距沈陽桃仙國際空港65公里,1小時經濟圈可覆蓋鞍山、撫順等省內8個大中城市。區位優勢明顯的遼中以近海經濟區和綜合保稅區升級為著力點,加快實施縣城跨河發展戰略。整合老城區、濱水新城與產業新城、茨榆坨四個片區,組成遼中新城基本架構,形成了以蒲河生態廊道產業帶和出海通道產業帶為主的發展格局。在南部近海新城,以蒲河為城市發展內核,重點發展環保節能等低能耗、高新科技產業;在北部珍珠水城,統籌實施北部“一崗四堡”五鎮規劃建設,全力發展商務會議、文化創意、旅游地產、度假觀光、生態農業、休閑娛樂等新興產業,加速形成新興產業集聚區。“一帶、兩城、多支點”的城鎮發展格局有力地促進了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
騰籠換鳥,“產城一體”。借助土地增減掛鉤政策,遼中以村為單位成片實施土地整理開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一方面引導農民向農村新型社區集中,另一方面也為產業發展拓展了空間。僅在牛心坨鎮西房身村和姜家村,就利用土地掛鉤政策新建近13萬平方米的回遷樓,騰出的建設用地大力發展果品產業,成功引進投資3億元、年收儲10萬噸的果品儲藏及深加工項目,既帶動周邊群眾就地就業,又延伸了產業鏈條,促進了群眾增收,產業發展與新社區建設相得益彰。
因地制宜,“產城互動”。新型城鎮化建設,核心在于以人為本。在全力打造集行政辦公、金融商業等為一體的現代生態綜合城區的同時,遼中縣結合自身實際,大力發展生態莊園等符合縣域發展實際的項目,帶動產城互動。他們選擇蒲東街道西荒地村、烏伯牛村、達營自然村作為“產城融合”推進城鎮化試點村,將鄉村莊園經濟與農業、旅游業和房地產業有機結合,催生了農業地產、田園都市等新興經濟業態。產業項目的集聚,帶來更多就業崗位,吸引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人口的聚集又加速了市民社區的形成,產業發展對城鎮化建設的支撐作用在遼中越發重要。
隨著政務服務中心落戶新城,市政道路、供水、供暖和綠化等基礎設施配套項目宣告竣工,遼中的“產城融合”日趨深入,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綜合承載力顯著提高。人間四月芳菲盡,縣域桃花始盛開。“產城互動,人本建城”的遼中正昂首闊步走在通向現代化城市的快車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