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慧慧+孟慶華
摘要:豆類是人類三大食用作物之一,具有非常高的營養價值和保健作用。根據我國食用豆產業優勢,分析了山東省食用豆產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四個方面的發展對策:加大政策支持和科研投入,為食用豆產業發展提供政策和科技支撐;加強食用豆種植基地建設,提高規模化、標準化和機械化水平;提高食用豆加工水平,增加食用豆產業附加值;培育食用豆產加銷一體化龍頭企業,帶動食用豆產業做大做強做精。
關鍵詞:食用豆類;山東省;生產研究現狀;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S520.4 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4)09-0134-04
豆類是人類三大食用作物(禾谷類、豆類、薯類) 之一, 在農作物中的地位僅次于禾谷類。食用豆類是收獲籽粒和嫩莢供食用的豆類作物的統稱,大豆和花生習慣上不包括在食用豆類之中。目前人類栽培的食用豆有15個屬26個種,我國栽培并已收集、繁種入庫的食用豆有11個屬17個種。按授粉方式,食用豆可分為自花授粉和常異花授粉兩類;按各豆種對溫度要求的不同可分為冷季豆類、暖季豆類和熱季豆類;按豆類對光周期的反應分為長日性和短日性兩大類。我國主要種植蠶豆、豌豆、綠豆、小豆、普通菜豆、多花菜豆、小扁豆、飯豆等, 其次為四棱豆、木豆、利馬豆、藕豆、鷹嘴豆、黎豆等。這些食用豆類在增加中國農產品出口、改善人們飲食以及調整種植結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山東是全國食用豆主產區之一,種植歷史悠久,地方品種資源豐富,常年種植面積接近6.7×104 hm2,但波動較大。山東食品加工和貿易出口企業較多,近幾年隨著人們營養和保健意識的增強,對食用豆及其加工產品市場需求日益增加,發展前景更加廣闊。本文將根據我國食用豆產業優勢,分析山東食用豆產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探討食用豆未來前景及發展對策,為確保糧食安全、再創山東農業新優勢提供參考。
1我國食用豆產業優勢
1.1食用豆是出口創匯的重要農產品
我國是食用豆生產大國,品種和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其中蠶豆年產量2.5×106 t,占世界產量的1/2,綠豆、小豆占世界產量的1/3。全國綠豆生產情況見表1。
我國是食用豆出口大國,出口總量占我國糧食出口總量的10%左右,年出口額3億美元左右,其中,小豆常年出口7萬噸,創匯0.5億美元以上,是我國糧食出口中第8大創匯農產品。其次,食用豆是貧困地區農民增收不可替代的重要特色作物。
1.2食用豆是輪作倒茬、培養肥力的主要作物
食用豆生育期短、植株較矮、耐旱耐貧瘠,能與玉米、谷子、小麥等多種農作物間作套種,是山區、丘陵和旱薄地主要種植作物,也是我國多數地區抗災救荒的理想作物。食用豆具有根瘤,根瘤菌可以固氮,一般一季豌豆可固氮60.0~112.5 kg/hm2,而且這種生物氮穩定,生物價高,作物易吸收利用,因此食用豆是輪作換茬的好茬口,在種植業資源合理配置中是不可缺少的特色作物。此外,食用豆屬節水作物,根系淺,耗水系數低,是其它作物的優質前茬,較其它茬口有顯著的增產效果[1,2]。
1.3食用豆具備藥食同源特性,需求穩定增長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保健意識的增強、膳食結構的調整,加大了對食用豆的需求量。食用豆富含蛋白質、糖類、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極有利于人體吸收,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低收入人群,食用豆是重要的蛋白質和能量來源。常見食用豆類中的蛋白質含量通常在20%~40%,顯著高于其他植物蛋白資源。黑豆中蛋白質含量達45%~55%,比大豆高24.5%,為雞蛋的3.38 倍。食用豆類中碳水化合物含量一般在55%~70%(其中淀粉占40%~60%);粗纖維含量達8%~10%,大部分存在于種皮中;還有一定含量的低聚糖,主要含有水蘇糖(stachyose)、棉籽糖(raffinose)和蔗糖(sucrose)等。食用豆類中膳食纖維的可溶性部分與不可溶性部分比例較均衡,可明顯降低人體的血清膽固醇,降低冠心病、糖尿病及腸癌的患病幾率。常見食用豆類中脂肪含量較低,一般在0.5%~3.6%,主要含亞油酸、亞麻酸、油酸及軟脂酸等不飽和脂肪酸。此外食用豆類中還含有硫胺素、核黃酸、尼克酸、抗壞血酸及鈣、磷、鐵、鉀、鋅等多種礦物質,被視為VB1 的重要來源[3~7]。
食用豆中的小豆被譽為糧食中的“紅珍珠”,蛋白質含量為16.9%~28.6%,淀粉含量為41.8%~59.9%,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含量是禾谷類作物的2~3倍,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藥食同源作物。中醫記載小豆具有通便、利尿、和血排膿、利水除濕、消腫解毒等功效,對心臟病和腎病也有療效。其次,小豆是食品、飲料加工業的重要原料,可以制作豆沙包、面包、糕點、甜品、果凍、飲料等多種食品,深受人們歡迎。
綠豆性涼,味甘,營養豐富,籽粒含蛋白質20%~24%,脂肪0.5%~1.5%,碳水化合物55%~65.4%。中醫學認為綠豆性味甘寒,入心肺二經,內服具有清熱解毒、消暑利水、抗炎消腫、保肝明目、止泄痢、潤皮膚、降低血壓和血液中膽固醇、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等功效,外用可治療創傷、燒傷、瘡癤癰疽等癥。
1.4國家啟動食用豆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
2009 年農業部和財政部啟動50個農產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食用豆是其中之一。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資金支持下,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以綠豆、小豆、蕓豆、蠶豆、豌豆等為突破口,開展優良品種提純復壯、高產高效新品種選育、配套栽培技術示范推廣、病蟲害防控技術和產后加工技術研究,并啟動了一批食用豆基礎研究,取得顯著成效。
2山東省食用豆產業現狀
2.1山東省食用豆產業現狀
山東氣候溫和,雨水充沛,熱量充足,適宜食用豆類的生長。山東種植食用豆歷史悠久,常年種植面積6×104 hm2以上,其中綠豆2×104 hm2、小豆1×104 hm2、黑豆3 000 hm2、豇豆3 000 hm2和普通菜豆2 000 hm2以上,特別是災荒年份,種植面積增長較大。山東食用豆在17市地均有分布,集中種植在丘陵、山地和鹽堿地。山東具有沿海優勢,農產品種植、加工和貿易與日本、韓國互補性強。endprint
山東地方品種資源豐富,但育種研究滯后,以引進品種和地方品種為主。為振興山東省食用豆產業,更好地為食用豆產業提供技術支撐,山東棉花研究中心及部分地市農科院近年來陸續成立食用豆研究團隊,構建食用豆科研平臺,開展新品種選育和配套栽培技術的研究。目前已收集、引進各類食用豆種質資源近100份并進行了初步鑒定評價,引進、創造育種中間材料10余份,為新種質的創新、培育和后續推廣奠定了基礎。
2.2存在的問題
2.2.1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不足,難以形成產業優勢長期以來,食用豆生產一直處于從屬地位,缺少指導,任其自由發展,被農民視作小宗作物及玉米、小麥等主糧的間作套種、救荒救災和補種作物,一般以家庭為單位多憑感覺和經驗自由種植,產量效益尚未得到充分重視,自給自足為主,商品意識淡薄,產品混收、混貯、混售,造成品種混雜,品質降低,商品銷售等級下降,效益低下[8~10]。由于山東省食用豆產業多年來重視不夠、投入不足、 開發不夠,缺少補貼和項目支持,缺少戰略定位、科學規劃和品牌培育,品種多亂雜、種植分散、管理粗放、加工落后等問題突出,致使山東省食用豆雖有自然資源優勢卻無生產優勢、產品優勢和產業優勢。
2.2.2科研滯后,難以為食用豆產業提供技術支撐山東省食用豆育種工作起步晚,專業從事食用豆類研究的科研人員稀少,經費缺乏,育種進度緩慢,與國內育種單位和先進國家育種水平存在較大差距。缺乏自主選育、適于山東種植的食用豆主導品種,生產與貿易中用種多而雜,品種混雜退化十分嚴重。盡管近年來選育出一些新品種(系),但由于沒有穩定的良種繁育基地和推廣機構,致使新品種普及、推廣、利用率低,退化速度快,嚴重阻礙著食用豆產業的發展。
2.2.3生產水平低,難以形成規模效益目前山東省食用豆大多種植在干旱、半干旱的瘠薄地、山坡地和鹽堿地,廣種薄收或與其他作物間作套種,管理粗放,生產投入少,栽培技術落后。栽培品種多是農民自留種或農家品種,難以提純復壯,導致食用豆產量和商品率低。
2.2.4加工水平低,難以形成企業龍頭食用豆利用途徑單一,以食用、原糧出口和飼用為主,比較效益低;食用豆加工企業少而小,生產技術和工藝落后,產品大多數只停留在初級加工水平上,深加工幾乎為零。信息不暢,產銷脫節,加之市場體系不健全,宣傳力度不夠,市場價格不穩,經常造成豆賤傷農的不利局面,限制了其經濟效益的發揮,產業化進程十分緩慢[10~12] 。
3食用豆產業發展對策
食用豆生產必須改變目前廣種薄收和粗放經營的狀況,走產業化發展的路子。要通過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化格局,充分發揮小雜糧的資源優勢、地域優勢和生產優勢。
3.1加大政策支持和科研投入,為食用豆產業發展提供政策和科技支撐
通過良種補貼和種植食用豆獎勵等政策,提高農民種植食用豆效益和積極性。目前國內外需求較大的抗豆象小豆、抗豆象綠豆、綠色小豆、黑色綠豆、黃種皮綠豆、半無葉豌豆等品種在山東省基本沒有種植,因此應加強對國內外優良品種和種質的引進與利用,以豐富品種資源,提高種質的遺傳多樣性。盡快啟動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集中全省食用豆資源、育種、技術、推廣和加工方面的優秀人才,建立產業體系隊伍,積極開展新品種選育和配套栽培技術研究。盡快改善食用豆品種混雜、品質低下的現狀,提高國際競爭力。
3.2加強食用豆種植基地建設,提高規模化、標準化和機械化水平
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要求,建立一批有規模、有特色的食用豆生產基地。在食用豆生產上通過土地流轉、家庭農場、合作社、公司+基地+合作社等形式,建立食用豆種植基地。積極推行訂單農業,鼓勵食用豆流通加工企業在產區建立核心示范基地,通過示范、帶動、輻射,加快形成食用豆的優質化、規模化、區域化發展。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根據市場和加工業的需要,建立高度專業化、優質化的大型原料生產基地。
3.3提高食用豆加工水平和產業附加值
進一步在開發生產食用豆系列新產品上做文章,開展食用豆類食品加工開發研究,增加出口產品類型,逐步推出名優品種、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出口效益。
3.4培育龍頭企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通過獎勵、貼息和免稅等形式,培育和壯大實力雄厚、帶動作用強的食用豆龍頭企業,把食用豆生產、加工和銷售等各產業鏈條連結為有機整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加快市場信息流通,確保農民種植食用豆有商有市,分享合理的利潤,激發其發展食用豆經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根據生態、綠色、科技、保健等企業經營理念,通過農超對接、區域代理、全國連鎖、產地溯源等現代營銷方式,把食用豆作為禮品、贈品、保健品、專賣品進行精細化銷售,使其成為出口創匯的重要產品。
參考文獻:
[1]鄭卓杰.中國食用豆類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12-27.
[2]宗緒曉,關建平.食用豆類的植物學特征、營養特點及產業化[J].資源與生產,2003(11):31-34.
[3]王鵬,任順成,王國良.常見食用豆類的營養特點及功能特性[J].食品研究與開發,2009,30(12):171-174.
[4]陸恒.黑豆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優勢及利用對策[J].現代商貿工業,2003(2):40-42.
[5]程云輝,賈振寶.大豆低聚糖的研究進展[J].專論與綜述,2004(6):57-60.
[6]韓立德,蓋鈞鎰,張文明.大豆營養成分研究現狀[J].種子,2003(5):57-59.
[7]李雪琴,苗笑亮,裘愛泳.蠶豆分離蛋白的制備及其功能性質研究[J].糧食與飼料工業,2003(5):41-43.
[8]王麗俠,程須珍,王素華.綠豆種質資源、育種及遺傳研究進展[J].中國農業科學,2009,42(5):1519-1527.
[9]張麗亞,周斌,胡國玉,等. 安徽省食用豆類生產現狀與發展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 2010,38(24):1301-1303.
[10]陳新,袁星星,顧和平,等.江蘇省食用豆生產現狀及發展前景[J].江蘇農業科學,2009(5):4-8.
[11]徐東旭,吳堂全,尚啟兵,等.冀西北食用豆生產研發現狀與發展建議[J].農業科技通訊,2010(3):21-23.
[12]張麗亞,胡國玉,黃曉榮.安徽省食用豆產業現狀與技術需求[J].現代農業科技,2009(23):145-146.endprint
山東地方品種資源豐富,但育種研究滯后,以引進品種和地方品種為主。為振興山東省食用豆產業,更好地為食用豆產業提供技術支撐,山東棉花研究中心及部分地市農科院近年來陸續成立食用豆研究團隊,構建食用豆科研平臺,開展新品種選育和配套栽培技術的研究。目前已收集、引進各類食用豆種質資源近100份并進行了初步鑒定評價,引進、創造育種中間材料10余份,為新種質的創新、培育和后續推廣奠定了基礎。
2.2存在的問題
2.2.1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不足,難以形成產業優勢長期以來,食用豆生產一直處于從屬地位,缺少指導,任其自由發展,被農民視作小宗作物及玉米、小麥等主糧的間作套種、救荒救災和補種作物,一般以家庭為單位多憑感覺和經驗自由種植,產量效益尚未得到充分重視,自給自足為主,商品意識淡薄,產品混收、混貯、混售,造成品種混雜,品質降低,商品銷售等級下降,效益低下[8~10]。由于山東省食用豆產業多年來重視不夠、投入不足、 開發不夠,缺少補貼和項目支持,缺少戰略定位、科學規劃和品牌培育,品種多亂雜、種植分散、管理粗放、加工落后等問題突出,致使山東省食用豆雖有自然資源優勢卻無生產優勢、產品優勢和產業優勢。
2.2.2科研滯后,難以為食用豆產業提供技術支撐山東省食用豆育種工作起步晚,專業從事食用豆類研究的科研人員稀少,經費缺乏,育種進度緩慢,與國內育種單位和先進國家育種水平存在較大差距。缺乏自主選育、適于山東種植的食用豆主導品種,生產與貿易中用種多而雜,品種混雜退化十分嚴重。盡管近年來選育出一些新品種(系),但由于沒有穩定的良種繁育基地和推廣機構,致使新品種普及、推廣、利用率低,退化速度快,嚴重阻礙著食用豆產業的發展。
2.2.3生產水平低,難以形成規模效益目前山東省食用豆大多種植在干旱、半干旱的瘠薄地、山坡地和鹽堿地,廣種薄收或與其他作物間作套種,管理粗放,生產投入少,栽培技術落后。栽培品種多是農民自留種或農家品種,難以提純復壯,導致食用豆產量和商品率低。
2.2.4加工水平低,難以形成企業龍頭食用豆利用途徑單一,以食用、原糧出口和飼用為主,比較效益低;食用豆加工企業少而小,生產技術和工藝落后,產品大多數只停留在初級加工水平上,深加工幾乎為零。信息不暢,產銷脫節,加之市場體系不健全,宣傳力度不夠,市場價格不穩,經常造成豆賤傷農的不利局面,限制了其經濟效益的發揮,產業化進程十分緩慢[10~12] 。
3食用豆產業發展對策
食用豆生產必須改變目前廣種薄收和粗放經營的狀況,走產業化發展的路子。要通過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化格局,充分發揮小雜糧的資源優勢、地域優勢和生產優勢。
3.1加大政策支持和科研投入,為食用豆產業發展提供政策和科技支撐
通過良種補貼和種植食用豆獎勵等政策,提高農民種植食用豆效益和積極性。目前國內外需求較大的抗豆象小豆、抗豆象綠豆、綠色小豆、黑色綠豆、黃種皮綠豆、半無葉豌豆等品種在山東省基本沒有種植,因此應加強對國內外優良品種和種質的引進與利用,以豐富品種資源,提高種質的遺傳多樣性。盡快啟動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集中全省食用豆資源、育種、技術、推廣和加工方面的優秀人才,建立產業體系隊伍,積極開展新品種選育和配套栽培技術研究。盡快改善食用豆品種混雜、品質低下的現狀,提高國際競爭力。
3.2加強食用豆種植基地建設,提高規模化、標準化和機械化水平
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要求,建立一批有規模、有特色的食用豆生產基地。在食用豆生產上通過土地流轉、家庭農場、合作社、公司+基地+合作社等形式,建立食用豆種植基地。積極推行訂單農業,鼓勵食用豆流通加工企業在產區建立核心示范基地,通過示范、帶動、輻射,加快形成食用豆的優質化、規模化、區域化發展。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根據市場和加工業的需要,建立高度專業化、優質化的大型原料生產基地。
3.3提高食用豆加工水平和產業附加值
進一步在開發生產食用豆系列新產品上做文章,開展食用豆類食品加工開發研究,增加出口產品類型,逐步推出名優品種、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出口效益。
3.4培育龍頭企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通過獎勵、貼息和免稅等形式,培育和壯大實力雄厚、帶動作用強的食用豆龍頭企業,把食用豆生產、加工和銷售等各產業鏈條連結為有機整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加快市場信息流通,確保農民種植食用豆有商有市,分享合理的利潤,激發其發展食用豆經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根據生態、綠色、科技、保健等企業經營理念,通過農超對接、區域代理、全國連鎖、產地溯源等現代營銷方式,把食用豆作為禮品、贈品、保健品、專賣品進行精細化銷售,使其成為出口創匯的重要產品。
參考文獻:
[1]鄭卓杰.中國食用豆類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12-27.
[2]宗緒曉,關建平.食用豆類的植物學特征、營養特點及產業化[J].資源與生產,2003(11):31-34.
[3]王鵬,任順成,王國良.常見食用豆類的營養特點及功能特性[J].食品研究與開發,2009,30(12):171-174.
[4]陸恒.黑豆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優勢及利用對策[J].現代商貿工業,2003(2):40-42.
[5]程云輝,賈振寶.大豆低聚糖的研究進展[J].專論與綜述,2004(6):57-60.
[6]韓立德,蓋鈞鎰,張文明.大豆營養成分研究現狀[J].種子,2003(5):57-59.
[7]李雪琴,苗笑亮,裘愛泳.蠶豆分離蛋白的制備及其功能性質研究[J].糧食與飼料工業,2003(5):41-43.
[8]王麗俠,程須珍,王素華.綠豆種質資源、育種及遺傳研究進展[J].中國農業科學,2009,42(5):1519-1527.
[9]張麗亞,周斌,胡國玉,等. 安徽省食用豆類生產現狀與發展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 2010,38(24):1301-1303.
[10]陳新,袁星星,顧和平,等.江蘇省食用豆生產現狀及發展前景[J].江蘇農業科學,2009(5):4-8.
[11]徐東旭,吳堂全,尚啟兵,等.冀西北食用豆生產研發現狀與發展建議[J].農業科技通訊,2010(3):21-23.
[12]張麗亞,胡國玉,黃曉榮.安徽省食用豆產業現狀與技術需求[J].現代農業科技,2009(23):145-146.endprint
山東地方品種資源豐富,但育種研究滯后,以引進品種和地方品種為主。為振興山東省食用豆產業,更好地為食用豆產業提供技術支撐,山東棉花研究中心及部分地市農科院近年來陸續成立食用豆研究團隊,構建食用豆科研平臺,開展新品種選育和配套栽培技術的研究。目前已收集、引進各類食用豆種質資源近100份并進行了初步鑒定評價,引進、創造育種中間材料10余份,為新種質的創新、培育和后續推廣奠定了基礎。
2.2存在的問題
2.2.1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不足,難以形成產業優勢長期以來,食用豆生產一直處于從屬地位,缺少指導,任其自由發展,被農民視作小宗作物及玉米、小麥等主糧的間作套種、救荒救災和補種作物,一般以家庭為單位多憑感覺和經驗自由種植,產量效益尚未得到充分重視,自給自足為主,商品意識淡薄,產品混收、混貯、混售,造成品種混雜,品質降低,商品銷售等級下降,效益低下[8~10]。由于山東省食用豆產業多年來重視不夠、投入不足、 開發不夠,缺少補貼和項目支持,缺少戰略定位、科學規劃和品牌培育,品種多亂雜、種植分散、管理粗放、加工落后等問題突出,致使山東省食用豆雖有自然資源優勢卻無生產優勢、產品優勢和產業優勢。
2.2.2科研滯后,難以為食用豆產業提供技術支撐山東省食用豆育種工作起步晚,專業從事食用豆類研究的科研人員稀少,經費缺乏,育種進度緩慢,與國內育種單位和先進國家育種水平存在較大差距。缺乏自主選育、適于山東種植的食用豆主導品種,生產與貿易中用種多而雜,品種混雜退化十分嚴重。盡管近年來選育出一些新品種(系),但由于沒有穩定的良種繁育基地和推廣機構,致使新品種普及、推廣、利用率低,退化速度快,嚴重阻礙著食用豆產業的發展。
2.2.3生產水平低,難以形成規模效益目前山東省食用豆大多種植在干旱、半干旱的瘠薄地、山坡地和鹽堿地,廣種薄收或與其他作物間作套種,管理粗放,生產投入少,栽培技術落后。栽培品種多是農民自留種或農家品種,難以提純復壯,導致食用豆產量和商品率低。
2.2.4加工水平低,難以形成企業龍頭食用豆利用途徑單一,以食用、原糧出口和飼用為主,比較效益低;食用豆加工企業少而小,生產技術和工藝落后,產品大多數只停留在初級加工水平上,深加工幾乎為零。信息不暢,產銷脫節,加之市場體系不健全,宣傳力度不夠,市場價格不穩,經常造成豆賤傷農的不利局面,限制了其經濟效益的發揮,產業化進程十分緩慢[10~12] 。
3食用豆產業發展對策
食用豆生產必須改變目前廣種薄收和粗放經營的狀況,走產業化發展的路子。要通過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化格局,充分發揮小雜糧的資源優勢、地域優勢和生產優勢。
3.1加大政策支持和科研投入,為食用豆產業發展提供政策和科技支撐
通過良種補貼和種植食用豆獎勵等政策,提高農民種植食用豆效益和積極性。目前國內外需求較大的抗豆象小豆、抗豆象綠豆、綠色小豆、黑色綠豆、黃種皮綠豆、半無葉豌豆等品種在山東省基本沒有種植,因此應加強對國內外優良品種和種質的引進與利用,以豐富品種資源,提高種質的遺傳多樣性。盡快啟動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集中全省食用豆資源、育種、技術、推廣和加工方面的優秀人才,建立產業體系隊伍,積極開展新品種選育和配套栽培技術研究。盡快改善食用豆品種混雜、品質低下的現狀,提高國際競爭力。
3.2加強食用豆種植基地建設,提高規模化、標準化和機械化水平
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要求,建立一批有規模、有特色的食用豆生產基地。在食用豆生產上通過土地流轉、家庭農場、合作社、公司+基地+合作社等形式,建立食用豆種植基地。積極推行訂單農業,鼓勵食用豆流通加工企業在產區建立核心示范基地,通過示范、帶動、輻射,加快形成食用豆的優質化、規模化、區域化發展。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根據市場和加工業的需要,建立高度專業化、優質化的大型原料生產基地。
3.3提高食用豆加工水平和產業附加值
進一步在開發生產食用豆系列新產品上做文章,開展食用豆類食品加工開發研究,增加出口產品類型,逐步推出名優品種、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出口效益。
3.4培育龍頭企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通過獎勵、貼息和免稅等形式,培育和壯大實力雄厚、帶動作用強的食用豆龍頭企業,把食用豆生產、加工和銷售等各產業鏈條連結為有機整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加快市場信息流通,確保農民種植食用豆有商有市,分享合理的利潤,激發其發展食用豆經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根據生態、綠色、科技、保健等企業經營理念,通過農超對接、區域代理、全國連鎖、產地溯源等現代營銷方式,把食用豆作為禮品、贈品、保健品、專賣品進行精細化銷售,使其成為出口創匯的重要產品。
參考文獻:
[1]鄭卓杰.中國食用豆類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12-27.
[2]宗緒曉,關建平.食用豆類的植物學特征、營養特點及產業化[J].資源與生產,2003(11):31-34.
[3]王鵬,任順成,王國良.常見食用豆類的營養特點及功能特性[J].食品研究與開發,2009,30(12):171-174.
[4]陸恒.黑豆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優勢及利用對策[J].現代商貿工業,2003(2):40-42.
[5]程云輝,賈振寶.大豆低聚糖的研究進展[J].專論與綜述,2004(6):57-60.
[6]韓立德,蓋鈞鎰,張文明.大豆營養成分研究現狀[J].種子,2003(5):57-59.
[7]李雪琴,苗笑亮,裘愛泳.蠶豆分離蛋白的制備及其功能性質研究[J].糧食與飼料工業,2003(5):41-43.
[8]王麗俠,程須珍,王素華.綠豆種質資源、育種及遺傳研究進展[J].中國農業科學,2009,42(5):1519-1527.
[9]張麗亞,周斌,胡國玉,等. 安徽省食用豆類生產現狀與發展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 2010,38(24):1301-1303.
[10]陳新,袁星星,顧和平,等.江蘇省食用豆生產現狀及發展前景[J].江蘇農業科學,2009(5):4-8.
[11]徐東旭,吳堂全,尚啟兵,等.冀西北食用豆生產研發現狀與發展建議[J].農業科技通訊,2010(3):21-23.
[12]張麗亞,胡國玉,黃曉榮.安徽省食用豆產業現狀與技術需求[J].現代農業科技,2009(23):145-1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