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吹響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號角
三次工業革命——蒸汽機的應用、規模化生產和電子信息技術,即經歷了機器化、批量化和自動化后,將迎來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PS)為基礎,以生產高度數字化、網絡化、機器自組織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大數據集成、網絡化、智能化、個性化、即時化,這也是工業4.0概念的核心。“工業4.0”最初由德國政府于2013年提出,它描繪了制造業的未來愿景,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控制的基本模式轉變,目標是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各種新的活動領域和合作形式即將產生,創新價值的過程正在發生改變,產業鏈分工將被重組。通過深度應用CPS,總體掌控從消費需求到生產制造的所有過程,智能物流、智能生產、智能工廠通過互聯網、物聯網、務聯網整合資源,制造運行管理系統(MOM)將幫助生產價值鏈中的供應商獲得并交換實時的生產信息,全部零部件將在正確的時間以正確的順序到達生產線,實現高效生產與管理。
“工業4.0”的本質不在于硬件創新而在于系統集成,依托大數據互聯,通過信息流雙向反饋以及云計算帶來模式變革。“工業4.0”的發展有其必然性,依托當今世界高技術的發展,全球網絡化時代的到來,云計算帶來的海量數據的快速處理,3D打印技術將個性化需求即時化,將工業革命推到了時代的風口浪尖。可以說,每一次工業革命對制造業來說都是顛覆性的改變。
金融危機之后,發達國家紛紛拋出刺激實體經濟增長的國家戰略和計劃,諸如:德國拋出的“工業4.0”;美國制定的“再工業化”、“制造業復興”、“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日本開始實施的“再興戰略”;韓國的“新增動力戰略”;法國提出的“新工業法國”,等。發達國家希望通過技術進步和產業政策調整重獲在制造業上的競爭優勢。可見,即便是最先進的國家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制造業,而是不斷實現制造業結構調整、轉型與升級。
歷經3年的磨礪,“中國制造2025”出爐,這是中國制造未來發展的路線圖,顯示中央高層對我國制造業升級改造的強力支持以及將“工業4.0”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中國制造2025”提出,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都是實現智能制造的手段,以實現制造業的智能、高效、高質、協同、綠色、安全發展為總體目標,形成較完整的智能制造協同創新的技術體系和現代產業體系,總體技術水平邁入國際先進行列,滿足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的需求,為我國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和制造強國夢提供強大支撐。同時,圍繞“創新”這一主題,“中國制造2025”與“工業4.0”對接工作穩步推進。從內容上看,德國“工業4.0”與我國的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有異曲同工之處。工信部部長苗圩指出,德國總體處在從3.0到4.0發展的階段,我們可能還要補上從2.0到3.0發展的課,然后才能向4.0發展,我們要結合中國的國情和企業的實際,走一條更好更快的發展道路。
制造業是工業之重,工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性產業,也是國家的強國之本,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都是工業強國。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全盤考慮、抓緊謀劃、扎實推進”的要求,立足全球視野,面向未來挑戰,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是破解我國制造業發展“瓶頸”的重要出路,是應對世界制造業競爭的必然選擇;搶占技術發展的戰略制高點,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本刊編輯部劉榮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