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梅
【摘 要】國有企業資產流失一直以來是國企改革的一個重點。十八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新一輪以混合所有制為方向的國企改革的序幕。每個改革者都明白,這場國家鼓勵積極探索的改革,有一個底線不能突破,那就是國有資產流失。如何認識國有資產流失,并尋求相關問題的解決方案,已成為我國經濟與政治領域各專家學者們的重要課題。本文將就此進行研究,并提出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國有企業;資產流失;監管;改革
一、國有企業資產流失的基本概念
國有資產流失是指國有資產的出資者、管理者、經營者,因主觀故意或過失,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國有資產流失主要分為五個方面:一是國企改制過程中,有些企業的轉讓賣出沒有經過法定程序,暗箱操作造成國有資產流失;二是改革過程當中有些企業逐步把一些優質的國有資產分離到副業中去,主業的管理人員在副業參股甚至控股。這不僅是資產流失問題,更是一個腐敗問題;三是有些效益很好的國有企業的領導利用親朋好友成立民營企業,將大量產出高效益的業務轉包給民營企業,自己從中獲利;四是國企內部分配不公,損失浪費嚴重;五是非經濟類國有資產,包括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財政補貼流失問題。
國有企業資產流失一直以來是國企改革的一個重點。十八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新一輪以混合所有制為方向的國企改革的序幕。每個改革者都明白,這場國家鼓勵積極探索的改革,有一個底線不能突破,那就是國有企業資產流失。我國當前國有資產大量流失的現象十分突出,不僅對國民經濟基礎和經濟發展產生嚴重危害,而且成為影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個不容忽視的消極因素。
二、國有企業資產流失的原因
1.國企治理結構的不完善
我國國有企業中國家控股比重過大,給公司治理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受傳統思想的影響,目前我國無論是原有國有企業的改制還是創立新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責任公司,其國有資產占據各類公司資產的絕大多數。因此,國有企業資產流失存在著很大的隱患。如何避免國有企業資產流失,一直備受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兩會”安徽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基本政策已明確。相關學者也積極強調國企治理的公開透明性。
2.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
自我國2009年開始施行的《企業國有資產法》后,國有企業資產流失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我國在這一方面的法律法規依舊還不健全。一方面,在民營企業尋求進入市場并得到充分發展的市場機會時,現行的法律法規沒有相應的訴訟,或是尋求救應的賠償機制。另一方面,產權相關法規的不完善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國有企業資產流失。產權不清晰是在存量上,而增量上是清晰的。民營企業進入國有企業,在進入時就要界定清楚產權,進入之后占比多少,按創造收益來分紅。沒有改制的國有企業或正在改制的國有企業,吸引民營資本進入,可能出現的問題是,在法律不健全情況下,或涉及國有資產流失。
3.監管制度的不健全
由于我國相應監管缺失等因素,各地頻繁出現了國有資產流失的案例。通過在股份制改革、拍賣和產權交易中惡意低估國有資產價值或采取假破產、假合資等方式,一些國有資產流入了個人的口袋,成為了私有財產等。國資委作為國有企業的重要監督機構,在國有企業資產流失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 然而,由于各地形勢不同,涉及到的問題也各不相同,如面臨壟斷行業企業時就涉及到結構重組產權流動、民營參股比例等一系列問題。再如華北地區山東、山西以資源為主,其煤炭、鋼鐵企業較多,相對來說改革方案不是很放得開,有很多問題解決不了,還需要等待總方案出臺之后才會有進一步的動作。這些對監管就形成了一定阻力。
4.國企管理者價值觀的偏離
國有企業在規模與政策的影響下,具有一定的優勢,往往導致其管理者沉溺于國有帶來的好處,而忘記自己的責任,從而使大量資產無故流失。以轟動一時的馬鋼裕遠案件為例,正是由于馬鋼股份的相關管理人員對各種反常情況選擇了視而不見,讓內控制度形同虛設,縱容裕遠物流的行為,才使得國有資產遭受了重大損失。公開信息顯示,2013年以來,已有涉及中石油、中國出版集團、華潤集團等在內的數十名國企高管“落馬”,由此牽出的國資流失觸目驚心。2008年至2013年,河北鋼鐵集團國有資產流失額在4.2億至5.6億元。
三、防止國有企業資產流失的對策
1.加快國有企業的改革步伐
隨著新一輪國企改革正在各地區加速試點推進,業界期盼的深化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及配套實施細則也正孕育成型。國資改革只要“火候”掌控得當,不僅能從根本上增強國企的發展后勁,還可以激發整體國民經濟的活力。
國資改革切不能在急風驟雨式的推進中,成為個別實權人士的“搖錢樹”,成為國外資本大鱷和民間暴發戶用來倒騰的“份子錢”。順應經濟形勢的要求把國資改革推進,達到國企做大做強做精的目標,同時又切斷滋生腐敗的各種利益鏈條,這就需要各級管理層自上而下出臺有效措施根治資產流失痼疾。一方面,堅持國資改革只與從事實體經濟的單位與個人打交道,做到改革中、改革后要確保國企從事實體經濟的原則不動搖,尤其是在簽訂股份轉讓、變更協議時要明確受讓方必須從事實體項目,一旦違反政府可以無償收回轉讓股份,受讓方支付的所有費用歸為國有,協議自動終止。另一方面,堅持國資改革中企業經營只能在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前提下進行轉型升級,不可在改革后讓企業從事損害環境和人們健康的新項目,導致新增“三高”企業死灰復燃。
2.充分發揮制度的引導作用
為了從制度上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就開始培育和發展產權交易市場,經歷30年的發展,產權市場已成為混合所有制企業并購重組重要的市場平臺。
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此有很清晰的認識,會上通過的決定不僅指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而且突破了原來的界限,在強調公有財產不可侵犯的同時,后面又加了一句“私有財產同樣不可侵犯”。顯然在混合所有制成為了市場經濟改革的方向后,如何從法律角度保障各參與方的產權權益、明確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法律地位成了當務之急。必要時,國有產權和非國有產權神圣不可侵犯可以寫進憲法。
3.加強監督管理的力度
國企分類和監管辦法不需要統一標準,也不可能有統一標準,只要貼合地方實際、有利于國企發展和國資保值增值,就是好的分類和監管辦法。國有企業的性質各不相同,公益性和自然壟斷國企監管的思路要有區別。另外,避免國有資產流失,必須堅持程序的公開性和合法性,完善市場定價機制,尊重市場定價權,鼓勵國有企業成為上市公司。
國資委等政府部門作為利益主體,應當成為規則的制定者和監管者,而非直接參與者,著力解決法規制度建設滯后問題,確保監管工作不留盲區、不留死角。除此之外,國有企業資產管理也需要讓人民群眾參與監督。中央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可設立國企改革舉報電話、信箱、網站等,積極主動接受社會各界關于國企改革中失職、瀆職、腐敗等行為的舉報。對于群眾舉報的國有資產流失線索,要積極查處并向社會公開通報;對于侵吞國有資產的人及行為,要堅決查處、嚴厲懲治。保持國有企業反腐敗的高壓態勢,加強對關口崗位的監督力度,可有效規避國資流失的風險。
4.完善管理人的權利設置
在推進以混合所有制為基本方向的國企改革中,必須堅持公開透明,分類穩步推進,避免少數人在瓜分國有資產的盛宴中一夜暴富。要吸取上一輪國企改革中的經驗教訓,確保陽光公開操作,主動接受社會和職工監督。既要防止國資流失,又要防止“為什么只給他不給我”,還要防止“為什么我貴他便宜”。可設立由第三方專業人員及職工代表等組成的國企改制評估委員會作為“裁判員”,觀察、監督國企改革的全過程。同時,賦予委員會“一票否決”的權利,從源頭遏制國資流失。
四、結論
國有企業資產流失,是個攜帶著記憶傷痛的話題。新一輪混合所有制改革伊始,各種憂慮就開始涌現:民眾和學者擔心國有資產重蹈流失的覆轍;國企改革者憂慮自己被戴上私分國有資產罪;而民企負責人同樣擔心自己的資產被國有化。但新一輪改革還在深入進行中。通過不斷地總結經驗和成果,此次國企改革將很大程度上解決國有企業資產流失問題。
參考文獻:
[1]張薇.淺析國有企業資產流失的原因及防范對策[J].時代金融,2013(12)
[2]朱振薇.國企不改革恐招致更大資產流失[N].經濟參考報,2014(6)