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婷婷
沃爾瑪退出蚌埠對零售業的啟示
文|劉婷婷
近十年來,外資零售業越來越多的涌入國內市場,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2013年外資連鎖巨頭超市——沃爾瑪卻退出蚌埠,這一反常態的現象令人深思。本文從國內零售市場角度,分析目前本土零售業相對于外資零售企業所具備的優勢及不足,進一步闡述了整個國內零售市場共同面臨的電子商務的沖擊,兩者如何實現共贏,本文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2013年11月20日,跨國企業沃爾瑪蚌埠分店停業,存在時間甚至不足五年,據說沃爾瑪下一階段有一個瘦身計劃,追求質量的增長,但我們無法否認的是其在蚌埠的業績難以維持正常運營,沃爾瑪并不是特例,世紀華聯在不久前也從蚌埠退出,兩者共同的特點管理機制嚴格,流程規范,從長期來看這是一個企業發展的先決條件,但在現實經營中應學會因地制宜,靈活地運作業務是必要的,適時地根據市場需求點整運營方式,給消費者提供一個便捷、舒適、安全的消費環境。在這里簡單的分析下沃爾瑪失敗的原因:首先,沃爾瑪有一個系統的配送中心,所有分店貨物由配送中心(也只有天津和深圳兩家)統一配送,美國的交通運輸條件是中國無法企及的,在美國的分店可以實現配送高效率、規模配送,但中國基礎設施都不完善,只會增加物流成本,如果不改變經營模式,只會效益低下,最終難以為繼。其次沃爾瑪對供貨商的要求也比較高,企業有一個完備的信息系統以便其采購,對商品庫存信息、銷售信息、運輸信息和訂單信息同步更新,但在中國的二三線城市,這種投入時不僅不會增加效益,只是不必要的投入。最后是本土企業對他的沖擊,沃爾瑪蚌埠分店雖然已經為了適應本地消費市場改變其采購模式,但在其經營理念上本土企業的差距可以很明顯的顯現出來,例如商品的定價是否適合當地消費人群的收入水平,另外企業文化能否融入本地市場都是沃爾瑪在經營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其中還有一點就是電商對整個零售業的沖擊,下面會有詳細的分析。
中國零售市場對外開放的標志是八佰伴的成立,隨后外資零售企業在中國不斷發展,尤其是在中國加入WTO后,對外外方程度達到最大。近二十年來,外資零售企業在中國占據的市場越來越大,所擴展的區域也越來越廣泛,其連鎖店幾乎遍及全中國,具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2010年中國國內外資零售連鎖店就達到8740家,包括沃爾瑪、家樂福等等,到2011年增加到13918家,比去年增加59.24%,在2013年就達到5500家,比2012年增加4.34%,外資零售企業在中國除了連鎖店數量增加之外,銷售額也是相當大的,3013年的外資零售總銷售額達到747.46億元,較之前一年增加了5.49%。就沃爾瑪而言,該企業在2013年在中國的53個城市約有一百多家分店,每一家分店都相當于一家大型超市。在外資連鎖店迅速增長的同時,本土零售企業也如雨后春筍迅速發展起來,外資零售連鎖店雖然數量龐大,但在全國零售企業中所占的比重也僅有百分之幾,剩下的自然就是本土的零售業。據國家統計局的相關數據,2013年本土零售企業銷售總額約為37259.41 億元,占全國零售銷售總額在98%左右。而外資零售企業雖然以絕對的趨勢在上升,但在全國連鎖零售企業中所占的比重是在不斷下降的。
在我國零售業發展的第二次挑戰中,主要面對的是國際化的同業競爭,外資零售業由于先進的經營理念,規模的管理團隊,成熟的經營方式,超前的技術水平,所以在國際競爭中具有絕對優勢。大批的全國連鎖或區域性連鎖公司發展起來了,摒棄了中國傳統零售商的缺點,吸取外資的經驗和技術,利用自身地域文化優勢,更加靈活的為消費者提供服務,迅速占領市場主導地位。
但目前本土零售業也存在著一些缺陷和不足以至其發展目前到了瓶頸期,止步不前,無法再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其目前的不利形勢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很多老的店鋪由于歷史很久,基本設施已經發生老化現象,購物環境并不理想,且他們也沒有認識到經營理念和服務理念的重要性,服務觀念未轉變過來,服務態度與外資企業相比欠缺還是比較大的;第二,零售業吸收人才能力較低,很多畢業人才不愿意進入零售管理經營企業,大家同意認為比較累,而且并沒有銀行、公務員或者其他比較“鐵飯碗”型的工作穩定和體面,沒有這些先進人才,零售管理就缺乏創新性,無法注入新鮮的血液;第三,電子商務的發展給了傳統零售業一個極大的沖擊,據調查,中國70%的消費者都有過網購的經驗,尤其以年輕人為主,而這批消費者將會是未來的主人翁,如果不對傳統零售管理機制進行調整,最終只會被消費者拋棄。在“網上支付”、“虛擬經濟”、“宅經濟”這些新技術經濟環境下,傳統零售業必須明確自己的定位,目標群體、目標客戶必須做出明確的規劃,但“以人為本”這一服務宗旨一定要堅持。
伴隨著網絡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零售企業要想繼續發展達到新高度,必須創新管理方式,創新服務模式形成新的零售業態,將現今的新技術運用到企業管理和產品采購、運輸、儲存系統中去,就如從傳統的柜臺銷售到現如今“超市、賣場、便利店、購物中心、商業綜合體”的轉變就是一個很成熟的例子。而電子商務作為零售業的一部分,阿里巴巴去年“雙十一”的營業額就突破了就十三個億,可謂是迅猛發展,但其終究不會取代實體店而單獨存在,因為實體店既然存在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而電子商務的一些弊端也逐漸暴露出來。原先因為中國的信用問題而質疑電子商務是否能在中國成功,結果并沒有發生所擔憂的事情而成功了,現在這些信用問題卻逐漸暴露出來了,對此我們可以將之與實體零售也結合起來,擯棄雙方的缺點將兩者的優點結合起來,將線上和線下銷售結合起來,根據不同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對商品和服務進行不同的定位,例如線上的是“便利型”,而線下的是“體驗型”。
另外根據沃爾瑪退出蚌埠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對于零售業,企業要學著去迎合消費者這是十分必要的,實際經營一定要因地制宜,經營管理要靈活。另外,零售業要不斷更新“血液”,吸收更多的管理經營人才,對組織結構、管理模式經營方式進行創新,使中國零售業具有更強勢的競爭力,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定的優勢。
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