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楠

舊《十二月》,是遼東山區口口相傳、有上百年歷史的民間小唱,曾與單出頭齊名。其內容活潑,表達自由,多反映舊時勞動與愛情,曲調悠婉,含蓄細膩。
前段時間,記者在本溪市南芬區鄉村采訪,聽到當地民間說唱藝人演唱的《新十二月》小調,唱的是本溪市南芬區解放村黨員干部帶領百姓致富的事兒。記者被小調中唱的人與事感動了,于是便以此為線索,走進了富裕和諧的解放村。
“一二三月是開年,小河開化煥新顏。南歸的燕子不識鄉,塊塊田野都被誰人變模樣?為何苞米、大豆、高粱都不見……冰葡萄酒廠崛起在小河邊……”
2004年春的丹東市紅旗鎮,一個青年人帶領幾個人用“覬覦”的目光看著周圍的一切。他們被眼前的一切深深打動,甚至產生了“羨慕嫉妒恨”。羨慕的是:人家的種植養殖業為何思路這般新?嫉妒的是:自己的村莊與這里不足百里,為啥差距這么大呢?恨的是:都是農民,為何我們就甘心被落后與貧窮裹挾?他就是本溪市南芬區解放村剛剛上任的村主任徐長虎。
當時的解放村是由兩個村子合并起來的,新舊矛盾成堆,村子欠外債近百萬元,百姓思想保守僵化,依舊種著百年不變的“老三樣”,是全區積貧積弱的落后村。面對這一切,曾經在外做過生意、當過經理的徐長虎,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自掏腰包帶大家到丹東、鞍山、四平等省內外的小康村參觀洗腦。落差深深刺痛了大家。回村正值春耕時節,徐長虎從沈陽農業大學和遼寧果樹研究所請來專家,入戶幫大家棄種“老三樣”,改種棚室香瓜、冰葡萄等水果。大家雖都盼望致富,但一碰到掏錢投入,誰也不敢先冒險。無奈,村班子就動員黨員干部,組成“村干部、小組長、黨員三級聯動先行先試先富示范引領小組”來帶動。徐長虎拿出自家近14畝好地,搞起了冰葡萄生產。朱文玉、王保俊、陳玉良等幾人,分別搞起香瓜、柿子、草莓等種植實驗。初次沒有經驗,秧苗長勢不好,生病、蟲害接連考驗著大家。他們從丹東請來了種植冰葡萄、草莓的大腕老吳。看著大家看護病歪歪的秧苗比看護孩子還要用心,老吳被他們感動了,把多年防病除蟲技術的獨家秘笈,分文不取地獻了出來。
想到的困難與想不到的坎兒都邁過了,企盼的成果也一定會來臨!
到了果實成熟上市時,當大把的鈔票第一次撐鼓錢包時,那些觀望的鄉親們心也跟著“野”了,要求馬上加入。此時,村里的黨員干部感受到從沒有過的凝聚力、向心力、引領力,也感到從沒有過的自豪與幸福!
僅用兩年多的時間,解放村就徹底改變了落后的種植養殖模式,實現“一組一品”的發展思路。種植養殖模式的轉型,也讓粗獷、粗放、感性的村民變得愛學習、愛鉆研了。隨著冰葡萄生產規模擴大,他們不再滿足于僅僅充當原料供應商的角色。2012年,他們引進本溪市野山力集團共同合資興建臥龍溝冰葡萄酒廠。僅這一項,每年就為村里創收超百萬元。一瓶瓶冰清玉潔、貼著精美商標的冰酒,是解放人從泥土里釀出的甘甜與夢想,帶著他們的期盼,走出山外。
“四五六月近熱夏,戶外活動時宜佳。昔日鄰礦給咱帶來煎熬與污染,今朝村礦一笑泯仇怨,共建成果喜相傳,鄉愁寫滿青紗帳。”
村民經濟收入提高以后,對精神生活與生存環境質量的要求也與日俱增。然而,村南面天惠礦業和本鋼選礦廠尾礦壩這兩處污染源及占用土地賠付款的拖欠問題,是歷史遺留給村民的兩個傷痛。建設新農村,還村民幽雅的生產和居住環境,這兩處污染是解放人繞不開的發展阻礙,更是對村干部化解矛盾、求同存異能力的又一種考驗。
那一段時間,徐長虎天天奔波在企業與村民之間,并請教律師,吃透了相關的制約性法律。弄清楚村民與企業的矛盾后,徐長虎找到天惠礦業領導交涉。三次談判,靠情理、法理和國家政策的力量,最終為百姓討回占用田地所應得的90余萬元的賠償金。村干部用情理、法理,不僅體面地討回了陳欠多年的賠付款,平息了村民與企業長期的積怨,而且在這起索賠事件中,企業領導也提升了自己的法律意識和依法生產的覺悟,觸發了環保責任這根神經。不久,他們斥巨資,更新了一批落后、環保不達標的設備,確保村礦環境雙達標。在治理本鋼選礦廠尾礦壩污染項目上,村里主動與企業聯手搞治理。
“不打不相識”,如今兩個企業跟解放村結成了共建單位。為了幫助村里搞好村容村貌建設,兩家企業又先后拿出200余萬元,幫助村里造林、修文化廣場、鋪油路、筑河堤,使美麗的村莊名副其實地成為兩家企業職工休閑健身的“后花園”。
“七八九月是秋天,街頭巷議為哪般?‘刺頭借故專刁難,惡意勝霜寒。利益沖突在眼前,黨員干部均過關,干群關系和諧喜空前。”
解放村地處遼東東南的大山深處,是個具有“紅色記憶”的村莊。這里的山水遍布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遺跡遺址。抗聯將士與八路軍官兵浴血奮戰的故事與傳說,是生長在這里的人從小必須上的傳統教育課。聳立著八路軍烈士紀念碑的大南山,便是當地黨史教育基地。每有新人入黨,黨員都要登上大南山,舉行向黨旗宣誓的活動。
有了這些得天獨厚的革命遺跡遺址的熏陶,才能讓這里的黨員干部血管里流淌著一種愛的執著與鏗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已經成為村里黨員干部的自覺習慣,其家屬、親友也要帶頭做到。
2008年,一位村民在建房時,把院墻建在村里殘疾人徐長相的房基地上,多占了3米多。雙方對此爭吵不休,甚至要對簿公堂。這件事發生在省級文明村里,跟這一光榮稱號極不相稱。深知徐長相吃虧的村干部,多次到那戶鄰居家登門調解,卻都吃了閉門羹!“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是解放村在外多年的口碑,有人擔心因這件個案村譽受損。此時,大家把解決問題的最后希望都放在徐長虎的身上,因為徐長相是他的親弟弟。徐長虎勸說弟弟讓步,招致家族內部的一致反對:“你當村主任后,親屬正常該得的東西你都要反對,這公平嗎?”“我們從來就不想要跟你借光,但這房基地被占,決不能讓。”在百勸不成之后,他把一首改寫古書里的打油詩,贈給了弟弟:“弟弟生氣只為墻,讓他三米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
“占院”的鄰居成為眾矢之的。“占院風波”之后,面對招工、小孩入托、上學、土地耕種補助等福利待遇,“占院”的鄰居一點沒受影響,他終于向大家公布了“占院”的謎底——原來,他與幾戶并村后搬進村子的村民,要考驗一下村黨員和干部的胸懷與在公私面前的真實表現,專設了這道“占院考題”,考驗的結果讓他們心悅誠服。如今,這道“院墻”并沒有被拆除,它已經成為解放村黨員干部與百姓心與心之間“無墻”的特殊象征!2010年,在考核省級文明村建設中,中央組織部派人微服私訪解放村,得到的結果是:百姓對村里的黨員、干部的考評達到“百分之百滿意”!
“十來十一二月天,村民不再貓冬過大年。春夏秋游冬更好,保護好山水興游賞,大峽谷為咱蓄財源……”
解放村西臨巖石峭拔的大峽谷,地質奇觀國內罕見。這里高峽出平湖,一泓清澈的“滴水湖”,被近百米高的巖崖舉在頭頂,“滴水湖”湖水跳崖直瀉陡峭的懸崖腳下,形成瀑布,氤氳四起,是遼寧境內落差最大的天然瀑布。
開發大峽谷旅游,是徐長虎與村里其他干部早就有的一大夢想。班子上任之初,他們就為之進行過精心的謀劃與準備。治理鄰礦污染、變大柴灶為沼氣灶、公布10處不可破壞的村景與遺跡等,而且帶動野養山羊戶放棄野養山羊改為圈養。經過努力,當地的野生林、人工林得到有效保護。現在的解放村漫山遍野森林覆蓋、層林盡染。
南芬地區有個攝影家協會,徐長虎跟協會成員及區文化站站長處成好朋友。在攝影家的召喚下,各地攝影愛好者和驢友常來解放村拍攝與創作,他們還通過網站與微信,把村里的人文風俗、百姓的婚喪嫁娶、自然景觀推薦給了山外。于是,一年四季,不斷有許多省內外甚至是外國客人來此旅游。接著,村里借勢對風景區進行必要的打造與建設,增添了桃花莊園、滑雪園、春種秋收體驗園、采摘野果野菜園、戶外露營、原始洞居生活體驗……而散落于大峽谷山野間的農家院落,更成為游客們體驗感受鄉情、享受返璞歸真的最佳去處。這里景區不收門票,單靠游客消費來推動景區不斷升級建設。村里把景區創收的機會讓給百姓。2014年“十一”期間,景區僅接待省內游客就達到3萬多人次,有的村民開辦的飯店,僅幾天就收入4萬余元。
設施農業派生出的反季節種植養殖業、酒業、旅游業、土特產營銷業等生產加工的經營運作,以及由其所誕生的新生產、生活模式,對原農村作息規律產生顛覆性裂變,舊節奏與新節奏的蛻變與交接,衍生出的是一個與時俱進、欣欣向榮的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