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經濟學視角下會計信息失真思考
張寧
Point
會計信息的失真會導致決策的失誤,給企業以及國民經濟帶來無法估量的經濟損失。要想從根上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注重問題的本質,加大信息失真的監管與處罰力度,減少違規的收益空間,提高風險成本,不斷的健全法制法規,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是控制會計信息失真的有效途徑。
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是反應公司效益的依據,是企業投資、策劃、決策之根據,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無可替代。然而,隨著國家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大,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卻越來越嚴重,嚴重擾亂經濟秩序,阻礙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因而,如何加強會計信息管理,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對提高企業以及社會的經濟效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會計信息屬于一種產品,具有自身的特點、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1 特點:會計信息也是信息產品的一種,信息產品與物質產品的區別在于,信息產品具有共享性、無形性以及可復制的特性。其共享性以達到多方共同使用的目的,而不影響轉讓方的信息數量;復制性體現在零成本,操作方便、簡便;無形性是以文字、數據的形式存在,體現實物的真實價值。也就是說,信息產品共享性是非競爭性的體現,可復制不但體現簡便快捷,同時也體現出非排他性的特點。
1.2 會計信息產品與其他信息產品的區別:作為信息產品就有所有信息產品的共性,同時又與普通信息產品有本質的區別。會計信息產品不是獨立存在的產品,隸屬于企業產品。會計信息產品是對企業產品的真實反映,消費者認可企業產品的過程中,同時就會產生會計信息,會計信息的價值也就得到充分的體現。會計信息產品的使用價值是能夠真實體現企業價值,一旦離開了企業產品,會計信息不具任何意義。因此,會計信息產品與企業產品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
1.3 會計信息產品的價值分析。會計信息作為信息產品的一種,具有自身價值與使用價值。會計信息產生的過程是勞動的結果,具有一定的價值意義。會計信息產品的使用價值主要體現在多樣化的使用特點:管理者運用會計信息產品調整經營管理;投資者運用會計產品了解企業的財務、管理、經營等實際情況,并以此作為投資決策的依據;國家職能部門根據會計信息了解產業情況,并以此制定、執行國家相關政策與法規,以便實施宏觀調控等。
會計信息失真與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密切相關,不同社會環境與經濟環境所形成的會計信息特點不盡相同。我國處于經濟的轉型時期,不論是政治、經濟與法律都處在完善的過程中,會計信息的失真同樣具有其特殊性。我國現階段會計信息失真的特點主要表現在規模大、危害高、存在普遍性等特點,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缺乏會計信息的正當監管。國家職能部門的正常監管是職能的體現,然而不恰當的干預是越權行為,職能部門在經濟上的越權干預,就會直接導致、鼓勵、縱容會計的違規行為,受計劃經濟的影響,我國職能部門對企業形成習慣性的行政干預,亂攤派、瞎指揮的現象時常發生。國家的行政干預會打擊企業生產經營的積極性,進而影響企業的經濟收益。針對這一現象,企業會采取會計手段,減小行政干預所帶來的不利因素造成會計信息的失真。
2.2 國有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原因分析。國有企業出現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因素是企業管理者對自己職位、薪酬、獎金等考慮,虛增企業利潤;從個人仕途考慮,為滿足政績需要更改會計報表;為掩蓋自身過度消費、推卸責任等運用會計手段進行造假。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由于國有企業的產權不清,因此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同時防止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的侵吞國有資產等行為而更改會計報表。
2.3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原因分析。上市公司會計信息違規主
要在籌資、保持股價以及避免退市等方面,我國上市資金的主要來源是在證券市場進行融資、籌資,離開證券市場很多的上市場工資就會出現資金危機。由于我國的政策限制,公司上市困難重重,同時上市后的硬性指標等因素,要想企業成功上市,并且確保不退市,都需要一張華麗的,財務報表。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失真,就會出現大股東侵犯小股東的利益。
2.4 私營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原因分析。由于私營企業存在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在經營者與所有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利益沖突,經營者都會將自身利益最大化,就會出現各種會計違規行為。私營企業會計造假的主要動機是為了避稅、銀行貸款等。根據相關調查所示。通過會計信息失真在私營企業中存在普遍性與嚴重性,其主要原因是國家對其打擊、處罰、監管力度不夠。
2.5 借款動機會計信息的失真分析。各金融機構不同于行政機關,對各種虛假財務報表進行借款的企業進行追究、處罰,缺乏借款動機的會計信息依據支持。以虛假財務報表向金融機構進行貸款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同時,這種行為受法律制裁的概率不高。這種現象在不上市的公司表現更為突出,雖然銀行要求會計報表需審計,會計事務所的審計也比上市公司寬松得多,現階段金融行業一直對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在進行探討,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金融機構不能對中小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況作出準確的判斷。
會計信息的失真主要是由會計規則而引發,對會計信息的管理要從會計規則著手。我國現有的會計規則系統分為四個組成部分:一是,會計法,審計法與注冊會計師法;二是企業會計、獨立審計準則與企業財務會計的報告條例;三是,具體會計準則,金融會計、企業會計、小企業會計制度與獨立審計的具體準則;四是,財政部的各種補充規定、解釋與指導意見等。
3.1 制定科學合理的會計準則。不同層次的會計規則會導致會計信息規則性的失真,在制定規則的過程中,要注重科學性、適用性、條理性、合理性、協調性、一致性以及信息劣勢方的保護性能。會計規則對事實的反映程度與社會會計理論的發展與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密不可分,同時,會計規則是實現社會總利益的最大化與資源的優化配置,會計規則要從公平、公正的立場,制定出合理的,能協調各種利益關系沖突的,保持高度一致性的會計準則。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會計是一項國際性的商業語言,在國際貿易中起著重要的紐帶作用,在制定會計準則的過程中,不但要符合中國國情,還要適應國際會計發展趨勢。
3.2 對違規性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宏觀途徑。會計信息失真的表現形式主要是違規性失真,治理違規性失真要從宏觀、微觀與中觀三個方面進行。首先,產生會計信息失真具有客觀原因、必要條件與直接的動因,加強對這方面的控制,就能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是從宏觀上控制的有效途徑。其次,提高會計信息的違規成本,使違規收益低于不違規凈收益,違規成本包括精神與物質成本。物質成本指實施違規后所付出的金錢、精力與時間處罰,精神成本包括受到的心理壓力,道德譴責等。也就是說提高會計信息的違規成本主要包括信譽、監督、道德等各個方面。
3.3 對違的會計信息失真的中觀治理途徑。中觀治理途徑包括信譽機制、激勵機制、監督機制的構建以及從道德方面進行控制。信譽機制是屬于理想機制,它不會影響社會總益效,建立是個長期過程,信譽機制的建立與運行需要其他外部機制的協作完成;激勵機制是提高人力資源成本的有效途徑,但是激勵機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激勵不能超過人力資本的本身價值,不能違背市場經濟法則。監督機制,監督是管理的一種手段,是一種代理關系,監督機制為激勵機制提供事實依據,能及時發現違規行為,能使違規者受到法律的制裁。會計道德是導致違規的重要因素,是違規行為中最難把握與控制。會計道德受社會制度、文化、環境以及法制等水平的影響,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是不道德行為,同時也是違法行為。道德水平的提高依賴于社會輿論的監督,打造高尚的道德環境,樹立遵紀守德的輿論導向,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作者單位:赤峰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