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攀

周恩義出名了。
“新時期宣傳干部的楷模”“全國第四屆道德模范提名獎”“中央十八大精神報告團和《中國夢·我的夢》宣講團成員”……
成為名人,自然就會引起熱議。他的名人之路怎么走?他的價值觀念變沒變?
“腳上的泥土越多,距離群眾的心越近”
習近平接見。
劉云山接見。
……
人民大會堂作先進事跡報告。
每次,他都是不聲不響地回來,一頭扎進群眾之中,坐上炕頭,蹲在地頭,傳播“中國夢”,汲取“真營養”。
李家村,他嘮完“中國夢,咱農民的夢”,村民老劉把剛摘下的蕓豆塞在他的懷里:“大兄弟,你說得實在,咱農民更有奔頭了。”文化社區,他聊完普通黨員如何走群眾路線,老大姐們用紅塑料繩編織了兩個大蘋果,祝他一生平安。一位出租車司機認出打車的他,兩人聊起“交通夢”,竟然在廣場轉了10多圈。
周恩義的日記里面,有這樣幾段話:“戴著紅花上臺領證書時我很高興,但社區老大姐把自織的毛襪子送給我穿時我更高興。我流淚了,我感到這是對我一生最高的獎賞。”“桂冠可以戴在頭上,但絕不能壓在心上,我以前咋干,現在、以后還咋干!”“人們對我的‘崇拜,是對黨的宣傳工作的信任,是宣傳工作的生命力在支撐著我的事業。”不知道什么緣故,這些話并沒有出現在他任何一次宣講中,然而,這些話正是周恩義一種情懷、一種境界、一種追求的真實寫照。
全國基層宣傳部長培訓班上,一位學員問他如何走群眾路線?
“腳上的泥土越多,距離群眾的心越近。只要真心為民助民,把群眾的事放在心上,老百姓就會把你裝在心里。”他說,“基層是最好的課堂,群眾是最好的老師。從社會實踐的豐厚土壤中獲取養分,這是宣傳工作者成就事業的不二法門。”
周恩義常常以群眾“政治翻譯”自居,在村屯、街區,在機關、企業,在學校、軍營,他贏得了“科普專家”“大眾學者”的贊譽。他在給網友的回復中談道:“科學理論是從千千萬萬人民群眾的實踐中提煉、抽象出來的,理論工作者有責任使黨的最新理論成果為群眾所掌握,從而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如果一名宣傳干部的宣講可以使廣大干部群眾對黨的信任更堅定一點,對黨的創新理論的理解更深入一步,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更充足一些,那么,研究和傳播黨的創新理論就是他人生的最大價值和全部意義!”他也常常告誡身邊的同事,作為宣傳干部首先要對黨的理論真信真學,真懂真用,在實踐中用自己的人格力量點燃理論之光,增強理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使黨的理論轉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現在一些人之所以不愿意聽理論課,主要原因就是對黨的理論理解得不夠透,功夫下得不夠深,常常是“兩張皮”“空對空”。
他先后作報告120多場,總結出“周氏宣講三法”:一是聽眾出題針對講,聽眾想了解什么,想解答什么疑問,提出來,然后有針對性地講。二是聽眾邊出題邊講,事先不知道要講什么,一旦講起就像答記者問。三是聽眾提問而后講,報告作完,聽眾不管提什么問題,都耐心地解答。
他說:“科學信仰之于共產黨員,如同人生的長明燈;科學信仰之于任何需要信仰的人,則是一種可以傳遞、可以倍增、可以扎根的力量。”
“一沓方案,抵不上一步實際行動”
選樹典型有一個不成文的潛規則,叫作“墻內開花墻外香”。為什么呢?因為“揭短最怕老鄉親”。然而,周恩義這個典型卻是響當當、硬邦邦,選得準、立得住、管得長的。這不但取決于之前中宣部周密細致的調查,更取決于之后他的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許多熟悉他的人一旦談起他,都會向你描繪出一個愛較真敢叫板的周恩義、一個有情有義的周恩義、一個坦坦蕩蕩的周恩義。
剛剛結束黨的十八大報告宣講回到盤錦,正值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他擔任了盤錦市委民聲專訪組組長。
摸實情、聽真話。他走村屯、轉街區、入學校、進機關、去工地,搜集整理意見和建議300多條。每次匯報會,他都會詳細地列舉出一個個老百姓關切的實際問題,有時還會為一個解決方案的落實,與有關領導和同志爭得面紅耳赤。
有人勸他:“老周,適可而止,別那樣一根筋……”話沒說完,就被他頂了回去:“一沓方案,抵不上一步實際行動。如果言行脫節,誰還聽你瞎白話!”周恩義敢于理直氣壯地講大道理,一講就是幾十年,群眾信他、服他,與他敢于對人叫板、對事較真不無關系。
鄰居王大媽找到周恩義:“老周,咱小區的小劉身體不好,患有小兒麻痹癥,沒有經濟來源,也沒什么親戚朋友幫忙,一個人孤零零地生活,你能不能幫著找個工作讓他干點力所能及的活兒?”“行,包在我身上。”他連續幾天跑民政,跑殘聯,跑工廠。不久,小劉就找到了一份工作上班了。
一些小學生放學后仍然在學校周圍嬉戲打鬧,周恩義見了,詳細詢問,得知這些學生家長大部分是農民工或外出打工人員,既不能及時來接,也沒有能力送孩子上“學后班”或“看護班”。于是,他出面張羅,辦起社區“四點半課堂”。
臺上的周恩義,可敬;臺下的周恩義,可親。群眾夸周恩義:老周說話算話,擲地有聲。
周恩義的妻子半身不遂,長期臥床,過去由于工作忙,多數是由兒子照顧。退休后,周恩義就經常圍著妻子轉。清早,推著妻子去散步,呼吸新鮮空氣,接著就到菜市場購買妻子愛吃的食品,一有空兒就帶著妻子去做康復運動;晚上,陪著妻子嘮嗑兒,看電視,好像要把幾十年的“虧空”都補回來。周圍同事夸贊周恩義是“愛家模范”,他笑著說,我雖然是典型,但絕不是神仙,愛妻子、愛孩子、愛家庭有什么好夸的,只不過是應該早給他們的東西,晚了一點兒、集中了一點兒罷了。
周恩義最不愿意提起的有兩件事:一個是母親臨終時他沒趕上,一個是妻子臥床他不能在身邊照顧。他說,他最對不起的就是這兩個至親的人,提一次心就痛一次。“妻子還有機會補報,母親卻永遠沒有機會了,子欲孝而親不待!不是我多高尚,而是條件不允許啊!”
“一個人,拉起三個團”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周恩義用自己的“名氣”聚集“人氣”,迅速組建起三個團,實現了由“單兵作戰”到“集團作戰”的華麗轉身。
“志愿服務團” ?周恩義說自己有“特權”:他可以組織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愛心協會。但在別人看來,“特權”其實是負擔。
他建起愛心協會、青年聯盟,同上千名愛心人士、志愿者走街串戶,雙休日不休息,搭上精力不說,每月工資也剩不下多少,光是接打電話,每天就沒個消停時候。生活中,周恩義會為一件幾十元的衣服和店主砍價十幾分鐘,會為在農貿市場買上一斤青菜挑來揀去,會為給孫子的一件小禮物轉上幾家小店,但只要有需要幫助的人找上他,就立即變成了“慈善家”。
做志愿服務,已經成為周恩義的一種“生活常態”。今年春運期間,他和志愿者開展“情滿旅途”活動,1200余張“愛心車票”送到農民工手上。同時,對不能回家過年的農民工進行登記,在除夕當天自費為數千名農民工送上熱氣騰騰的年夜餃子,送上一份親人的祝福。
“時政宣講團” ?有人曾對周恩義說:“我一聽報告就打瞌睡。你專門搞理論宣講,那么枯燥,怎么能搞得下去呢?”周恩義告訴他:“把黨的理論翻譯成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就行了。”
來自朝陽的務工黨員小李,聽周恩義講了一次黨課后,就成了周恩義上黨課時的常客。被吸引來的,更多的是各級黨務工作者,他們紛紛拜周恩義為師,虛心討教一本講義、一杯茶水、一條毛巾就能把報告作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竅門”。于是,周恩義因勢利導,以這些人為骨干成立了“時政宣講團”,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中國夢,講群眾路線,講文明禮儀,在實踐中增長才干。他們不計報酬,不知疲倦,無論聽眾是什么身份、哪個階層,黨課都受到了熱烈歡迎。今年,時政宣講團累計完成宣講200多課時,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鐵桿粉絲團” ?盡管周恩義白天很忙,但晚上與他600多萬微博粉絲們聊一聊,是他近一段時期以來的必修課。
周恩義發微博就像給老朋友發短信一樣,看到社會不良現象發泄一下,幸福時候曬一下,開心時候曝一下,感動時候煽情一下。粉絲們遇到難題樂意向他求助,還經常教他一些時髦的網絡熱詞。周恩義微博也從默默無聞,躍升為全國十大公職人員微博第八位。他成功地把講臺搬到了網絡上。
他說:“寫博文是宣傳思想工作的一部分,是寫給百姓的‘情書。寫好了,才能春風化雨,潤物于無聲。得以百姓心為心,時刻關注他們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樂;得用百姓的語言,說實話,說大眾話,最好帶點幽默。”
“一個人活著,如果能改變一些處于困境中的人的命運,或者為黑暗中的人點亮一盞燈,這樣的人生才是無悔的、有意義的。”一位外地網友看到了周恩義的微博,給他留了私信,說他正做著一件“真正有益于社會”的事,并希望他“堅持下去,帶動更多人,回報社會”。周恩義很快回復說:“一定!”
有人說:“你一個人拉起三個團,順理成章地當上了‘師長。”周恩義笑著說:“這個‘師長,我當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