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超
抗戰時期我軍對日軍武士道的瓦解
●倪超
武士道或者武士道精神,原本是日本封建社會中武士階層的道德規范及其哲學,主要包括名、忠、勇、義、禮、誠、克、仁八種傳統品德。然而,由于明治維新后的日本選擇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近代化發展道路,有著700多年歷史的武士道精神在經過明治時期的資本主義改造,尤其是遭遇軍國主義的惡性渲染利用之后,發生了急劇的變異,成為了日本對外侵略的精神支柱和戰爭工具??谷諔馉帟r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和新四軍針對日本侵略軍這一特點,積極展開了瓦解武士道的工作,創造了許多有效的方法,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
堅持“寬待俘虜”政策來瓦解。早在1937年10月25日,毛澤東在和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中,就提出了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瓦解敵軍和寬待俘虜是我軍政治工作三大原則。由于日軍長期接受武士道精神和軍國主義思想的灌輸,又擁有優勢武器裝備,因此在戰斗中具有很強的頑抗性和盲目的“忠君”思想。在交戰初期,我軍幾乎難以抓到一個日軍俘虜,即便被俘,也仍不繳械,頑抗到底,或用種種方式傷人。在平型關作戰中,我軍一個電話員在查線時看見汽車旁躺著一個半死的敵兵,他跑上前去對那個敵兵說:“繳槍不殺,優待俘虜……”話還沒說完,就被敵兵揚刀刺死了;有的同志想把負了重傷的敵兵背回來,結果自己的耳朵卻被咬掉了;有的戰士去給呻吟的受傷敵兵裹傷,結果反被打傷。日軍的內部教育中,還把國民黨軍隊實行的俘虜政策與我軍的俘虜政策混為一談,一些日軍長官甚至捏造八路軍殘忍殺害俘虜等事實,造成日軍官兵對被俘的恐懼心理,使其拼死抵抗,拒不繳械。面對這種情況,我軍依然堅持寬待俘虜政策,對俘虜傷者醫治,死者掩埋立碑,生者不殺不辱、不打不罵、不搜財物、留去自愿。當時在延安、晉西北、山東等地還專門設立了培訓教育日軍俘虜的日本工農學校。在政治上不僅尊重他們的人格,尊重他們的生活習俗,還給他們學習娛樂等各種自由。如不愿意留在八路軍,我軍還主動釋放俘虜,并發放路費。有的日軍士兵回去后,反而遭到毒打甚至殺害。由于我軍堅持實行寬待俘虜、不殺俘虜、去留自由的政策,逐漸粉碎了日軍所謂“共軍虐待和殺害俘虜”的欺騙宣傳,結果使他們被感動,覺悟起來,后悔過去罪惡的行為,知道過去的一切都是被騙了,他們中有人愿意替我們寫對日軍的傳單,愿意替我們做對于日軍的宣傳工作。
宣揚“正義之道”來瓦解。中國人民抗戰的最大優勢就是戰爭的正義性。日本軍國主義者長期在軍隊中灌輸武士道精神,試圖抹殺他們發動侵略戰爭的非正義性,加之狹隘的民族自尊心和迷信觀念的欺騙宣傳,許多侵華日本兵至死都不清楚戰爭的真實目的和意義。對于初俘的日兵,你問他何以要來進攻中國?他的答復是“為了防止赤化”“為了東亞和平”“為著日滿中經濟提攜、共榮共存”等等。為此,我軍在1937年《中國共產黨告日本海陸空軍士兵宣言》和《八路軍告日本兵書》中指出:日軍士兵都是日本的工人農民,是日本資本家、地主、軍閥為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才被迫送到戰場上來當炮灰的……日本兵只有反對日本軍閥的侵略戰爭,同國內工農一道起來革命,推翻日本資本家、地主和軍閥,才能得到解放,也才能回到日本去。1938年3月24日、4月9日、5月28日,八路軍總部又接連印發了《日本士兵反戰同盟反戰口號》《日本反侵略女戰士池田幸子獻給日本士兵的公開信》《日本反侵略作家鹿地亙呼訴于我祖國(日本)同胞》等傳單,通過日本反戰人士和士兵之口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侵華戰爭的反動本質和給中日兩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在被俘的日軍官兵中,我軍也積極組織他們學習毛澤東《論持久戰》等著作,講清日本的侵華戰爭是阻礙進步的非正義的戰爭,必將引發全中國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反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我軍強大的政治宣傳攻勢和正確政策的教育感化下,許多日軍俘虜認清了戰爭的反動本質,主動放下武器,組建了反戰同盟,與中國軍民一道反對非正義的侵略戰爭。
利用內部矛盾來瓦解。早在抗戰之初,我軍就清醒認識到,廣大日軍士兵同樣出身工農,本質上是反戰的,是愛好和平的。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日本廣大勞動人民同樣是受害者。日本大地主、資本家和軍閥等階層用武士道精神及軍國主義思想進行蒙蔽欺騙,驅使他們走上侵華戰爭的戰場。同時,隨著作戰的深入,許多日軍部隊孤立無援,內部矛盾激化,生活條件惡劣,這些都為我軍從敵人內部展開瓦解工作帶來有利條件。為此,羅瑞卿同志在1938年所著的《抗日軍隊中的政治工作》一文中,就提出我軍要積極開展對日軍的調查工作,了解他們組成人員的社會成分、民族成分和官兵之間的主要矛盾等要求,以便去擴大敵人的矛盾,增長敵軍的不滿情緒,粉碎敵人的欺騙宣傳,從而達到我們瓦解敵人的目的。我軍一二九師針對常駐太行山的日軍第三十六師團中存在的打罵士兵制度,組織投誠、俘虜日軍揭發、控訴,并擬定了《對三十六師團要求書》,提出廢除用木槍、木棒、軍刀毒打士兵等人道主義要求。散發到三十六師團后,大出日軍官兵的意料,許多士兵感動得流下眼淚。在延安召開的華北日本士兵第一屆代表大會通過的《日本士兵要求書》,經我武裝宣傳隊在敵占區大量散發后,由于充分揭露了日軍內部虐待士兵、無視士兵人權的種種黑暗內幕,觸及了日軍內部的深刻矛盾,在日軍士兵中引起了強烈的反映,以致日軍軍官也哀嘆:“士兵思想起了動搖,實在難以指揮”。一些被俘的日軍在接受我軍的優待和教育后,都感慨八路軍對他們不但不以敵人相待,反而視為階級兄弟,看到我軍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的深厚感情無不感慨,有的主動站到了中國人民一邊,甚至加入我軍成為“日本八路”,與我軍一同走上前線,呼吁參與侵華的廣大日軍士兵覺醒起來,反對做日本軍閥、資本家的炮灰,使我軍瓦解敵軍工作起到了更好的效果。
抓住思鄉之情來瓦解。隨著戰事的持久深入,遠離本土作戰的日軍雖然氣焰囂張、兇狠殘暴,但也不斷暴露出許多問題。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對敵宣傳瓦解的有利時機。1938年11月,羅瑞卿提出:“我們應當緊緊抓住日軍士兵生長著的厭戰反戰以及普遍的思鄉、思家、思妻的情緒,在他們面前,提出有鼓動性的口號”。由此,我軍積極展開了有針對性的瓦解工作。一二九師政治部在1941年3月25日下發的《關于加緊櫻花時季的對敵工作的訓令》中指出:“三、四月間為敵國櫻花季節,是日本人民生活習慣上重大的行樂例事。必須抓緊這一良機進行宣傳,以引起其厭戰及思鄉情緒,渙散其戰斗意志”。為此,我軍制作了大量的“櫻花節慰問袋”,日文書寫的宣傳單、書信和當地特產,通過各種渠道傳送到日軍內部去。同時,組織會日語的戰士以及被俘反戰組織成員用日語向敵軍喊話,送上節日問候和唱思鄉之歌。以致后來每逢櫻花節、桃花節、孟蘭盆節和春、夏、秋、冬四祭等重要節日,我軍都會給日軍送去各種禮物和慰問書,訴說兒女們的活潑可愛,傾訴父母妻子的牽念、家中祖墳早已無人打掃,痛斥日本法西斯給中日兩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我軍的這種做法,使日軍被軍國主義思想包裹的充斥著侵略之道、殺人之道的武士道精神嚴重動搖。日軍士兵見到我們的宣傳品、鮮花和慰問品,有的喟然長嘆,有的暗暗落淚;有的日軍見到宣傳袋后,非常高興,好像收到遠方來的家信一樣。這就促使日軍士兵和下級軍官的反戰傾向更加發展,逃跑和向八路軍投誠的現象日益增多。
抗日戰爭期間,我軍充分發掘廣大軍民群眾的智慧,制定正確的對敵方針政策,摸索出了大量瓦解敵軍的有效方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打破了武士道精神堅不可摧的神話,對抗日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新的戰爭形態下,總結運用我軍歷史上瓦解敵軍的有益經驗,對于我軍探索信息化條件下瓦解敵軍的規律和途徑、加強軍事斗爭準備有著寶貴的啟示與借鑒意義。
【作者系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