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日戰爭不可缺少的生力軍"/>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魏 慶
臺灣人民抗日斗爭
——中國抗日戰爭不可缺少的生力軍
魏 慶

臺灣少年團訓練照片
臺灣地區當局將于2015年7月4日在新竹舉辦戰力展示,慶祝抗戰勝利70周年。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保家衛國的戰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倡導下,全國人民結成聯合抗敵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華民族達到近代以來空前的團結,臺灣人民與祖國大陸一道,同心協力,與侵入我國土、欲亡我家園的兇殘敵人展開了血戰。臺灣民眾抗日史始于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后日軍侵占臺灣全島,結束至1945年抗戰勝利后光復臺灣。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圣領土,被視為中國的“海上明珠”。它不僅處于連接南北海運的重要地理位置,而且擁有發展經濟極為重要的農林、水電、礦藏等豐富資源。因此,日本很早就對臺灣垂涎欲奪,侵占臺灣、掠奪臺灣資源成為日本歷屆政府奉行“南進政策”的核心。在16~19世紀的幾百年間,日本軍閥和歷屆政府曾多次派人騷擾臺灣,有些政客曾揚言:要密切關注臺灣的領土問題,“決不能等閑視之”。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后,日本政府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強占臺灣。自此,臺灣經歷了長達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的苦難歷程。
日本統治臺灣期間,在實施殘酷暴虐的政治統治的同時,還對臺灣進行了經濟掠奪。為穩固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掠奪臺灣人民的財富,日本利用臺灣農民的土地所有權沒有地券、契約作為根據的情況,對廣大臺灣農民賴以生存的耕地進行了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掠奪和強占。1905年,日本殖民統治當局制定了《土地登記規則》,強迫農民進行“土地所有權申報”,并規定“凡沒有地券或其他確證可以證明所有權的土地”,“概歸官有”。大批臺灣農民的耕地被日本殖民統治者以沒有地券作憑據為借口,被視為“官有土地”而強行沒收。日本殖民統治者強行霸占臺灣農民的土地后,便開始肆無忌憚地掠奪臺灣的農林產品,并源源不斷地運往日本國內。據統計,僅1926~1942年的17年間,由臺灣輸出往海外的優質木材總量為588961立方,而輸往日本的就多達503025立方,占全部輸出總量的85.41%。由此可見,在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的森林是為日本而存在的,臺灣的木材是為日本而生產的。隨著殖民壟斷資本規模的不斷擴大,日本對臺灣工業的壟斷逐步擴展到其他行業。
在統治臺灣的50年間,日本帝國主義憑借殖民統治特權,強行貫徹野蠻的“臺灣的農業,日本的工業”基本原則,在農業、工業、商業、貿易等各個經濟領域內,全面加強對臺灣經濟發展的嚴厲控制和對臺灣資源的掠奪。日本帝國主義對臺灣實行的長達50年之久的殖民統治和經濟掠奪清楚地表明:以維護日本軍國主義統治為目的,依靠戰爭來侵占海外殖民地,借助于對殖民地殘酷的經濟掠奪來謀取巨額利潤,促進日本本國經濟發展的野蠻性,是明治維新以來日本資本主義的最大特點。

抗日戰爭中的臺灣高山族戰士

抗法、抗日名將,黑旗將軍劉永福
從1895~1915年,臺灣武裝抗日運動歷經了全面保臺、各地游擊、零星起義三個階段,是給臺灣歷史留下光輝一頁的一場全島性政治運動。武裝抗日運動以“不當亡國奴、抗擊日軍占領”為動員臺灣軍民的共同社會目標,反對將臺灣納入日本版圖,從本質上反映了臺灣軍民與日本占領者之間的嚴重對立與沖突。在近代中華民族被列強百般欺凌的背景下興起的臺灣武裝抗日運動,反映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歷史積淀和現實要求。近代中國,尤其是1840年以后,臺灣的命運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決定了這塊土地上堅實的民族主義基礎。
在清政府與日本簽約將臺灣“永遠讓于日本”之時,臺灣民眾聞訊激憤萬分,奔走相告。臺灣紳民屢次刺血上書,提出“桑梓之地,義與存亡,愿與撫臺誓死守御”“萬民誓不從日”“割亦死,拒亦死,寧先死于亂民手,不愿死于倭人之手”,表達出“拒倭守土”的堅定決心。1895年5月8日煙臺換約后,《馬關條約》正式生效,清政府割臺已成定局,臺灣軍民拉開了武裝保臺的壯烈一幕,進行了20年英勇抗戰。
臺灣民眾的抗日斗爭形式是與日本人的統治形式相應的。根據戰場環境,臺灣人民分別采取武裝斗爭、政治斗爭和文化斗爭三種形式。這些斗爭寄予著濃厚的民族感情,傾注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劉永福的黑旗軍為核心,聯合臺灣同胞,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不屈的斗爭,在許多戰役中重創日軍。僅八卦山一役,日軍傷亡千余人。而嘉義一戰,炸死日軍700多人,日本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被炸傷,不久即斃命。與此同時,臺灣丘逢甲、許南英、史士潔等愛國義士毅然投筆從戎,在臺灣各地組織義軍,決心武裝抵抗日寇侵臺,得到臺灣民眾的廣泛響應,到處都是人民的反抗斗爭,到處都在重創日軍。甚至連日本人也驚呼“人民就是士兵,其數不得而知”。抗日的烽火燃遍日軍占領下的臺灣,全島從北到南,自東到西,新竹、北埔、嘉義、臺南等地的抗日斗爭都寫下了極其悲壯的一頁。
隨著武裝斗爭被殘酷鎮壓,臺灣民眾開始了對敵的政治斗爭。1915年前后,日本在臺統治趨于穩定。臺灣的工人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等新的社會力量逐漸興起,加上全球性的民族解放運動的國際聲浪,臺灣民眾的抗日斗爭進入了民族解放運動時期。這是一個在新的社會力量參與下,以新的方式追求以民族解放為主要目的時期。這時期包括了林獻堂等提倡的、在日本殖民主義統治下,臺灣人民要求自主管理的民族民主運動,也包括臺灣民眾渴望推翻日本殖民主義統治、爭取民族解放的抗日民族解放運動。此間出現了林木順、謝雪紅等人組織的臺灣共產黨。文化斗爭主要表現在堅持中華文化、抵抗“皇民文化”方面。與清政府腐敗無能割地求和相比,面對強敵,臺灣人民挺身而起挑起了保家衛國的歷史重擔,中國傳統的超越忠君意識的愛國主義思想成為臺灣軍民抗敵的精神支柱。
臺灣武裝抗日運動不是孤立的、突發的社會運動,它是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直至最后戰勝侵略者的一個歷史環節,這種歷史的規律性就為臺灣軍民武裝抗日運動價值觀奠定了理性基礎和特定的歷史主題—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民族主義。臺灣被割讓,是中華民族與外來侵略斗爭過程中失敗受辱的產物,其間臺灣人民深切體味著被遺棄者的悲涼和無助者的孤獨。從臺灣軍民向日本侵略者打響第一槍起,臺灣人民武裝反抗日本入侵的運動,就自覺地融入整體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民族解放運動之中,確定了臺灣武裝抗日運動中的民族主義歷史主題。日本霸占了臺灣,但不能征服臺灣民眾的心。

1945年10月25日,臺灣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慶祝臺灣光復
1937年7月“七七”事變爆發,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在抗日戰爭時期,許多臺灣同胞回到祖國大陸參加抗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臺灣的光復做出了重要貢獻。
臺灣人民的抗日斗爭,時刻都與祖國的命運連在一起,回歸祖國是歷史的必然歸宿。八年抗戰期間,日本在臺灣島內實行法西斯統治,島內臺胞的斗爭十分艱難,雖形式零散,但英勇壯烈,臺灣愛國義士蔡惠如被捕入獄后,把未來寄托于祖國的強大,寫下“中原大地如春歸,綠水青山待我還”的愛國主義詩句。此間,大量臺胞奔赴大陸,參加這場關乎民族存亡的偉大戰斗。其中影響較大的是活躍在江浙閩的臺灣抗日義勇隊,隊長李友邦號召“統一臺灣一切革命力量,推翻日本帝國主義在臺灣的統治,歸還祖國”。他在《獨立歸還論》中說:“第一,必須以臺灣作為日本帝國主義者的殖民地而向他爭取獨立;第二,又必須以臺灣作為中國的一部分,而且適應著全民的要求歸返祖國。”說明臺灣人民的抗日是為了擺脫日本帝國主義的統治,回到祖國的懷抱。在抗戰的八年中,臺灣著名愛國人士翁俊明、劉啟光以及李純清、宋裴如等組織的愛國抗日活動,更是同祖國的抗日戰爭聯系在一起,互相呼應。大量臺灣同胞奔向內地,在祖國的各個抗日戰場,與日寇浴血奮戰。在抗日戰爭中,臺灣同胞不僅沒有缺席,而且是不可缺少的生力軍,展現了臺灣民眾世代相傳、愛國愛鄉的強烈情感和不屈的性格,證明了臺灣民眾是在特殊環境下成長的英雄人民,是祖國的好兒女。他們的犧牲與奮斗,為祖國、為中華民族爭得了尊嚴。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八年英勇的抗日戰爭,終于收復了臺灣。臺灣同胞歡天喜地,慶祝臺灣光復回歸到祖國的懷抱。
責任編輯:葛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