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縱覽
MEDIA OVERVIEW
“天河二號”還原宇宙演化“視頻”
日前,由北京師范大學天文系教授張同杰領銜的宇宙中微子數值模擬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系統上成功完成了3萬億粒子數的宇宙中微子和暗物質數值模擬。如此大規模的數值模擬,目前世界上只有“天河二號”能擔此重任,它就像一架像素極高的“超高速攝像機”,通過模擬還原出宇宙清晰而漫長的演化“視頻”,使宇宙大爆炸1600萬年之后至今約137億年的漫長演化過程得以“呈現”,為利用天文觀測手段測量中微子質量帶來新的契機和希望。(來源:《科技日報》2015年5月14日)
最環保汽車問世
豐田公司日前研制出“燒”空氣只排水的Mirai(意為“未來”)汽車。該汽車使用氫作為燃料,氫與空氣中的氧發生化學反應后產生電,驅動汽車前行,整個過程的副產品只有水。目前,Mirai的時速可達178公里,行駛距離達300英里。(來源:新浪科技2015年5月13日)
全國92家科技館將免費開放
中國科協、中宣部、財政部近日聯合下發的關于全國科技館免費開放的通知中規定,常設展廳面積1000平方米以上、具備免費開放條件的各級科技館,將陸續實現免費開放。據介紹,科技館免費開放采取“分步實施、逐步完善”的原則。今年,在各地申報基礎上,先行選擇92家科技館進行試點,對外免費開放的統一時間在5月16日之前。2016年以后,鼓勵和推動符合免費開放實施范圍的其他科技館實行免費開放。(來源:《人民日報》2015年5月14日)
英研發“假肢銀行”造福低收入傷殘人員
英國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的研究人員和總部位于荷蘭的社會企業組織ProPortion的成員計劃在哥倫比亞成立一項“假肢銀行”服務,為那些失去四肢的人們提供高質量的人造假肢。
英國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阿爾然·布伊斯博士帶領的科研小組研發了一種名為Majicast的創新性技術,它可以制造下肢假肢接受腔,使假肢安全地安裝在病人的殘肢上。ProPortion則提出了一種潛在的商業模型,包括訓練那些目前處于假肢技術水平的人們、提高產品的質量,以保證提供的服務可以自我維持。一旦成功,這一服務可以推廣到其他國家。目前,“假肢銀行”項目的合作伙伴正在為這一創業募集資金,并可能在不遠的將來發起大眾籌資活動。(來源:鳳凰科技2015年5月11日)
中國大型低溫制冷設備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4月29日,國家重大科研裝備“大型低溫制冷設備研制”項目通過驗收,標志中國液氫溫區低溫制冷設備研發和制造能力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液氫溫區的大型低溫技術是一項長期影響中國航天事業和前沿科學發展的重大敏感技術,由中科院科研人員自主研發的大型低溫制冷設備,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中國在液氫溫區萬瓦級制冷量低溫設備研發方面零的突破,可滿足未來大科學工程、航天工程等國家戰略高技術發展的需要。(來源:《人民日報》2015年5月3日)
銀離子,讓細菌變“僵尸”
人們對銀離子殺菌性能的利用已經有相當長的歷史,而最近發表在《科學報告》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除了直接殺死細菌之外,銀離子還有一項有趣的特性:被它殺死的細菌尸體還可以繼續影響周圍的其他細菌,并將它們也置于死地,這就好像是將細菌變成了“僵尸”一樣。這是一種全新的、人們此前沒有認識到的殺菌機制。下一步,研究者還將在更多類型的細菌中對這種現象進行檢驗。相信,這種機制應用于醫療領域后 ,必將造福于我們的健康。(來源:果殼網2015年5月7日)
國產腦控機器人問世:可用意念指揮
5月13~17日,第十八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開幕。本次活動共有4個國際組織、19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1600余個高新技術企業、高校、科技園區參加。
在展會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國產的腦控機器人。還記得在電影《阿凡達》中,受傷的退役軍人杰克靠意念遠程控制其替身在潘多拉星球作戰,現在,這一場景即將變成現實。這款腦控機器人為兩輪小車設計,可以實現前進、后退等簡單動作。(來源:TechWeb2015年5月14日)
科學家研制出可抗摔手機屏幕材料
近日,美國軍事科學家發明了一種透明的金屬“黏土”,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報道,該材料由尖晶石制成,比防彈玻璃更堅硬、更輕巧。當透明防彈玻璃表面裂開時,裂痕會延伸,防彈玻璃可能不再透明,而尖晶石制造的玻璃就不會有這個問題。
研究人員稱,這種材料可用來保護車輛、飛機駕駛員座艙、宇宙飛船和衛星等,可用來制造防劃痕的照相機和可抗摔的手機屏幕,還可用在軍用激光和紅外線設備上。(來源:《人民郵電報》2015年5月7日)
新型可降解手術膠粘劑獲批上市
目前,醫用膠粘劑的使用越來越普遍,但是還沒有一種膠粘劑可以在人體內使用。今年初,第一個可降解的外科膠粘劑——組織膠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批準,可投放市場。在歐洲,這種膠合劑已經獲批在乳腺癌手術和淋巴結清除手術中使用。
組織膠是一種制作塑料的化合物的無毒版本,臨床使用證明它是一種結實、安全、有效的膠粘劑,醫生用組織膠來連接皮膚和組織的瓣膜。新型膠粘劑對病人來說,意味著更少的手術步驟和更快的術后恢復,比如,它可幫助減少術后體內組織的積水。(來源:中國新聞網2015年5月5日)
研究發現,測試握力不但省錢,而且操作容易,未來可望成為檢視心臟病與中風風險的有效方法,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上。
加拿大麥馬斯特大學等學校的研究人員進行大規模研究后發現,握力確實是一種簡單便利、同時也十分可靠的健康檢測方法。該項研究的對象涵蓋17國近14萬名年齡介于35歲至70歲間的患者,追蹤時間長達4年。
研究發現,在這4年期間,受試者的握力每下降5公斤,任何原因的死亡風險都會增加16%,心臟病發風險增加7%,中風風險提高9%。根據研究,測試握力比量血壓的收縮壓要更能預測早死風險。當研究人員把年齡、吸煙與飲酒習慣、教育程度與職業等會影響健康的因素納入考量后,結果仍然相同。
麥馬斯特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里昂說:“要評估1人的死亡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測握力的確是簡便而且省錢的方法。”(來源:參考消息網2015年5月14日)
5月 13日,第六屆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在西安召開。會上,北斗星通控股子公司和芯星通發布了新一代高精度多模多頻衛星導航SoC芯片-Nebulas II(UC4C0),這是繼和芯星通公司2013年發布首顆北斗55nm最小芯片后,國產衛星導航芯片的又一次飛躍。同時,這也是全球首款全系統多核高精度導航定位SoC芯片。
Nebulas II(UC4C0)具備全系統、抗干擾、高輸出率等特性,尤其適合對體積、功耗、性能和成本有著較高要求的無人機、GIS信息采集等應用領域的多模多頻高精度定位定向專業應用。該芯片將可滿足衛星導航產品規模化應用的需求,縮短民用高精度終端產品研發周期,降低北斗使用門檻,對推動北斗產業化具有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據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介紹,今年3月底,首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標志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由區域運行向全球拓展,今年我國還將發射3~4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來源:《光明日報》2015年5月15日)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科學學院盧慶彬教授日前開創了一種以分子機理為基礎的新方案,繼而發現一類新的非鉑類鹵化分子既可殺死癌細胞,又能防止損傷健康細胞。
飛秒激光光譜學傳統上用于研究發生在分子水平的化學反應。在分子發生反應和結構改變時,激光可拍攝一系列“快照”。該項被稱為“飛秒醫學”的技術,是盧慶彬教授開發的一個新興科學領域,旨在將超快激光應用于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盧慶彬教授利用該工具對DNA(脫氧核糖核酸)受損時刻的細胞癌化分子機制及放療和化療,特別是廣泛用于治療多種癌癥的順鉑化療的工作機理進行了研究。
在深入了解到疾病的基本機制后,盧慶彬教授預先選定了最有可能成為有效抗癌藥物的分子。他發現一類非鉑系分子在結構上與順鉑類似,但又不含有鉑的毒性。對各種人類和鼠類培養細胞進行的臨床前研究表明,這類新分子可有效對抗宮頸癌、乳腺癌、卵巢癌和肺癌。
目前,盧慶彬教授已為新發現的系列非鉑類鹵化分子申請了專利,并希望盡快開始臨床試驗。(來源:《E生物醫學》2015年5月)
5月12日,在葡萄牙里斯本舉行的艾斯維爾第四屆生物傳感技術國際會議上,一種可測量心率和血壓的可穿戴電子皮膚以及能讀取血液和唾液樣本的信用卡大小的紙質診斷儀相繼亮相。
紙質診斷儀能檢測并分析病人心率、血壓、血糖、激素水平的有關信息,甚至能測試他們是否感染了耐受抗生素的細菌。這種檢測技術能給病人提供實時的身體機能信息并給出最合適的治療建議,將個性化醫療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瑞典林雪平大學生物傳感器與生物電子學中心主任安瑟尼·特納教授研發的信用卡大小的診斷儀,使用起來很簡單:打開按鈕開啟機器,把樣本放在卡片的右下角,等待讀取數據后,將信息傳輸到使用者的手機上。這種卡片檢測儀能用于檢測糖尿病、腎臟疾病、心臟病、甚至癌癥,這將結束2500年來傳統醫療的范式,將權利交回病人自己手中。
來自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的研究員張珽與會時也展示了一種新型電子皮膚,它基于柔性電子科技和納米技術建造而成,因其具有探測微弱壓力變化的獨特能力,可被用來檢測血壓、心率和脈搏。張珽和他的團隊發展了這項技術的兩個關鍵方面——讓傳感器元件更敏感,讓材料更具有彈性。他們已經用碳納米管和只有幾個原子厚的石墨烯材料制造出超敏感、透明和柔軟的電子皮膚。(來源:《科技日報》2015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