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旅行,要么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不知何時起,這個聽起來很酷的句子就像是一株藤蔓一樣,于網(wǎng)絡滋生,日漸猖獗起來。亦不知有多少人,受不了這層層綠葉的撩撥,背上行囊一轉(zhuǎn)身去了那些遠方、近方。
城市是一座圍城,人們總有一顆困獸之心,又用旖旎璀璨的LED燈光映襯著那一叢一簇的摩登建筑,用此起彼伏的電話鈴淹沒汽車劃破空氣的嘈聲,企圖虛掩內(nèi)心的焦灼和恐慌。
然而,如同沙漠有綠洲,城市里也有著心靈的放逐地。
它們散落在坊間,毫不起眼,卻靜靜綻放,收納一個個飄蕩的靈魂。
若真有心,便能在一片喧囂中覓得一處暫歇之所。十六開本的雪白紙張,墨色飄香,壘砌出一座座新城。不必囊螢映雪,不必鑿壁偷光,從指尖劃過頁碼開始,讓靈魂出發(fā)。
一期一會(1P)
地點: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新場古鎮(zhèn)下塘街
新場古鎮(zhèn)上的下塘街,當?shù)厝顺7Q為“洪橋下土”,是因整條街的起點位于古鎮(zhèn)洪福橋下方。走下洪福橋向左轉(zhuǎn)身,有個一米寬不到的入口,幾步階梯,進入一條幽靜的臨水長廊,再往前走,古樸秀麗的石駁岸赫然眼前,看不到盡頭。
一期一會書吧就坐落在這條臨浜長街上。
推門而入,是一張木質(zhì)的長桌,長桌后的書架上是店主的個人藏書,可在店內(nèi)隨意借閱。另一邊則是幾張古色古香的茶幾和座椅。朝外望去,是靜謐的長街,內(nèi)廊的亭子上,還掛著幾排褚紅色的許愿牌,搖曳碰撞。
書吧里常常有獨自一人來看書、上網(wǎng)的顧客,也有三三兩兩結(jié)伴同樂的朋友,聊一些關于書、關于生活的話題,頗有幾分舊時雅集的風貌。
郭怡婷:耕耘一塊屬于年輕人的精神領地
一期一會的店主郭怡婷是個性格直爽的山西姑娘。她穿著藏青色底的碎花長裙,坐在小店的一角里看書。每位進店的客人幾乎都與她熟識,親切地喊她小郭,問候幾句,或徑直往書架去挑書,或隨意選地方坐下,如同在朋友家做客一樣。
幾年前的小郭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上班族,畢業(yè)于天津外國語大學以后,喜愛讀書的她去了北京一家與出版有關的公司工作。沒多久,她被外派到了上海郊區(qū),負責運營公司開設于此的一家書房雅集。
初來的小郭對這個世外的古鎮(zhèn)充滿了陌生感,但沒多久,安靜的生活環(huán)境、淳樸的當?shù)孛耧L卻讓她逐漸愛上了這個小橋流水的地方。
小郭辭掉了工作,找了一處房子,專心經(jīng)營起自己的書吧。
一期一會除了是對夢想的一次實現(xiàn),也包含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那就是建立一個屬于年輕人的精神領地。
小郭說:“我相信閱讀還沒有被淘汰,只是人們?nèi)鄙僖粋€可以安靜閱讀的空間?!?/p>
一期一會像一個以書會友的沙龍,以書吧為紐帶,將彼此不認識的年輕人聚集在一起,分享彼此的故事,暢談各自的理想和人生。
罐子書屋(1P)
地點:上海市M50
午后陽光細碎,屋內(nèi)窗明幾凈。這里,書香摻著茶香,沁人心脾。
罐子書屋的一樓格局鮮明,矮矮的書架上陳列著很多藝術、攝影、建筑、設計和人文類的圖書,仔細翻閱,便知都是經(jīng)過了特別的刪選。這里有許多港臺作家的書籍:像張大春的《城邦暴力團》、舒國治的《理想的下午》,繁體字、大開本、豎排版,淡淡油墨味……
有幾個書架上則擺放著許多有趣的小擺件、小飾物,還有異國風情的明信片、簡約精致的筆記本,似乎應有盡有。但最特別的,還是書店門口單辟出的一個區(qū)域,仿佛一個茶主題的小型展覽:鋪著絨布的大方桌上放著自家公司經(jīng)營的茶葉、后面的壁櫥里擺放著清雅別致的各式茶具。
原來,罐子書屋的臺灣老板是個愛茶的媒體人,追求讀書品茗的悠然生活狀態(tài),于是這個集茶道和圖書于一體罐子書屋就誕生了。
關于書屋的名字,據(jù)說是因為老板覺得罐子意味著“簡約、包容和涵養(yǎng)”。
值得一提的是,罐子書屋的二樓還珍藏著數(shù)百冊絕版書,有張曉剛、岳敏軍等人早期的畫集,還有數(shù)十本中國藝術品拍賣年鑒,這些都是給懂行之人鑒賞的。
董奕:只緣身在此山中
高高瘦瘦的董奕是罐子書屋里的一名普通員工,負責罐子書屋的日常運營。
大學的時候,董奕讀的專業(yè)是商務管理;如今的他,坐在書店中,聊著墻上二玄社的畫作。
“大家都對書店的工作有美好的幻想和憧憬吧。”董奕覺得,來到書店工作的人大部分都是抱著這樣的想法來了,但事實上,書店的工作和公司里的工作相比,并沒有太大的區(qū)別。沒有那么得浪漫,沒有那么得電影化。也許,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有的人離開了,也有的人留下了,“但那些留下的原因就不盡相同了。”
對于董奕來說,讓他留下的原因,是書店的工作環(huán)境。
書卷氣、茶葉香,這是罐子書屋特有味道,浸潤其中,大概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
工作的時候,董奕經(jīng)常會接觸一些藝術、茶道類的書籍,耳濡目染間,竟然漸漸對這些都有了很多的了解。M50里常常聚集著一些藝術家,有時他們來到店里飲茶、看書,對于董奕而言,無論是聽這些藝術家聊天,還是偶爾參加一下話題,都是一件有趣的事。
樂開書店(1P)
地點:上海市婁山關路地鐵站附近
童年里總有這樣的印象,手里攥著一塊幾角的硬幣,興沖沖地跑去校門口的租書店里“大筆揮霍”,捧回一摞一摞的小人書或漫畫,要么古龍金庸或者瓊瑤,對著這些卷了邊兒,甚至發(fā)黃了的書,卻像得了寶貝一樣看得津津有味。
歲月變遷,裹挾著人們的步伐匆匆向前,致使那些跟不上腳步的一一逝去。
但就在人人都覺得租書成為一個記憶片段的時候,婁山關路的地鐵站附近的商廈地下,樂開書店,好似一朵淡淡的小花,在這鋼筋水泥的叢林里安靜而驕傲地開放。
書店的店面小卻精美,貼墻的白色的書架上陳列著各種各樣的書籍:《追風箏的人》《海鷗喬納森》《狼圖騰》《紙牌屋》《海子的詩》……沒有既定的主題和體裁限制,卻看得出店主的悉心挑選。
這里的圖書更新很快。樂開書店有一個“租書啦”的網(wǎng)站,會員可以在網(wǎng)上查詢書籍借閱情況,同時還可以直接辦理圖書預借。
小店里有一張小小的長桌和幾張椅子,方便讀者在此停留看書。浮生偷得半日閑,來到這里讀讀書,認識新的朋友,何嘗不是一次心靈小憩?
趙艷蘋:從兒時的夢開始
開書店的夢想許多人大概都有,趙艷蘋也有。
2011年,因為身體原因,趙艷蘋從工作強度極高的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辭職了。丈夫問:你小時候有什么夢想嗎?趙艷蘋想了半天,記起曾經(jīng)有過開家書店的想法。
那就開家書店吧!看著實體書店一家家關門謝客的情形,趙艷蘋和丈夫決定用一種不同的模式開一家書店:租書。
為了節(jié)約成本,夫婦倆利用自己計算機專業(yè)的功底,從宣傳海報,到設計店面,甚至連記錄圖書租售情況的電腦系統(tǒng)都是親自操刀,就這樣,投入了30萬左右的積蓄后,樂開書店誕生了。
書店采用會員制,有不同的年卡選擇,持卡期間可以無限次租書。趙艷蘋說,這是為了鼓勵大家多讀書,因為無限次,看得書越多,就越劃算。
對于很多讀者而言,樂開是一個心里休憩的港灣。每天下班就會出現(xiàn)在店里的兩個年輕人被趙艷蘋戲稱為五點先生和六點先生。也有顧客搬家后轉(zhuǎn)三輛地鐵來書店換書卻舍不得退卡。有時,趙艷蘋會回憶起剛開張那會兒,三十來本的書和一個未裝修的店面,早早地迎來了第一個會員。那女孩對趙艷蘋說:這樣的租書方式我真的很喜歡,我相信你們會越做越好的。
兒時的夢,大概也是大家的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