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勇威 楊微
中西方文化交往中的文化霸權現象及其產生的阻礙因素
魯勇威 楊微
全球化是我們這個以發展為主題的時代的顯著趨勢,其表現的不可逆性及多視角的特性也同時觸碰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期間,全世界各個民族間文化的廣泛交流對不同民族文化都不可否認的產生了深遠且持久的影響。藉此,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針對不同文化的熱議和研討。其中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的形成過程包含并深刻反映著各種充斥博弈的因素:政治權利,意識形態,經濟利益,地域身份,民族認同等多方面的文化結構,這是因為民族文化交流背后也牽絆著各種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權利的角逐和紛爭。當下,只有文化交往與平等交流才意味著無羈絆的思想交流,和最終的廣泛的共識。為此,西方發達國家往往憑借自身強大的國家機器,先進的科技水平及無所不在的經濟影響力極力鼓吹并標榜自己民族文化為世界性的,且為最先進的文化,并大肆進行文化的擴張,輸出其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意圖樹立西方的文化霸權。
在20世紀30年代,最早由意大利共產黨著名思想家葛蘭西提出文化霸權這一概念。“文化霸權是一種文化強權,必不可少的思想文化統治形式”他認為,在當前的民族文化交往中,存在著文化霸權,它也是一種文化殖民形式。它具體來說是指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念的強迫行徑。由此可以看出,文化霸權實則是應該堅決加以反對的強權統治的反映形式。在整個西方社會里的各種媒體,媒介都充斥著多種多樣的西方文化的產物。傳媒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西方發達國家向世界宣傳,灌輸文化意識形態的最赤裸裸的,最有效的途徑。尤其是高速發展的因特網為主的網絡充分體現了人類文明相互交流活動的國際化,民主化和自由化。然而同時,不同民族文化的自主權和發展權完全受到了這種以高科技為主要媒介宣傳手段的文化霸權排擠和攻擊。由此,這種文化霸權的實質就是在民族文化交流及互動的粉飾下,充分利用先進的文化信息傳播手段進行悄無聲息的,神不知鬼不覺的文化意識形態的滲透和別有用心的同化。以期達到騙取民意,攪亂社會的和平與穩定,培養為自己的利益發聲的政治代言人,進而達到通過各種強硬甚至軍事手段達不到的目的。在大多數的國際組織和國際機構中,以軍事,政治,經濟以及媒體傳播等領域實力最為強大的美國一手主導國際社會規則的制定和更替。在文化全球化的過程中,大多數國家希望保持民族文化的自主權,發展多元文化平等交流的世界文化嶄新格局。然而這種平等發展的理想訴求確很難實現,因為以美國為主體的西方強勢文化集團對世界的影響無處不在,對這種占據主流的強勢文化形式的改變需要長期的過程。
西方文化霸權對于當前中西方文化進一步交流與發展產生了諸多的阻礙因素:
就國際政治經濟來看,反映西方文化價值觀及取向占主體地位。總體上說,近乎全球的涉及國際經濟秩序的各種規則全部是由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在當前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方文化交流與碰撞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主體文化憑借其強大而又無處不在的經濟,政治,貿易往來和傳播媒介的優勢,向全世界進行不對稱的文化侵略和同化,著力改變雙向互通的文化交流為單向輸出模式,這也就造成了中西方文化在這一層面的交流的不平衡。與此同時,歷經改革開放三十幾年的不斷發展與跨越式進步,我國經濟盡管一直保持高速增長,廣大人民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突飛猛進,這一切都堪稱世界近現代以來國家發展模式的奇跡之舉。然而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我國畢竟實行市場經濟體制時間極為短暫,與其他很多西方發達國家在各個方面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在當今世界范圍內,經濟一體化,全球化的發展背景下,國際經濟秩序其實就是“強者制定的游戲規則”從這點可以看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一流強國主宰整個經濟,文化交流的游戲規則并且在軍事,政治上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因此,大部分都代表了西方國家的根本利益和主張,對于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和訴求卻很少得到體現與顧及,這對于大部分的發展中國家而言都是有失公允的,這也與文化間平等交流這一廣泛受到認可的國際交流原則相悖。而我們中國做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和損害,進而顯現出了發展的局限性和劣勢,從而加劇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失衡甚至矛盾叢生。
首先,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傳播面向世界時具有信息取向的優先權。這是因為西方發達國家借助其先進的科技優勢,通過各種媒體渠道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全方位的信息傳播,憑借此種方式謀得更大的現實利益。而發展中國家民眾在西方強大媒體信息的宣傳影響下,將對本民族文化產生困惑與動搖;長此以往,這種趨勢就會威脅到發展中國家的文化繼承,發展和創新。
其次,西方文化產品的大量涌入也對發展中國家傳統文化及其產業形成沖擊。西方文化產品主要指印刷制品,音像制品,各類電子游戲,動畫,漫畫制品等技術先進,畫面逼真,層層滲透的西方文化商品,不僅奪取大量錢財更潛移默化影響了發展中國家人民意志及對本國的文化層面的忠誠度。從而使文化擴張和滲透與經濟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當人們日常消費這些產品時,就會受其價值觀,生活方式,思維慣性等方面的影響,逐漸就會忽視本民族的固有傳統,動搖甚至喪失了本民族的民族認同感。
最后,西方學術話語影響著中西方學術方面的深入交流。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這一點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已毋庸置疑,同時全球化也帶來了強勢語言與弱勢語言的差距,即英語和漢語的差距。從使用人口上看,漢語是強勢的,但從傳播主導來看,英語是強勢的。它使母語是英語以外的人有一種極大的壓力:在未來,如果想更好的生活下去,就必須要熟練運用英語。另外,由于英語具有的強勢的地位,使得我國學術領域無法有力的表述本民族文化的優秀章節,甚至未來也可能我們中國優秀燦爛而極為豐富的學術思想不為大部分人所知曉。反觀,英語卻以簡單實用,易于溝通而不斷深入地滲透到我們的學術話語中來。
相對于西方在科學技術方面的主導地位,我國在科技交流與發展領域仍然居于守勢。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領域,存在于中國和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很大。尤其是與中西方文化交流關系密切的信息科技技術方面,中國有著明顯的不足。這主要是由于幾方面因素造成的:用于科學信息技術方面發展的資金有限,這直接制約了我國信息產業空間的擴展。再者就是人才流失嚴重。一種是顯性流失,即人才出國留學,后為他國所用;另一種是隱形流失,即人才雖未流失,但卻為駐中國的外企所用。
總的來說,全球背景下的中西方文化交流與發展不但擁有著難得的推動力和廣闊的機遇,也使我們感受到了來自西方嚴峻的阻滯力和強大的羈絆,形成了不利于我國在國際層面與他國尤其是西方發達的強國間的多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的阻礙因素。對于中國悠久的文化來說,要抓住機遇,充分利用好這個推動力,從西方文化的霸權重圍中積極突圍,成功地鞏固與發展新世紀的中國先進的民族文化。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魯勇威,吉林省長春人,講師,主要從事教學法及西方文化史研究;通訊作者:楊微,吉林省長春人,講師,主要從事教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