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宇宙探索局近日稱,計劃2021年度向火星一顆衛星發射無人探測器,采集沙子和冰等樣品并送回地球。該局表示若該計劃能順利實施,將有望首次從火星衛星上帶回樣本,幫助專家詳細研究其成分,推測火星的形成歷史。探測對象目前設想為火衛一或火衛二,預計整個探測任務最長將持續7年時間。日本宇宙探索局認為,在漫長的歷史中,火星衛星表面積累了源自火星或火星大氣的大量物質,分析這些物質有助于了解火星形成和演化過程。探測器的大小和發動機工作方式還在研究探討中。據測算,這一計劃的研發費用將達300億日元(1美元約合124日元)。如有關預算獲得批準,科研及工程人員將在2016財年開始研發。在新探測器研制過程中,日本宇宙探索局除運用其已掌握的利用“隼鳥”小行星探測器采樣技術以及正在開發的 “月球調查智能著陸器”等技術,并研發尋找、采集衛星表層以下冰體的技術。(江山)
7月3日,俄羅斯“聯盟”U型運載火箭在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了“進步”M28M貨運飛船。船上裝有近2.4噸補給物資,包括食品、水和燃料等。這艘飛船未采用近來常用的發射后6小時即同空間站對接的快速對接模式,而是要按以往的方式在發射兩天后實施對接。本次補給飛行對國際空間站上的補給物資儲備至關重要。這是因為4月28日由“聯盟”2-1a型火箭發射的“進步”M27M飛船入軌后報廢,6月28日美國太空探索公司“獵鷹”9火箭的“龍”貨運飛船發射又以失敗告終,去年10月底美軌道科學公司(現軌道ATK公司)的“心宿二”火箭發射“天鵝座”貨運飛船也失敗了。
雖然貨運補給飛行接連失敗,但美航宇局官員已表示,即使不再向站上運送新貨,站上現有補給也夠用到10月底,站上航天員的安全不會受到威脅。按計劃,日本還將在8月中旬發射一艘貨運飛船。國際空間站上目前有3名航天員駐守。按照計劃,另有3名航天員將在7月22日乘“聯盟”載人飛船前往該站,站上人數將達6人。(江山)
6月14日,歐空局和德國宇航中心宣布,位于德達姆施塔特的歐洲空間運行中心6月13日22時28分收到“菲萊”彗星著陸器進入休眠狀態后首次發回的信號。通過“羅塞塔”探測器進行的與地面長達85秒的這次“通話”證實著陸器運行狀態良好。“菲萊”2004年隨“羅塞塔”升空,2014年11月12日登陸“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工作近60小時后因無法有效充電而耗盡電力,于11月15日進入休眠狀態。科學家們一直希望隨著“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逐漸靠近太陽,“菲萊”能因有更多的光照而蘇醒過來。德國宇航中心的著陸器控制中心對此次收到的300多個數據包進行了分析,認為“菲萊”的實際蘇醒時間要更早一些,只是一直未能同地面聯系上。(江山)
歐洲空間局科學家表示,“菲萊”彗星著陸器雖因著陸位置出現偏差而差點被“凍死”,但卻將因此而能工作到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8月中旬同太陽相距最近之時,可謂因禍得福。他們說,若去年11月落到當初希望的那片開闊區域,該探測器當時在蓄電池耗盡前會工作得更久一些,但卻會因溫度升高而無法挺過3月份。6月13日歐洲空間運行中心借助約85秒的通信聯絡首次得知“菲萊”已蘇醒過來,次日又進行了4分鐘斷斷續續的聯絡。“羅塞塔”和“菲萊”目前都在隨67P彗星向太陽逐步靠近,8月13日將飛到同太陽最近的位置。(江山)
6月15日,空客防務與航天公司宣布,將為初創互聯網衛星運營商一網公司建造900顆,每顆不到150千克重的互聯網傳送衛星,首次發射計劃于2018年進行。前10顆衛星將在空客設在法國圖盧茲的設施生產,其他的則將在位于美國的一座工廠建造。空客官員曾表示,空客在飛機制造方面的背景使其精于大批量生產高技術系統,因而具備其它潛在承包商所不具備的固有優勢。空客防務與航天公司在一份聲明中稱協議顯然還不等于合同。空客6月初宣布在硅谷設立了一項風投基金,將向有發展前景的企業投資。這項基金是否會用于為上述衛星工廠提供資金尚不清楚。一網將如何融資也不得而知。(小默)
烏克蘭國防工業公司已同加拿大達成一項協議,將聯合發射一顆烏克蘭監視衛星。雙方還探討了深化兩國國防工業合作的途徑。烏上個月宣布將在2022年前將至少6顆衛星送入軌道。根據烏國家航天局的信息,烏1995年發射了其首顆衛星,迄今已將10顆衛星送入軌道。(小默)
7月1日,美航宇局宣布,該局和太空探索公司將把載人型“龍”飛船的飛行中止試驗推遲到一次軌道試飛后進行。這次試驗原定今年晚些時候進行,而不載人的軌道試飛現定于2016年底進行。在飛行中止試驗中,飛船將在“獵鷹”9火箭處于上升飛行階段時同火箭分離。太空探索公司原計劃采用5月份在卡納維拉爾角進行發射臺中止試驗的那艘飛船來進行飛行中止試驗。不過,由于在那艘飛船兩年多以前開造后載人型“龍”飛船設計已有改動,太空探索公司現將改用執行不載人軌道試飛任務的那艘飛船來進行飛行中止試驗。雙方稱,這一決定同“獵鷹”9火箭6月28日的發射失敗無關。(江山)
7月初,美國航天基金會發布了《2015年航天報告》。報告稱,2014年全球航天經濟規模2014年增長了9%,總量達到3300億美元。商業航天活動總計占到了全球航天經濟的76%,全年增長率9.7%。其他的為政府航天投資,全年綜合增長率為7.3%。
美國政府和軍事航天預算約占2014年全球各國政府航天開支的54%。美航宇局預算比2013年增加了4.6%,占2014年全球各國政府航天投資的22%。由于各國都在紛紛投資發展新能力或擴展現有能力,非美國政府航天開支增長了12.9%,高于美國航天投資增幅。
商業航天產品與服務收入增幅略低于2.5%。主導該行業的是直播到戶電視服務,占到了2014年全球商業航天產品與服務市場的3/4以上。
2014年增長最快的是商業基礎設施與保障行業。發射、地面站與設備和衛星制造等都是促使商業基礎設施與保障行業收入2014年取得近18%增長的重要因素。2014年的總發射次數明顯增長,為10多年來之最。(小默)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庫馬爾稱,印將在2016年12月前發射一顆專供南亞區域合作聯盟(SAARC)8個成員國使用的衛星,用于提供各種公共服務。這顆2噸重的衛星將配備12路Ku波段轉發器,每路供區域內一國專用,用于通信、教育、遠程醫療、災害監測和其它所需服務。印是南亞唯一具有通信、對地觀測和空間科學衛星建造與發射能力的國家。作為給鄰國的禮物,為區域內國家發射一顆專用衛星的建議是由印總理莫迪提出的。南盟成立于1985年,最初孟加拉國、不丹、印度、馬爾代夫、尼泊爾、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7個成員國,阿富汗后來加入。在去年11月底的南盟峰會上,成員國同意了這項建議。(小默)
6月18日,德國宇航中心(DLR)宣布,喬治·華盛頓大學航天政策研究所教授帕斯卡爾·亨弗雷德將出任中心主任。她將成為德國宇航中心的首位女掌門。DLR原主任沃納7月1日開始擔任歐空局局長。德國宇航中心相當于德國的航天局,管理著眾多航空航天研究項目。德國僅次于法國,是歐空局第二大出資國。
亨弗雷德為宇宙生物學家,是位博士,2008年以來一直擔任喬治·華盛頓大學航天政策研究所教授,還曾在巴黎、維也納等地和美航宇局噴氣推進實驗室任教。她1960年出生于維也納,2013年被任命為奧地利科學基金會會長。(江山)
在美國和新西蘭設有辦事機構的火箭實驗室有限公司宣布將在新西蘭東海岸興建發射場,用于發射其“電子”小型運載火箭。發射場將建在新西蘭南島基督城以南的凱托里特角。預計可在今年第四季度建成。凱托里特角此前曾發射過美航宇局的探空火箭,最近還發過業余愛好者的小火箭。該公司負責人稱,他們之所以要建設自己的發射場,而不是租用現有發射設施,是為了避免同其它廠家發生沖突,以保證所要達到的發射頻度。該公司的最終目標是能每周發射一次。
火箭實驗室公司總部設在洛杉磯,但技術人員大都工作在新西蘭。該公司擬從美聯邦航空局辦理在新西蘭發射的商業發射許可證。“電子”火箭能以490萬美元的發射價格把重達100千克的衛星送入軌道。該火箭年底將在凱托里特角進行首次試射。火箭實驗室公司今年早些時候曾宣稱已拿到30多次發射的合同。(江山)
6月16日,已退役的美日合作“熱帶降雨測量任務”(TRMM)衛星在南印度洋上空離軌再入并被燒毀。該衛星于1997年發射,是美航宇局和日本宇宙探索局的合作項目,主要用于測量地球降雨數據,以供氣象學和氣候研究。日本宇宙探索局預計,重3噸的TRMM會在無控再入過程中被燒掉,但至少有12個部件可能在再入中存留下來,并落入印度洋。該衛星殘骸造成人員傷亡的概率相對較低,約為1/4200。(小默)
俄羅斯聯邦航天局近日宣布,9月1日哈薩克斯坦航天員阿伊登·阿伊姆別托夫將頂替英國女歌手莎拉·布萊曼乘“聯盟”TMA18M載人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阿伊姆別托夫將同歐空局航天員摩根森和俄航天員沃爾科夫一同前往,并在10天后同摩根森和另一名此前已在站上的俄航天員帕達爾卡乘“聯盟”TMA16M飛船返回地面。阿伊姆別托夫2002年入選哈首批、也是迄今唯一一批航天員,2003年~2009年在俄接受訓練,后因哈俄兩國未能就相關飛行達成協議而回國。原本要乘“聯盟”TMA18M飛船上天旅游的布萊曼5月13日突然以家庭原因為由取消了飛行。經營太空旅游業務的美太空歷險公司曾在1月份宣布由日本人高松聰作為布萊曼的替補。不過,近日太空歷險公司稱,高松聰不會在9月份進行太空飛行。(小默)
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CNES)主任勒加爾表示,雖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已同意把持有的阿里安航天公司35%的股份出售給空客賽峰運載公司,但法國政府將仍能保持對阿里安公司的牢固監管。勒加爾說,雖然股權轉讓后法國政府將失去對阿里安公司的正式控制權,但歐洲運載行業仍離不開政府支撐。他指出,首先空客賽峰運載公司只負責設計,但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和歐空局仍是“阿里安”6火箭研制的共同管理者。其次,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是今年開始建設的“阿里安”6發射設施的主承包商。最后,法國《空間活動法》決定了從法國領土上發射的規則,其中也包括隸屬法國海外部的歐洲航天港,即圭亞那航天中心。實際上歐空局和法國承擔著圭亞那航天中心很大一部分運行和安保費用,并每年拿出1億歐元(1.1億美元)補貼來使阿里安公司實現收支平衡。(小默)
6月22日,美航宇局把肯尼迪航天中心“航天飛機著陸設施”(SLF)的控制權正式交給佛羅里達航天公司。這座設施1976年建成,1984年2月首次用于航天飛機降落。跑道長4572米,寬91米。截至2011年7月航天飛機最后一次飛行,共有77架次的航天飛機在這里降落。根據協議,佛羅里達航天公司將在今后30年內負責該設施的運行和管理。該公司計劃把該設施作為新技術和相關廠家的試驗場,涉及無人機系統和新一代水平發射航天飛行器。美空軍也已表示擬用該跑道來降落其X-37B無人航天飛機。(江山)
據俄媒報道,埃及已失去對“埃及星”2遙感衛星的控制,正考慮購買俄羅斯的衛星遙感圖像。“埃及星”2由俄能源火箭航天公司和埃及國家遙感與空間科學局(NARSS)建造,2014年4月16日發射升空,2015年1月交由埃方人員控制,近來出現故障。“埃及星”2是埃第二顆遙感衛星,工作在可見光和紅外譜段。有業內人士稱,星上計算機對地面指令沒任何反應,因而衛星很可能已無法搶救。由于衛星是在完全交由埃方控制后出問題的,所以不能把故障責任推給俄方。(小默)
為保證格羅納斯衛星網絡2017年~2019年的進一步建設和擴展,格羅納斯衛星導航系統的第三代衛星格羅納斯-K1已開始批量生產。格羅納斯-K1型衛星工作壽命增至10年~12年,質量為935千克,并新增了一個L波段導航信號。首顆衛星(格羅納斯-K1-1)于2011年2月發射升空,隨后一直在開展測試。第二顆衛星在2014年12月1日發射。按原先的計劃,格羅納斯-K1型衛星只準備發射兩顆,隨后將引入更先進的后續實用改進型號格羅納斯-K2。但由于十分復雜的K2型衛星研制遇到問題,為保證平穩過渡,該公司將生產9顆K1型衛星。(小默)
設在英屬海峽群島的初創衛星互聯網服務商一網有限責任公司宣布完成一輪5億美元的股權融資,并同阿里安航天公司和維珍銀河公司簽訂了共計包括60次發射的衛星發射合同,宣稱這是史上最大的一份商業發射訂單。參與本輪融資的包括空客集團、休斯網絡系統公司、國際通信衛星公司、維珍集團和可口可樂公司,還包括印度電信網絡服務商巴帝企業公司和墨西哥蜂窩網絡運營商Totalplay電信公司。
在一網此次簽訂的60次發射的訂單中,有21次將由阿里安公司采用其經營的俄制聯盟號火箭進行,另39次將采用維珍銀河公司在研的“運載器一號”火箭。聯盟號的發射將用于星座的初期建設。首次發射將在2017年底在法屬圭亞那庫魯進行,屆時將攜帶一網公司的10顆先期試驗衛星。余下20次發射將在2018年和2019年進行,每次發射32顆~36顆,這些衛星將采用能節省重量的電推進,而不采用化學推進,每顆重約150千克。阿里安公司的合同中還包括增訂5枚聯盟號和3枚阿里安6火箭的選擇權。雙方還將另外簽訂一份合同,涉及聯盟號火箭發射一網公司衛星所需分配器的設計制造工作。
維珍集團是一網公司項目的主要投資方,也是維珍銀河公司的母公司。由維珍銀河公司“運載器一號”火箭承擔的39次發射每次將攜帶1顆~3顆衛星,用于星座的補網維護。維珍銀河公司的合同中還包括再發多達100次的選擇權。(小默)
6月23日,俄羅斯“聯盟”2-1b型運載火箭在普列謝茨克發射場發射了“宇宙”2506軍事衛星。據信,這顆衛星是“角色”3軍事偵察衛星。衛星由進步中央特別設計局研制,采用“琥珀”平臺或其改型,重7噸多,分辨率為亞米級。首顆衛星“角色”1于2008年7月發射,但不久因電子部件故障而報廢。第二顆衛星“角色”2于2013年6月發射,據稱隨后曾發生存貯故障,但2014年通過上傳新軟件得以起死回生。“角色”3可能采用了激光通信終端。(江山)
在國際空間站上設有對地觀測設備的加拿大地球播放公司宣布要在本年代末建設一個由光學和雷達成像衛星構成的星座。稱為“第三代”的該系統將由兩個軌道面上的至少16顆衛星組成。這些衛星將成對運行,分別配備高分辨率相機和L與X波段合成孔徑雷達。它們將在2019-2020年分多次部署入軌。地球播放公司正在同薩里衛星技術公司合作研制該系統。薩里將設計建造衛星平臺和光學相機有效載荷,還將按地球播放公司提供的設計來建造雷達有效載荷。另一合作伙伴西班牙北方電力德莫斯公司將負責雷達有效載荷集成、地面站和其它工作。地球播放公司已在國際空間站俄方艙段上設有中等和高分辨率拍攝設備。它近日發布了其中的高分辨率設備拍攝的首批視頻,稱該設備將在7月底前投入商業服務。該公司還在研制另一臺高分辨率相機和另一個雷達成像系統,計劃安裝到國際空間站美方艙段上。(江山)
6月11日,俄羅斯、美國和意大利3名航天員乘俄“聯盟”TMA15M載人飛船從國際空間站順利返回地球,結束了他們199天的飛行任務。飛船在哈薩克斯坦境內安全著陸。這3人原定5月13日返航,但因4月28日俄“進步”M27M貨運飛船任務失敗而推遲。乘有3名美國、日本和俄羅斯航天員的聯盟TMA17M載人飛船原定5月26日啟程,“進步”M27M貨船任務失利后已改到7月底發射。(江山)
設在美國西雅圖的初創衛星遙感企業黑色天空全球公司將在今年開始建造由60顆50千克重的衛星組成的一個星座。衛星建造和發射安排工作交給了太空飛行服務公司,光學成像儀則由剛被哈里斯公司兼并的埃克塞勒斯公司提供。衛星分辨率為1米。黑色天空全球公司首席技術官韋格納稱,1米分辨率正越來越普及,但該公司的目標是能快速重訪指定區域。該星座衛星將采用450千米軌道,壽命約為3年。前兩顆衛星定于12月份隨太空飛行服務公司的“夏爾巴人”拖船由太空探索公司的“獵鷹”9火箭發射。(小默)
計劃用立方星組網以向商業和政府用戶提供氣象數據的美國頂尖公司宣布又籌到4000萬美元經費,將用于完成衛星建造,并在今年晚些時候開始發射。新籌得的經費將使該公司能在2017年底前發射超過100顆衛星,從而建成“全球首個商業氣象衛星星座”。該公司此前已在2014年7月籌集到2500萬美元。它正在研制能利用GPS無線電掩星測量技術采集天氣數據的三體立方星。星上遙感器可測量穿越大氣層的GPS信號,從而推演出大氣溫濕度廓線。這些信息可融入天氣預報模型,從而提高預報精度。頂尖公司正在同格拉斯哥的克萊德空間公司合作建造這些衛星。這些衛星將從9月份起以搭載方式陸續發射,年內擬發射20顆。由于對軌道沒什么刻意要求,該項目衛星的搭載發射機會較多。(江山)
近日美航宇局宣布,裝載了該局一臺海水鹽度測量設備的阿根廷“科學應用衛星”(SAC)D因電力和姿控系統故障于6月8日停止工作。SAC-D由阿根廷應用研究所建造,發射重量1350千克。整項任務耗資4億美元。衛星的生產和運行工作由阿國家航天活動委員會管理,美方負責提供海水鹽度遙感器和支付發射費用。星上還載有由阿根廷、加拿大、法國和意大利的科學團隊提供的其它儀器,用于研究大氣、海冰、海面溫度、火災、火山爆發、城市燈光和宇宙輻射等。這顆衛星是2011年6月10日由美德爾它2火箭發射的,原設計壽命為5年。衛星目前處在高度650千米的軌道上。(小默)
近日,勞拉空間系統公司宣布日本廣播衛星系統公司“廣播衛星”(BSAT)4a衛星的建造合同。勞拉空間系統公司稱,這是該公司過去兩年里拿到的第4份日本市場的衛星合同。BSAT-4a將采用勞拉的1300系列平臺建造,配備24路Ku波段轉發器,將接替一顆即將退役的衛星,用于日本的直播到戶電視服務,可促進高清和4K/8K超高清等高級電視服務的進一步普及,設計壽命在15年以上。該星擬在2017年底發射,但未宣布發射服務商。廣播衛星系統公司目前有3顆在軌衛星。(小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