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豫慶
會計信息失真的政府監管
文|楊豫慶
會計信息是社會經濟有效運行的重要基礎,而真實性是對會計信息質量最基本的要求。然而近年來,會計信息失真的情況尤其是上市公司的違法違規操作行為屢見不鮮,其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已經暴漏出我國在會計信息監管上存在的很多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加強對會計信息失真的政府監管,提高會計信息質量,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總之,筆者希望對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的政府監管提出一些有參考和借鑒意義的對策。
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信息的形成與提供違背了客觀的真實性原則,不能正確反映會計主體真實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會計信息失真是一個歷史性、國際性的難題,其直接損害了投資者、債權人等各方的利益,導致企業虧損,從宏觀上來看會計信息的失真可能帶來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可能是多種多樣的,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政府監管環節出現了很多問題。因此,有效地管理會計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性就成為我國政府和各級財政主管部門在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和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從會計信息市場來看,會計信息的提供者和信息使用者信息不對稱。信息使用者一般情況下只能通過一定渠道獲取的會計信息來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并進行分析判斷其真實性,最后做出決策。由于企業是會計信息的供應者,雖然法律規定了企業必須必須以財務報表、財務報告或者附注的形式向投資者、債權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示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信息,但是企業很有可能處于某種故意,對報表的內容進行主觀改造,公布不完整的、甚至虛假的會計信息,而外部使用者很難從公布的會計信息中分析判斷它的真實性,自然而然聚會處于劣勢的地位。如果政府不對其進行監督和管理,企業很有可能會損害這些外部使用者的利益,甚至會危害社會經濟秩序,因此,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性需要政府采取一些列有針對性、有效的措施來進行監管。
從監管方來看,政府監管更具優勢。一種監管體系的構成應當具備三個基礎條件:監管主體與監管對象存在利益沖突;監管主體具有較強的獨立性;監管主體有法定的授權和強制力。雖然目前對會計信息的監管主體還有企業自身和注冊會計師行業,但與這兩監管方比較而言,政府具有兩大優勢:政府是一個對全體社會成員都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組織;政府擁有其他監管方不具備的強制力。政府具備監管主體的所有條件,并且代表社會公共利益,更具有資源優勢和權威性。因此,會計信息的失真離不開政府的有效監管。
要想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筆者認為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對策和措施來對會計信息失真進行有效監管。
加強和完善會計法規建設,增強違規企業的法律責任。首先,法律在賦予政府經濟管制權的同時,政府也必須依法進行監管,這是監管會計信息的重要手段和法律保障。在會計法規的制定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與會計信息有一定利益關系的人員對會計信息的影響,制定相應的規定來予以防范。比如現在試行中的會計人員委派制,就是一個有益的嘗試。在會計信息出現虛假的情況下,應將制裁的重點放在會計信息失真的利益獲得者身上,從根源上防范有關人員通過偽造、篡改會計信息謀取利益。新的《會計法》相對于舊的《會計法》在這方面就有了很大的進步,以前總是歸責于會計人員,現在法律明確了企業負責人需要對虛假會計信息承擔的責任。這就大大提高了會計信息的質量。其次,還必須盡快出臺《會計法》實施細則,對違法違紀的企業及責任人加大處罰特別是民事賠償和執行力度,并在法律條文中明確執行的具體規范和司法解釋,增強案件處理的可操作性,使違法者付出的成本遠大于收益,使善于運用成本效益原則分析問題的企業不敢弄虛作假。
改善會計環境,控制失真渠道。改善會計環境,控制失真渠道是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手段。需要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會計信息的失真與政企不分有很大的關系,而政府職能的轉變是實現政企分開的根本前提。政府不應當濫用權力,當會計市場能夠平穩運行時,政府不宜過多介入,而當會計信息質量或會計服務市場發生系統性信任危機時,政府才應當果斷介入。加快企業改革步伐,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前那種“放權讓利”的企業改革方法并沒有觸及傳統體制的根本弊端,只是在表層采取了一些措施,已經不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因此,必須打破傳統的企業管理體制框架,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真正成為權責分明、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主體和市場競爭主體,從而使企業自覺遵守經濟規律,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
完善公司治理機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完善公司治理機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是政府監管會計信息失真的前提基礎。如果一個會計主體沒有完善的治理機構和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政府的監管的能夠起到多大的作用,又有什么意義?因此,政府就有必要引導企業下大功夫和力氣在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和健全內部控制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來穩固政府監管會計信息的基礎工作。首先,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現有公司治理結構與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還存在很大的差距,這也是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政府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構建科學的、先進的現代公司治理結構,明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各自的職責,互相配合,協調運轉,特別要重視和加強監事會對企業財務會計工作的監管作用。其次,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內部控制制度是企業一切管理工作的前提,它對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近年來,財政部先后出臺了《內部控制規范-基本規范(方式)》和貨幣采購、采購與付款、銷售與收款等3個具體規范,為企業制定內部的控制規定提供了參考和依據。
總而言之,各級政府及其會計主管部門應當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采取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有效的措施,對會計主體反映的大量的經濟數據和有用的財務數量信息進行動態的監督和管理。通過科學的監管使會計信息能夠與它所反映的客觀事實相符,最終達到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證會計信息真實性的目的。
(作者單位:中航工業陜西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