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喜寧
隨著工資的增長,政策的優惠,今年換了中檔車,國慶時趁著小長假,來個新車新農村之旅——就是去鄉村父母家。進了村口,往日的黃土小路變成了柏油馬路,一剎那有點恍惚了,這是回家的路嗎?這車子變大也沒了往日小車的靈巧(吉利兩廂),在家門口前面土堆后草垛的窄小空間下,老公愣是折騰了五六分鐘才把車擺正。
進了屋,嗬,家里的彩電換上了液晶平板的,還新添了冰柜,七十多歲的老父親正在看仁川亞運會的直播。老人家早年當過兵有些文化,回村后當過大隊會計,擺弄農活也是把好手。因要務農往常每天這天氣預報是不能落的看,如今歲數大了我們勸他把糧食地都給上交了,只留了幾塊自留地。現在老人家關注起體育民生了,見我們回家磕磕煙袋鍋說到:這兩年好政策真不少呢,農業稅給免了、農村合作醫療也推廣了、農村養老也開始發錢了、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學雜費免收,好哇好哇!老爺子高興我們又何嘗不是。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關心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了,我國13億人口農民占了多半,他們無疑是相對的弱勢群體,而他們又是最能吃苦耐勞容易滿足的群體。只有農村發展了農民富裕了,中國才能算全面現代化。中央的惠農政策接連出臺無疑讓廣大農民對未來充滿期待。
待我們坐定,就和老父親拉起了最近的鄉長里短。我問到:才開車見村口幾處山耩地挖掘機和翻斗車忙著拉土石方,村里有大建設?老人家道:“聽說是南邊要建藍色經濟區填海修路,托政府的福村里能得兩千多萬呢!”能不能給這么多不好說,不過對只知道擺弄玉米蔬菜掙不了幾個錢的窮山村來說,這近乎天文數字。是坐吃山空,還是拿個長遠規劃改變村容村貌、福及村中老小?村長首先帶領村民修了路,整理了路燈,路兩邊的草垛子也搬了家,栽上了花草樹木……
老母親又接上了:前些天附近個村子出件事,有戶老人門前堆的柴火被誰點著了,后被查出是他兒子干的,原因是老的向小的催要糧食和贍養費,不孝子一氣之下就點了一把火;還有誰誰家的大棚被人割了的……聽起來是笑談,可幾個人能笑起來。近年來農村中因矛盾糾紛或其他原因,毀壞果樹、點柴火、割大棚等極端做法似有蔓延之勢。看來新農村建設不是通了自來水,硬化一下村路就算完成了,自覺遵守村規民約,互幫互助、贍養老人等淳樸民風急需喚回。
吃罷午飯,帶著孩子出門溜達,來到了村子中心地帶,原先村大隊部的幾間低矮瓦房也變成了寬敞明亮的四合院大瓦房,有洗浴中心,娛樂活動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圖書館,醫療室,連寵物醫療室都建立起來了,隊部前廣場上也安上了各種各樣的健身器材,童叟都怡然自得的運動著……
這村子要算人頭戶以前可是個大村,經濟發展了,子女多少有點本事的都到城郊或進城了,留在村中的多半都是些老人了,五十以下的很少可算是小年輕的。如今農村的發展日新月異,有些在城市里過的不太如意的又紛紛返鄉過上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逢年過節在外的子女們回村和老人團聚,私下也有些攀比的,誰家孩子拿回多少年貨,誰家給老人家換了鋁合金門窗。次日到叔叔家坐,因為兒子在外面掙了大錢,家里家外變化很大:院子重新打了水泥的,草廈子改作了車庫,屋里地面鋪了潔白的地磚,窗戶也換了。因為干凈大了,好長時間老人務農回來都不知所措。
回來一趟新鮮事不少,但愿讓人心氣順的事多些,窩心的事少些再少些!
(作者單位:山東威海職業學院基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