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寶金
我的家鄉原本是個不大的小鎮,然而因為她是縣城的所在地,也就“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頗有許多能夠留在人們記憶中的東西。如長著高高楊柳的神秘的縣政府大院;充滿消毒水氣味的忙碌的縣醫院;還有那所在我童年的心中神圣得不得了的小學校;以及那座聳立在蟠龍山頂具有地標性質的鐵架子……
人的視野和年齡有關。說起來有些慚愧,童年時我接觸的第一條河,竟是一條離我家不足百米遠的“小河洼”。“小河洼”實際是鎮里的一條排澇河,也是一條排污河,發源于蟠龍山北坡與“禿子山”相鄰的山溝。平時水不多,淺淺地,慢慢地流著。因為摻入了沿河人家的污水,所以也不干凈。但因為有小魚在水里游,蜻蜓在水面飛,仍是我們釣魚、捉蜻蜓的好去處。待到七八月雨季來了,“小河洼”變得兇猛起來,半夜里就能聽到呼嘯的水聲。清晨天剛放亮,我就跑出去看水,只見滿溝的黃水,擁著樹枝雜草和從上游沖下來的東西,吼叫著向下游奔去,看著嚇人又叫人歡喜。雨量大時,就出槽了,滿街淌著水,甚至在家門口的院里排水溝里都能抓著魚。這時候,是我們小孩子最歡喜的時刻。
以后的一段時間,是“小河洼”最干凈的時候,加上大雨中從下游的大河頂水上來許多魚,以鯽魚、鯉魚為多,個頭又大,我們一群孩子在哥哥們的幫助下,開始架網捕魚,下河摸魚,每每多有所獲。冬天來了,“小河洼”封凍了,我們仍有玩的。那就是到河里滑冰車,趕上冰凍得好,還可以穿上“腳劃子”(自制的冰鞋),一氣從家門口劃到南頭的淤泥河,那是我們童年里了不起的旅行呢。多年以后,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小河洼”的上游被改道北行,河道只剩了排污水的功能。為了美觀,加蓋了水泥板蓋,“小河洼”就從我們的記憶中消失了。
另外一條與我關系較為密切的河,就大多了,它叫岳州河。它起源于官屯鎮的山嶺間,也是一條季節性的河流。因為中間匯集了一些小支流,所以水量比較大,也是中部農村灌溉的主要河流之一。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的活動范圍也跟著大起來,我常和同學玩伴一起去岳州河玩。岳州河不遠也不近,去一趟得走半個多小時,沿途要穿過一條鐵路和一片一人高的玉米地。我們去的時間多是在夏季,因為只有這時河水才會滿滿的,能夠洗野澡,可以摸鯰魚。記得一次大雨過后,我與大哥去岳州河上游的北河口釣魚。水大,魚漂站不住。就在無奈時,忽然發現水里有許多“面條魚”,只見那些幾寸長的近乎透明的“面條魚”,正成群結隊地順流而下。我們趕緊在一條舊水壩上用石塊砌成一個水口,沒有網就用草帽作網,放在水口下,撈起很多很多“面條魚”。
最有意思的是和小伙伴去玩。我們通常都是挎了筐,過了鐵路,鉆進莊稼地先采野菜。那時生活困難,家家都養著雞、鴨、兔什么的,個別的還有養著豬的。所以,我們都必須采完野菜,才可以借機到大河里玩。采完菜也就到了河邊,放眼望去,晴朗的天空下,清澈的河水溫馴地淌著,發出嘩嘩的聲響,似乎在呼喚我們這些孩童。我們立馬歡呼跳躍,扔下筐,邊跑邊剝去衣服,一頭就撲向河里,像撲進母親的懷抱。于是摟狗刨的摟狗刨,打水仗的打水仗,不會水的在那里瞎撲騰,不小心嗆了口水直咳嗽,嚇得臉發白。洗夠了,玩累了,就跑上河灘曬太陽。細軟的河沙,被太陽曬熱了,躺在上面,舒服極了。也有精力足的,這時候開始摔跤角力,說得不對口,就開始打架。大家便先去圍觀,后是勸架,最后兩人和好如初或忿忿而去。那時的我,性格孤僻,又膽小,常自玩自的,在大自然中,在藍天白云下,呼吸著清新而又充滿花草味的空氣,常常忘了回家,忘了歸去……這條河,今天依然還在,但隨著工業化程度的提高,河水已經完全污染,既沒有魚蝦,也不能游泳,去過一次,我連看也不想再看它了。
還有一條河,叫大清河,離我家小鎮20多公里,是東部山區一條很重要的河流。它發源于周家鎮的山間,經湯池入蓋州境匯入蓋州大清河。1975年秋,我插隊到湯池公社前湯池大隊,在那里當了三年半的知青,與那里的山山水水,特別是大清河產生了很深的感情。知青生活單調又快樂,茫然又徬徨,我們自然地與山水親近起來。于是每天收工后,我們到大清河邊洗臉,高興時順便洗去鋤頭上的泥土;有時干脆就脫去衣服,下去游泳,然而河水很少有足夠的深度,也只能洗浴一番而已。最重要的是在河水的親撫下,我們焦灼的心得到了放松,我們的初戀在這里成熟。這里,成了知青們談戀愛的最佳地點。風清月明的夜晚,二人世界里的知青依偎在河邊,聽潺潺的水聲,望天上的明月,談著理想,傾訴著未來,盡管誰也不知會有什么樣的未來。還有值得一記的是,當時正值文革后期,批林批孔講政治,我所在的小隊要改建文化室,沒有磚,隊長一聲令下,我們知青同幾個社員一道,寅夜出行,趕著大車,走冬天里已經干涸了的河床,直奔河東岸的公社磚廠,趁著夜色,裝了滿滿幾大車紅磚,急匆匆趕過河來。至今我還記得那幾輛大車的騾馬由于負重過河道,累得唇角掛滿了白霜。這條河,因為地處山區,加之作為城市的水源地被保護起來,至今仍清澈迷人,令人神往。
后來,我抽調回城參加了工作,走過許多名山大川,看過長江、黃河等無數條大江大河,而且也知道了,在我們的家鄉,我們身邊就有著一條全國第十大河——遼河。但是,我直到今天,依然留戀伴我成長的三條小河。不管它們在與不在,它們都見證了我的童年、我的成長,也見證了這個小城的成長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