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
用先進軍營文化培育軍人血性
●陳佳
血性是軍人精神力量的集中體現,是戰爭制勝的重要因素。強化軍人血性,既要在思想教育中引導、在訓練演習中磨練、在嚴格管理中感染,也要在先進軍營文化中培育,既要練“鋼”更要練“氣”。
近年來,各級深入貫徹軍委、總部指示要求,大力推進軍營文化建設,官兵精神面貌提升,部隊軍心士氣高漲,戰斗力建設水平有了質的飛躍。但軍營文化建設在培育軍人血性、激發官兵斗志上還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時代烙印不新。青年官兵思想新潮、追求新穎,雖然處于相對封閉的軍營,但他們對社會上各種文化潮流從來不抗拒,不僅希望在物質生活上與軍營外同步,也希望精神生活與外界“共頻”。然而,一些單位軍營文化建設不善于借鑒運用社會先進技術和時尚元素,跟進創新不夠,主旋律仍停留在“三打三看”(打籃球、打臺球、打撲克,看電影、看電視、看報紙)等老把式,內容、形式和方法陳舊落后,對官兵喜聞樂見的表現藝術、對抗性強的競技游戲存有防備和抵觸心理,抓不住官兵的興奮點,沒有走出“強制性”“大呼隆”“形式化”的怪圈,達不到育人勵志、凝心聚氣的效果。
二是傳統底蘊不深。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秉承革命先輩的精神和志向,是官兵薪火相傳、砥礪血性的精神命脈。然而,一些單位軍營文化建設不注重從民族文化精華中、人民軍隊革命傳統中、本單位艱苦奮斗歷史中挖掘珍貴素材,盲目追求“高大上”,片面強調“領導滿意、群眾參與”,經費投入不可謂不多、文化設施不可謂不全、營區環境不可謂不美,但結果是“遠看花花綠綠一片,近看鋼鐵疙瘩一堆”,缺少了傳統文化的傳承、支撐,讓官兵接受熏陶、啟迪的東西不多。
三是戰斗氣息不濃。受長期和平環境影響,一些官兵逐漸忘記了戰爭的模樣,血性元素也隨之被遺漏,“當兵打仗、帶兵打仗、練兵打仗”思想也日益淡化,直接影響了軍營文化的健康發展:文藝創演纏綿悱惻的情節多了,激勵官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作品少了;文化活動調侃搞笑的場面多了,帶領官兵激烈對抗、練膽練氣的活動少了;環境氛圍注重修身養性的成分多了,宣揚犧牲奉獻、狹路亮劍品質的味道淡了,無法調動官兵戰斗熱情,迷失了“為戰斗力服務”的根本方向。
四是自身特色不顯。一些單位軍營文化建設不從部隊實際出發,跟風隨大流,社會上搞什么也跟著搞什么,失去了姓“軍”的特殊性,影響和制約了軍營文化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有的做應景文章,建設一些內涵雷同、名稱相似的“哨所文化”“海島文化”“龍宮文化”,既不能準確反映單位的歷史和榮譽,也得不到官兵的認可。有的不能緊貼使命任務、單位特色,打造不出本單位特有的文化傳承、文化內涵、文化品牌,難以激發官兵勇于犧牲奉獻、敢于拼搏擔當的精神氣質。
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一些單位和個別領導對軍營文化激勵士氣、凝聚軍心、培育血性的功能作用缺乏深刻認識。有的認為文化工作是潛績而非顯績,軍人血性也是看不見、摸不著,不愿意花時間、下功夫;有的覺得文化工作都是玩虛的,不過是寫寫畫畫、打打鬧鬧、唱唱跳跳,搞與不搞、多搞少搞對培育軍人血性無足輕重;還有的把開展文化活動當作單純娛樂,消磨時間,哄住戰士,能把大家攏到一起不出事就行了。認識上的偏差導致工作上的失位,相關建設、管理和保障都跟不上實際需求,使文化工作日益“邊緣化”,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威力。
二是實際效果不明顯。血性不是看看書、唱唱歌就能鍛煉出來的,它源于一次次肉體的折磨和心靈的領悟而升華的一種精神意志。軍營文化就要發揮出戰斗文化的本質屬性,把抱有不同入伍動機的官兵在部隊這個大熔爐淬火成敢于沖鋒、敢于勝利的合格戰士。但個別單位把軍營文化工作作為單項業務工作來看待,與部隊戰備、訓練、教育、管理等工作割裂開來甚至對立起來,沒有結合融合實際任務去做,在軍事實踐中熏陶、催生軍人血性。個別文化工作者自身能力素質不足,安排活動隨意性大、計劃性差,暫時性大、長遠性差,難以通過系統性、持久性的工作形成激發官兵動力的強烈效應。
三是陣地意識不牢固。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社會文化從多渠道、多層次、多角度對軍營文化產生強大沖擊,尤其是酒綠燈紅的餐飲網絡文化、色彩斑斕的音像影視文化、誘人快捷的網絡通信文化,嚴重影響侵蝕著軍營文化陣地,一些官兵產生“跟著感覺走”“瀟灑活一生”的錯誤思潮,滋生了對軍營文化的抵觸情緒,沖擊著官兵的理想信念和血性膽魄。同時,軍營文化建設也呈現出不自信、妄自菲薄、過多迎合社會大眾口味等現象,一些軍事題材文藝作品的脂粉氣掩蓋了硝煙味;一些本該由部隊倡導挖掘的戰爭文化,卻落在了地方后面,軍營文化沒有守住自己的陣地,沒有突出主旋律。
先進軍營文化,不僅是軍人血性的“催生婆”和“助力器”,也是培育軍人血性的土壤和載體。充分發揮文化鑄魂勵志、凝神聚力功能作用,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斗精神融入血脈成為自覺,要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用紅色文化培育忠誠無畏的底氣。血性萌發于靈魂,源自于思想。培育軍人血性,必須緊緊扭住忠誠于黨這個根本,將蘊含我黨我軍優秀品質的紅色文化外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軍營景觀和文化符號,讓官兵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啟迪。要發揮駐地資源優勢,組織參觀軍史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紅色元素步入心靈、引入腦海;要建好用好軍史館、榮譽室,引導官兵傳承紅色基因、爭當紅色傳人;要廣泛開展“讀紅色書籍、講紅色故事、看紅色電影、唱紅色歌曲”活動,教育官兵銘記歷史,鑄牢軍魂,堅定信念,自覺做到始終信黨、愛黨、跟黨走。
二是用戰斗文化培育逢敵亮劍的虎氣。戰斗文化催生戰斗精神。軍隊作為執行戰斗使命的武裝集團,必須構建以尚武、習武、精武為主要內容的戰斗文化,培樹官兵聞戰則喜、有我無敵的血性。要積極借鑒運用外軍有益經驗和成果,為我所用;要在訓練場和營區主干道設置體現戰斗精神、英模人物風采的櫥窗、燈箱、標語等,在重要節日和紀念日開展動員、宣誓等活動,讓戰備元素隨處可見,戰斗場景觸手可及;要廣泛開展競技對抗活動,突出對抗性和挑戰性、整體性和全員性,讓官兵在“血腥”中練就膽識,在“傷亡”中學會振奮,牢固樹立“哪怕只剩一兵一卒也要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三是用傳統文化培育英勇頑強的銳氣。習主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武德文化,開展“學經典武德故事、話傳統武德文化”活動,使“精忠報國”等傳統武德文化根植于官兵心中;要搞好時代精神文化滲透,將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搶險救災精神等融入部隊,引導官兵知難而上、永不言棄;要持續弘揚“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這一主流文化精神,源源不斷地灌注凝聚軍心、鼓舞斗志的強大動力。
四是用特色文化培育舍我其誰的豪氣。每個特色文化都是一個響亮的戰斗宣言,是培養軍人血性的動力源泉。要打造歷史亮點,注重從本單位歷史脈絡中把握部隊發展軌跡,梳理輝煌歷程和建設經驗,總結獨具特色的“軍魂”,使官兵在崇尚榮譽、珍惜榮譽中滌蕩心靈、激發斗志。要結合駐地環境,利用部隊地處城市山區、高山海島的實際,聯系駐地氣候條件、地形地貌的特點,吸納當地民族文化傳承,形成符合地域特色、渲染獨特精神品質的文化內涵,激發官兵鎮守一方的壯志豪情。要融入使命任務,根據部隊所轄地域職能、所配裝備性能、所在兵員構成,著眼形勢所需、任務所指,提煉升華“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的精神氣概,促使官兵“首戰用我、全程用我、用我必勝”的豪情生發。
【作者系92962部隊政治部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