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大米收購計劃余波未平,軍政府又面對國際橡膠價格持續下跌,引發膠農要求政府延長津貼的壓力。分析員認為,軍政府若不出手協助穩定膠價,將面對政治風險。
目前國際膠價已下滑至每公斤1.30美元,即43泰銖,遠低于2011年的每公斤120泰銖,導致泰國約600萬膠農陷入經濟困境。
泰國是全球最大的橡膠生產國及出口國,根據泰國膠農協會的數據,該國住在泰國攀牙(Phang Nga)的膠農差榮安說,他的橡膠園有500棵橡膠樹,但現在他每月的收入只有約130美元,比起三年前中國對橡膠需求強勁時少了將近五倍。“現在的膠價真的很低很低,生活變得十分艱苦;加上生活費高漲,可說是沒有一戶農家不面臨經濟問題。”51歲的膠農頌再今年5月參與了反政府示威,他說,當軍事政變時,膠農都期待軍政府能協助抬高膠價。“但已經好幾個月了,膠價還是不斷下跌。”膠農們要求軍政府保證把膠價維持在每公斤80泰銖,同時要政府中止出售約21萬t橡膠庫存的計劃,以免進一步拉低膠價。
泰國膠農協會主席薩瓦指出,如果政府再不調整膠價,他們將要求直接會見首相巴育。“我們一直向政府求助,但(政府)至今都沒有明確的立場或方向。”
泰國膠農多住在南部,他們在今年5月支持發動軍事政變的反政府示威,協助推翻了前首相英拉;當時他們希望軍政府能幫助緩解膠價下挫所帶來的沖擊。不過軍政府接管政權后,停止了英拉政府的民粹政策,包括以高于市價向膠農和稻農收購橡膠和大米,同時也決定不延長提供津貼,令許多膠農收入大受影響。泰國軍政府起初擱置了英拉政府出售橡膠庫存的計劃,轉而專注于提高國內消費以支撐膠價的舉措,并撥款10億美元補助膠農,但卻遲遲無法回應膠農的要求,將膠價定在每公斤80泰銖。巴育最近一次在每周的電視演說上懇請膠農保持耐性。但分析指出,力求恢復泰國經濟的軍政府,已因農民津貼問題而陷而陷入窘境。
不過,政策研究機構泰國發展研究所經濟師拉農認為,軍政府最終很可能會撥款提供津貼,只是屆時的情況可能像稻農的問題一樣,有人會覺得津貼太少,有人會認為聊勝于無,無法讓所有人滿意。
(摘自新加坡《聯合早報》,201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