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嬌 楊茂富
【摘 要】在城鎮化推進中,養老問題發生了巨大改變。第一,由于失地農民群體的社會生活急劇改變,傳統的家庭養老受到挑戰;第二,失去土地的農轉非居民失去了自力更生的生活資料,土地養老不再可能;第三,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社會養老體系尚未形成。這種情況下,應當結合政府、非營利性組織、家庭的力量來解決農轉非群體的養老問題。
【關鍵字】農轉非;養老;城鎮化
城鎮化作為傳統的農業社會轉向現代的文明社會的過渡,伴隨著農村減少,農民失去土地,出現農轉非群體,生活生產方式發生改變。這過程中政府通過戶籍改變享受部分城市居民待遇、征地補償等方面來彌補失地農民沉重的農轉非成本,但就業和養老等方面的問題卻始終存在。
養老保障作為勞動者在達到一定年齡失去勞動收入后,為維持基本生活而獲得的補助,是社會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城鎮養老以養老保險為主,低保補助、五保養老為輔;農村養老仍是傳統的家庭養老。而農轉非群體,既受不到城鎮養老福利,傳統養老和生活方式不再成為可能,養老成為該群體不得不擔憂的問題。不論從效率與公平的角度還是社會穩定的考慮都應到予以重視。
一、“何以養老”遇困境
一是失地家庭生活收支失衡,農村家庭養老受到沖擊。在原有傳統農民的收支體系中,農民主要通過土地生產,產品除去食品所需變賣成為家庭收入的一部分作為再生產的資金和其他生活所需,剩余勞動力還可獲得其他形式的收入來源。征地后,一方面收入不穩定,整體收入水平偏低;另一方面,失地居民市民化生活成本高,生活性支出所占比例增加。加上國內物價整體上升,農轉非群體的生活成本也在增加。
在這樣的收支變化中,我們發現:第一,農轉非居民要求得收支平衡的生活保障尚存在困難養老問題得不到解決;第二,在計劃生育政策影響下,一對夫婦兩對老人的供養模式,伴以子女撫養的高成本,家庭提供養老也會受到影響;第三,在經濟文化等外部環境對年輕一代影響較大,家庭觀念有所變化,而傳統老人養兒防老的思想并未淡化,城市化的生活中農轉非老人閑置,這使得家庭中農轉非的居民老年精神生活生活無以安放。
二是土地養老不再可能。傳統的農民的土地養老是指農民退出主要勞動力的群體之后仍繼續從事簡易的農事活動,直至失去勞動能力才需要進行經濟補給和生活照顧。因此對于老年時期失去土地的農轉非居民來說,失去了土地帶來的基本保障,又由于突然轉化的城鎮居民身份并不賦予該群體同等的社會保障權利,養老就變成了無枝可依。
三是養老保險尚不完善不能為老人提供養老依靠。養老保險作為保障公民老年時期基本生活需求的屏障,通過國家、集體及個人共同實現。原意為公民緩解養老顧慮和擔憂,但農民包括該部分農轉非居民由于認知能力的局限以及出于自身經濟能力的考慮,不愿意或沒能力繳納,而政府和集體由于自身財政限制不能全部提供,因此農村和農轉非群體的養老保險成了一個理論精美卻實踐殘缺的框架。
二、“何以養老”求出路
究其養老問題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土地制度、城鄉二元制制度層次的,政府主導的責任缺失方面的,以及農轉非居民認知層次等。但是任何政府、任何制度和個人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的過渡總是不可避免的,一味的批判原有制度的缺失和政府責任的過失是一種愚昧的行為,而在這個過渡中應當完善養老保障制度,充分調動各個方面的作用做好農轉非群體的養老保障工作。
首先,政府切實承擔起社會保障的責任,建立完善的農轉非居民養老制度,發揮自身優勢,建立養老保障,提供養老平臺。除了給農轉非居民進行失地的住房安置、經濟補償等失地補償外,養老保障也成為補償的一種形式。土地作為農民賴以生存的基礎,為經濟發展需要,出讓土地失去生產生活資源,國家應當保障該群體的生活和養老,這是責任也是義務。養老保障制度的地位的明確、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建立以及政府責任的規范應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尤為重要的事由于農轉非居民失去經濟來源,在保險金的籌集上應當加大力度予以支持。保障制度的監督制度涉及養老基金的管理應當由政府權力來監督,確保資金和保障落到實處。此外在政府應當利用其優勢,引導商業性組織在養老保障中的投入,尤其是農轉非居民的養老保障中的投入。
其次,在社會保障不完善的體制中發揮非營利性組織也是非常重要的。非營利性組織由于其自身的公益性、靈活性可以通過廣泛的整合社會資本參與養老,同時其機制的獨特性帶動養老保障的形式創新。利用非營利性組織具有競爭性,為老年人提供切合需求的服務,讓老年人在物質得到滿足和精神得到照顧。我國可借鑒國外的非營利性組織參與養老的經驗提供養老服務,在養老保險金的收繳和支付中也可以發揮非營利性組織的獨特作用,緩解養老壓力,推進城鎮化發展。
最后,家庭養老和老人自身素質的提升也應受到重視。傳統文化中“養兒防老”、“百善孝為先”,這是子女對父母應盡的責任也是作為兒女贍養老人的義務。但面對老齡化的現實以及一對夫婦兩對老人的現實中,改革傳統的家庭養老的基礎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同時讓老人在接受自己兒女的贍養和精神照顧中養老是尤為重要。由于社會養老體系的完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家庭在政府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完成。而作為農轉非這一群體的老人,通過提升自我的社交能力、豐富空閑生活的參與社區生活的方式擺脫晚年的孤單,主動地融入城市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